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圍繞以學生能力培養(yǎng)為核心的《動物學》教學改革,提出地方性高?!秳游飳W》課程教學中除了讓學生具有扎實的動物學學科知識基礎以外,還應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自主探究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和識圖能力,一定的動物學研究創(chuàng)新意識及能力,并對能力培養(yǎng)的具體方式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 地方高校 《動物學》 學生能力培養(yǎng)模塊
地方性高校的生源、學生發(fā)展前景等實際情況決定了培養(yǎng)目標必須突出以“學生能力形成”為核心,以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為導向。課程是地方性高校教育的核心,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必須通過每一門課程的具體實施來獲得,必須通過學生積極而主動的活動來培養(yǎng)。本校《動物學》課程組教師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探索,提出了地方高?!秳游飳W》課程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四個模塊。
一、自主探究性學習能力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只有通過自主學習,才能充分發(fā)揮其潛能與主動性;只有形成主體意識,才能真正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人格?!秳游飳W》課程的特點為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提供了可能。本課程組通過以下措施對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1.建設“《動物學》教學增強型網絡課程”。課程組教師以校園網數字化教學資源管理平臺為支撐,通過《動物學》網上傳播教學信息的媒體素材的收集建立,網絡課程教學設計和網絡課程實施方案的設計構建和實施,使《動物學》的教學質量在課時減少的情況下有所提高。
2.加強導學,完善教學設計,形成四位一體的動物學教學模式。即制定課程大綱、編定導學綱要、強化教學設計、改革完善考評體系。課程組結合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實施的實際困難,制訂了包括課程的學習目的及總體要求、課程學習方法、課程學習的基本要求及重點難點內容分析、學習提示、課后研討問題、課程學習的主要參考資料推薦等的導學綱要,起到了督導學生自主學習的作用。
二、專業(yè)實踐能力
《高等教育法》規(guī)定,大學的基本任務是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動物學》教學要求學生具備很強的動手和操作能力、觀察能力、科學的思維方式等實踐能力。動物學課程學生專業(yè)實踐能力形成途徑主要有以下幾條:
1.生物學綜合實習。實習分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基本訓練,即進行生物多樣性和生態(tài)觀察、野外實習基本訓練。第二階段以專題形式進行,野外實習與大學生業(yè)余科研課題、本課程組提供的研究小課題結合,有目的地進行生態(tài)觀察和樣品采集,繼而進行室內研究。第三階段為擬寫野外實習論文。
2.專業(yè)見習。到養(yǎng)殖廠、動物園、博物館等地觀察、研究動物;與管理人員座談、聽講座,了解并掌握與動物相關的知識;把野外調查的數據、采集的標本帶到實驗室進行進一步的整理、制作。
3.實驗操作?!秳游飳W》實驗由基礎性實驗、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等幾個部分構成,課程組制訂了“生物科學專業(yè)動物學實驗技能訓練方案”,無論哪一個部分的實驗都從目標上具體明確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要求。
4.飼養(yǎng)、生產勞動。課程組的教師利用現有條件,設計了多種具有彈性的實踐項目。例如:小白鼠的養(yǎng)殖與繁殖、雞的孵化與養(yǎng)殖、金魚的養(yǎng)殖與人工繁殖;青蛙的變態(tài)發(fā)育觀察、家蠶的變態(tài)發(fā)育觀察、蝸蟲的養(yǎng)殖及行為觀察;校區(qū)池塘原生動物群落與水質的關系、生活園區(qū)裸露水體水質調查與潔凈維護,等等。
三、識圖能力
識圖和繪圖是學習研究動物科學的重要技能和方法之一?!秳游飳W》課程的教學內容特點決定了學習中需要借助大量的圖片來揭示生命現象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使動物的內部結構、細微結構化無形為有形,化隱蔽為直觀,簡潔明了和生動形象。能有效地識圖和繪圖,在學習《動物學》乃至生物科學的其它學科時就能夠提高效率,加深理解和記憶。主要可通過以下途徑實施培養(yǎng):
1.改進教學方法,促使學生形成識圖習慣。教學中使用“以問題解決為核心的教學”,“觀察—探索—整合”,“引導—探索—歸納”等教學方法,在課堂上及課后指導學生以圖片、圖形、圖表為載體,分解知識難點、突出重點,形成良好的識圖習慣。
2.注重方法指導,幫助學生提高識圖技能。通過指導看的內容(看標題、看表達方法、看圖標及具體內容)、看的方法(局部與整體的關系、看圖的順序、對圖進行分析),使學生有效識圖。
3.關于圖的記憶。要求學生歸納插圖、繪簡圖或仿繪、憶圖,從而構建知識體系。
4.關于圖的表達。通過說圖、畫圖、練圖三種方式練習表達。
四、初步科研能力
我國《高等教育法》規(guī)定:“本科教育應當使學生比較系統(tǒng)地掌握本學科、專業(yè)必需的理論、基本知識,掌握本專業(yè)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關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yè)實際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泵鞔_將大學本科生科學研究能力定位于其能力結構不容忽視的組成部分,對其要求定位于“初步”。動物學課程中的學生科研訓練旨在充分利用學科優(yōu)勢和教學資源給學生提供科研訓練機會,使學生不僅學習一般知識原理,還初步接觸科研過程,盡早進入專業(yè)科研領域,了解課題研究的有關方法,逐步拓展學術視野,樹立科學的理念。課程組的教師經過多年的實踐,初步形成了一些學生科研訓練的經驗:
1.課程論文。要求每位學生每學年寫2篇課程論文。完成流程:小組討論—文獻檢索—選題—教師審閱—資料收集—實驗或調查、實踐(教師指導)—寫作—教師審閱—修改—定稿排版—打印及裝訂—交流學習—考核、推薦發(fā)表。
2.學生科研課題。學生自主結成科研小組、選題、積極爭取學生學術科研基金、課題實施、中期檢查、完成結題研究報告及論文、成果交流。
通過對本院生物科學03、04、05、06級學生的教學實踐,《動物學》課程學生能力培養(yǎng)模塊得到了專家和同事的充分肯定,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大家認為,依據以上能力培養(yǎng)模塊初步解決了能力培養(yǎng)“空泛”的問題,使學生能力培養(yǎng)能具體落實到課程中。
參考文獻:
[1]林大衛(wèi),吳華鈿主編.教育法規(guī)讀本[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2]盧曉梅.生物學研究性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生物學雜志,2005,(03).
[3]何紅英.運用探究方法,進行建構教學[J].生物學雜志,2005,(06).
[4]王渝明.識圖能力的培養(yǎng)途徑[J].新課程(教師版),2007,(02).
[5]劉祥林.教學融合科研提高實驗課質量[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