摘 要: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中國人逐漸意識到英語在當今世界多么重要。在語言的所有基礎技能中,聽力是最難的。怎樣提高學生的聽力,不僅是學生,而且是教師要思考的問題。本文就是要討論英語聽力教學中的不足和解決方法,并且介紹一種暢談式的聽力教學方法。
關鍵詞: 英語聽力 情景聽力教學法 不足 解決方法
對于把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生來說,英語聽力就像是灰姑娘的魔法(David Nunan,1999,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它總是被會話奪去光彩,因為人們大都認為只要會說英語,讀寫也不成問題,聽力是學習英語的次要技能。其實不然,近幾年來,聽力越來越受重視。原則上說,課堂聽力練習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學以致用。所以首先必須弄清什么是情景聽力,怎樣才能讓聽者在不同情景下充分理解說者的意圖。
一、情景聽力
1.情景聽力環(huán)境
會面、指導、廣播公告、電臺新聞、會議、購物、電影、電話、課堂、閑談、講故事等都是聽力環(huán)境。在這些不同情景聽力環(huán)境中的語言不盡相同。
2.情景聽力特點
2.1非正式語言環(huán)境
大多數(shù)語言環(huán)境都是自發(fā)和非正式的——不是閱讀或背誦,而是自然表達出來的。非正式語言有各種特征:(1)簡短:人們在對話中通常用短句或詞組來表達各自的想法和觀點。(2)發(fā)音:會話中的發(fā)音和字典中所注的發(fā)音有很大的區(qū)別。它經(jīng)常使用連讀或省略音節(jié)的方法。最明顯的例子就是can’t,在字典中為cannot。再如常用right替代all right,用Sh’we替代Shall we。(3)詞匯:口語詞匯比書面詞匯通俗,例如口語中用guy替代書面語中的man,或用kid替代child。(4)語法:口語中通常忽略語法,只要求將意思表達清楚,無須使用語法正確的完整句?!霸胍簟保嚎谡Z中某些表達聽者無法理解,因此對說者而言就是毫無意義的噪音,這是因為句子未表達清楚亦或聽者對背景不了解或者未集中注意力。為了彌補錯過的意思,聽者會猜測詞義,甚至忽略部分詞而把關鍵詞組合在一起。因此聽者無須完全理解所聽的全部內(nèi)容。(5)冗余:這是在口語中常有的現(xiàn)象,包括重復、解釋、插入語、自我更正和語氣詞,例如well,er。(6)不重復:說者不會逐字重復其內(nèi)容,而通常采用刪減冗余的方法。
2.2聽者的意圖
聽者一般預先就了解所說內(nèi)容:不僅要聽懂,還要能聽出所需答案,甚至期待聽到和自己意圖相關的信息。
2.3聽看結合
只動耳不動眼的聽者很少。聽者通常會用眼睛去發(fā)掘與所聽內(nèi)容相關的視覺刺激,例如地圖、場景、物體或四周環(huán)境。
2.4聽者有目的的反應
聽者通常在談話的停頓期或結束時做出反應。此反應并非擴展補充談話內(nèi)容或僅僅是對句子的理解,而是根據(jù)聽者的意圖直接做出的。
2.5說者的注意力
談話內(nèi)容是針對聽者的,因此說者通常把聽者自身特點和意圖作為第一因素,通過改變其語音語調(diào)甚至談話內(nèi)容來適應不同的對象。
3.課堂中的情景聽力
課堂聽力無法做到真情實景。然而為了鍛煉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讓他們在課堂外真正做到活學活用,模擬情景聽力會有所幫助。例如,把朗讀所聽材料并回答問題作為聽力訓練的主要形式幫助甚微。因為眾所周知,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不可能朗讀談話內(nèi)容,也不可能根據(jù)談話內(nèi)容回答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模擬情景聽力比起課本中教條的聽力理解更能激發(fā)學生興趣。根據(jù)此觀點,本篇提供了關于如何設計聽力材料和聽力任務的一些指導方針。
3.1聽力材料的特點
非正式談話:(1)聽力材料應做到貼近現(xiàn)實,自然真實,或至少要模擬實景。非典型的材料無法提供非正式談話的共性。(2)引導聽者進行互動:在多數(shù)聽力情景中,聽說雙方是面對面的,可以直接交流,這就促使聽者置身其中,注意力集中于材料,對聽力理解練習效果明顯。運用視聽材料可使背景栩栩如生,也能達到上述效果。(3)提取信息:如果情景談話內(nèi)容不能重復,教師就必須鼓勵學生,從而培養(yǎng)他們提取所需信息的能力。因此談話內(nèi)容應提供足夠信息;當遇到材料理解障礙時,要鼓勵學生打斷談話,及時提出問題或要求解釋。
3.2聽力任務
必須預先設想:(1)學生對將要聽到的材料預先就應有大體印象,如:“Listen to the passage...”這類的總標題對理解材料幫助甚微,而“You are going to hear a husband and his wife discussing their plans for the summer...”這類的小標題對預先設想材料內(nèi)容卻很有幫助。學生運用掌握知識對相關事實、場景或事件的了解可以幫助他們預先設想材料框架,從而更透徹地理解材料。(2)明確意圖:教師在設置聽力材料時須明確提出其意圖,即要求學生回答哪類問題,例如:“Listen and find out where the families will go for their summer holidays.Mark the place on your map.”就比簡單的“Listen and understand...”要明確得多。明確的意圖使學生有選擇性地快速提取重要信息,而無需逐字理解。提問可以是穿插性的,鼓勵學生即時回答,而不用等到內(nèi)容結束。
二、聽力中的障礙及跨越方法
1.筆者從對文學作品的研究和個人教學經(jīng)驗,總結出學生在聽力理解中存在的一些障礙。
(1)對篇幅較長材料厭煩,對信息不明確的材料易分散注意力:材料開頭簡單扼要(即使在必要時重復幾遍)比材料冗長效果好得多,因為材料過長會破壞內(nèi)容的整體性。整體把握會對細節(jié)的理解更有幫助,而無需面面俱到,可選擇一部分來重點理解。如果使用圖像材料,通過放大其尺寸也會引起學生注意。預先提供關鍵詞可幫助學生構筑材料基本框架。另外,也可選擇語速較慢且有重復的詩文或歌曲作為材料。
(2)大部分學生缺少詞匯知識或者過于注重個別單詞和詞組,很難掌握抓“關鍵單詞”和“關鍵詞組”的技巧:毫無疑問,詞匯量不足是聽力的主要障礙,學生經(jīng)常為此而錯過明顯的關鍵語。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跨越此障礙,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無需對材料逐字理解。在情景聽力前介紹一些非常用詞匯將減少他們聽力過程中的恐懼情緒。正如John Klapper所說:“意思不要依賴作為個體的單詞,需要注重的是由單詞組成的文章,而非單詞本身?!?/p>
(3)如果句子較長或語速較快,學生就難以區(qū)分意群:一些學生確實很難區(qū)分不同的意群,尤其在語速較快的聽力材料中。因此便可理解學生為何最怕聽新聞。當材料快速傳達大量信息時,教師就應該適當使用暫停鍵,即在提出問題后立即按下暫停鍵三至四秒,問題由教師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提供“你能找出某句的關鍵嗎?你聽到最后一個單詞是什么?這句和前句有何關系?”等問題。
2.給聽力學習者的建議。
(1)不要只盯著問題。有時教師使用聽力材料(歌曲或詩歌等)并非要提出問題,這時學生的任務就是單純地欣賞。
(2)利用上下文猜測詞義。在聽力練習中學生經(jīng)常因為生詞而膽戰(zhàn)心驚,其實這是自找煩惱。因為絕大部分生詞都可通過上下文猜測詞義。
(3)做適當記錄。聽力練習中有的問題只需簡單地回答時間、地點、人物或判斷正誤;但有的雖然問題很短,答案卻要求較長。故學生在聽力練習中應把自認為重要的信息快速簡短地用筆記下,從而防止因信息多而易遺忘的問題。
(4)做摘要。當遇到較長材料時,應在結束后立即寫下摘要。
(5)延伸答案。情景聽力需要聽、說、寫的綜合技巧,聽僅僅是起點。例如,當材料結束后會出現(xiàn)口述的一系列問題,學生將討論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然后把答案寫下來。
如上所述,模擬情景聽力是聽力教學中比較有效的方法。但是要成功地運用這種方法就必須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適當?shù)穆犃λ夭?,這樣才能達到教師的預期目的。
參考文獻:
[1]Pachler,N.Teaching Modern Foreign Language at Advanced Level[M].London New York:Routledge,1999.
[2]Nunan,D.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Learning[M].Boston:Heinle Heinle Publishers,1999.
[3]Penny,Ur.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Practice and Theory[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6.
[4]孫長順,韓忠亮.英語教學法研究[M].北京:中央名族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