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模糊限制語是一種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在英語中許多詞、詞組和句型可用作模糊限制語,其豐富的語義內(nèi)容和語用功能是其它詞語無法替代的。對模糊限制語進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不但對促進語義學和語用學的進一步研究有一定的理論意義,而且對正確地使用模糊限制語進行有效的交際也頗具實用價值。本文依據(jù)模糊限制語的語用分類,分析模糊限制語與禮貌原則的關(guān)系,并從模糊限制語遵循禮貌原則這一角度闡述教師課堂教學中恰當使用英語模糊限制語能使教師的課堂語言緩和含蓄、禮貌客氣、靈活有效,保持學生的自信心,從而更好地改善和維系師生的關(guān)系,使課堂言語交際順利進行,進一步推動課堂教學。
關(guān)鍵詞: 禮貌原則 模糊限制語 交際功能
一、模糊限制語
美國語言學家George Lakoff最早提出了hedge這個術(shù)語。在他的論文《模糊限制詞:語義標準及模糊概念的邏輯》(Hedges: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中,指出模糊限制語是一些有意把事情弄得模模糊糊的詞語(Words whose job is to make things fuzzy or less fuzzy.)(Lakoff,1972:233)。
二、英語模糊限制語的分類
英語中存在著大量的符合模糊限制語定義的詞語。模糊限制語按照其語義特征和語用功能,可分為變動型模糊限制語(approximators)和緩和型模糊限制語(shields)。變動型模糊限制語可以通過話題的真實程度和涉及范圍對話題內(nèi)容進行修正。它又可分為程度變動語(adaptor)和范圍變動語(rounder)。前者是指根據(jù)實際情況對原話語意義作某種程度的修正的詞語,使一些言語表達更接近事實,有sort of,more or less,really,almost,quite,somewhat,to some extent等;后者是給話題限定某個范圍,以便聽話者在這個范圍內(nèi)加以理解,多用于衡量事物時所使用的表達,如about,approximately,perhaps,essentially,in most respects,strictly speaking,par excellence等。緩和型模糊限制語(shields)是指不改變話語結(jié)構(gòu)的原意,而使其肯定語氣趨向緩和的詞語。話語中加上緩和型模糊限制語相當于增加了一個說明,指出話語是說話人本人或第三者的看法。緩和型模糊限制語也可以再分為兩類:直接緩和語(plausibility)和間接緩和語(attribution)。前者表示說話者對話題的猜測,或者表示說話者本人的猶疑態(tài)度,如as far as can tell,as far as I know,hard to say,I’m afraid, I believe,I suppose,I think,probably,wonder等。間接緩和語是指引用第三者的看法,從而間接地表達說話人對某事的態(tài)度的詞語。它包括:according to one’s estimates,presumably,it is said that,it is believed that...,the possibility would be,the probability is...,等等。
三、模糊限制語與禮貌原則的關(guān)系
言語交際中恰當?shù)厥褂谜Z義模糊的詞語,是為了把話語說得更加含蓄委婉、禮貌客觀。Lakoff認為:在某些類型的言語交際中,禮貌的因素在決定會話的有效性中占上風。Lakoff還指出,禮貌的程度其實是受三條規(guī)則支配的:
1.不要強加于人(Don’t impose),即不要干涉別人的事情。因此,合作原則中的質(zhì)量、數(shù)量、相關(guān)和方式準則都可視為該規(guī)則的一部分。
2.給人以選擇的機會(Give options),即讓聽話人自己作決定。
3.友好相待,即雙方建立起一種平等互利的關(guān)系。G.Leech對言語行為中的禮貌現(xiàn)象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以后,在其《語用學原則》(Principles of Pragmatics)一書中提出了“禮貌原則”,并將這一原則劃分為6條準則:1.得體準則(Tact Maxim),減少表達有損于他人的觀點;2.慷慨準則(Generosity Maxim),減少表達利己的觀點;3.贊譽準則(Approbation Maxim),減少對他人的貶損;4.謙遜準則(Modesty Maxim),減少對自己的表揚;5.一致原則(Agreement Maxim),減少自己與別人在觀點上的不一致;6.同情準則(Sympathy Maxim),減少自己與他人在感情上的對立。這6條準則(區(qū)別在于著重點不同)是人們在言語交際中一般都遵守的禮貌準則。
四、從禮貌原則分析教師課堂言語中使用模糊限制語的交際功能
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在這種教學互動活動中,教師在陳述問題或和學生進行互動活動時都不可避免地使用模糊限制語。恰當使用英語模糊限制語能使教師的課堂語言緩和含蓄、禮貌客氣、靈活有效,保持學生的自信心,從而更好地改善和維系師生的關(guān)系,使課堂言語交際順利進行,進一步推動課堂教學。
(一)使語氣緩和
通常來講,無論從社會地位、知識水平還是權(quán)利分配上來講,教師與學生都處于不平等關(guān)系(徐英,2003)。特別是剛走進課堂時的開場提問,教師都會對學生提出一些要求,而這些要求不能以強硬的命令式的語氣,以免傷及學生的面子,所以教師會選擇使用一些模糊限制語來融洽師生之間的關(guān)系。如:
(1)I suppose you have previewed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So who would like to read them for us?
(2)Could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famous universities in U.S. before we study the text?
(3)Presumably,some of you can retell the story in your own words.Would you?
一般來說,教師在導入部分提出的問題,學生由于還沒有平靜下來都會感到有些緊張不安。例(1)中,I suppose屬于直接緩和語,緩和了語氣。例(2)中could表示一種建議,再加上about屬于范圍變動語,這樣學生對于回答這一問題就留有較大的余地,他們可以就已有的知識進行回答,對一些著名大學的信息還不是很了解的,教師會加以補充,從而減輕學生回答問題時的壓力。例(3)中用了間接緩和語Presumably ,加上后面的“would...?”是教師委婉的請求,學生能夠較輕松地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去復述故事的大體內(nèi)容,至于是否完整不是很重要。這樣的開場詞反映教師開始一項活動前對學生的要求,但不是強制性地要求學生遵循,體現(xiàn)了教師對學生的尊重,更利于學生接受,維護了其面子,使后面的課堂活動得以順利進行。
(二)使互動言語更加禮貌得體
(4)A(student):How did you like that film?
B(teacher):I kind of like it.
在學生試教的課堂活動中,學生上課內(nèi)容為電影評析。隨后大家針對該學生上課內(nèi)容進行討論,教師也加入其中。在例(4)中,B(teacher)用了模糊限制語中的程度變動語kind of,回避直截了當?shù)乇響B(tài),顯得更為禮貌和得體,所談內(nèi)容,易于被A(student)接受。
(5)A(S):How do you enjoy the popular music?
B(T):I’d rather listen to something else,I am afraid.
為了恪守禮貌原則的一致原則,為了減少意見的正面沖突,B(teacher)使用了兩個模糊限制語,一個是程度變動模糊限制語rather,一個是直接緩和模糊限制語I am afraid,成功地緩和了否定的語氣,使話語顯得得體而禮貌,同時又表達了“根本不喜歡流行音樂”的含義。
(6)A(S):When shall we hand in our composition writing?
B(T):Strictly speaking,you should hand in yours before Friday.
(7)A(S):I’m sorry.I am late.
B(T):I guess perhaps you should get up earlier next time and not to be late for my class.
以上兩個例句中B(教師)使用的范圍變動語strictly speaking,perhaps和直接緩和語I think可以修飾建議或批評,符合“得體準則(Tact Maxim)”和“贊譽準則(Approbation Maxim)”,減少對他人的貶損,避免和學生正面沖突的尷尬,同時也會幫助學生改正遲交作業(yè)和上課遲到的壞習慣,學生愿意接受B(教師)的要求。
(8)A(T):I was wondering if you could possibly close the door.I’m not feeling well today.
B(S):Sure! I’d love to.
B(教師)在向A(學生)請求幫助時使用了間接緩和語wonder和范圍變動語possibly,遵循了謙遜準則(Modesty Maxim),顯得謙遜而有禮貌,學生會很高興提供幫助,這增強了師生之間的感情,有利于推動后面的課堂活動順利進行。
(三)使反饋話語更加委婉
為了達到更有效的教學,師生之間更傾向于建立親密的關(guān)系,因為相互之間關(guān)系越融洽,距離越近,越有利于課堂教與學的進行(徐英,2003)。在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中,其中一個重要的部分就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問題的回答有時會有錯誤或偏離題目原意,這是不可避免的,這時教師應委婉地指出錯誤,以免引起學生的抵觸情緒和消極態(tài)度。在反饋語中有效使用模糊限制語就可以減輕學生面子的受損程度,也保持了學生的自信心和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如:
(9)I am afraid that your answer is not quite right.
例句中教師用了直接緩和語I’m afraid和程度變動語quite,體現(xiàn)出沒有采用正面否定的態(tài)度評價學生的回答,減輕了學生由于回答不夠正確而出現(xiàn)的尷尬情緒,保護其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再如:
(10)To some extent,I think your explanation is right.But maybe it would be approperiate in another sentence.
例句中教師首先肯定了學生的回答,然后用程度變動語to some extent,直接緩和語I think和范圍變動語maybe,引出學生的答案并不適合用于所提問的語境或語法結(jié)構(gòu),引導學生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委婉地指出回答的不恰當之處,能保持學生的自信心,促進學生培養(yǎng)獨立思考的能力。
(11)I agree with you,in a sense.
例句中,模糊限制語in a sense削弱了原來I agree with you的會話含義。說話人雖然遵循了一致準則,勉強表了態(tài),但又留下回旋的余地,從而間接地表達了仍有疑慮的心情。通過恰當?shù)厥褂媚:拗普Z,說話人既遵守了禮貌原則,又暗示了實情,保全了質(zhì)量準則,起到了雙重的效果。
五、結(jié)語
在言語交際中,人們不僅需要精確的語言,而且需要模糊的語言,有的時候只有模糊語言才能達到交際的目的,滿足交際的需要。禮貌原則是語用學的重要原則之一。禮貌原則不僅在日常交際中起著重要作用,在英語課堂這樣一個特殊場合也發(fā)揮著很關(guān)鍵的作用。課堂教學中教師結(jié)合禮貌原則及其準則恰當運用英語模糊限制語,能使教師的課堂語言緩和含蓄、禮貌客氣、靈活有效,能保持學生的自信心,使師生之間的交際更成功,教學效果更好。
參考文獻:
[1]陳意德.言語交際中的模糊限制語及其語用功能[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4):135-137
[2]段恩香.模糊限制語的語用功能及其對英語教學的啟示[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4):414-416.
[3]何自然.模糊限制語與言語交際[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85,(5).
[4]駱明非.英語課堂教學中模糊限制語的運用[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2):229-231.
[5]伍鐵平.模糊語言初探[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79,(4).
[6]袁邦株,周瑞珍.模糊限制語與禮貌原則[J].井岡山師范學院學報,2002,(4):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