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個民俗文化豐富而精彩的國家,民俗文化對普通民眾的生活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很多傳統(tǒng)節(jié)日因民俗文化而意蘊深刻,人們的行為方式因為民俗文化而有了特定內涵,甚至一些日常話語也因民俗文化而有了獨特風格。
中學語文教材里蘊含了大量民俗文化。筆者認為,如果能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把這些民俗文化因素都挖掘出來,讓學生對此有所了解,不但可以對學生進行知識的教授,也可以充分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人文性。
誠然,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有些民俗已經(jīng)在日常生活中失去了生命力,或發(fā)生了些許變化,但過去的民俗習慣還是通過文字形式在典籍中被保存下來。如果不了解這些民俗就會影響學生順利理解文章的含義,從而阻礙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鑒于此,把民俗文化恰當?shù)匾胝n堂就成了當務之急。民俗文化教學滲透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至少能夠發(fā)揮以下作用:
一、增進對課文的理解
課文中蘊含一些著民俗文化的細節(jié),如果學生對相關的民俗文化一無所知,就無法理解文中人物的一些行為方式,因而不能全面把握人物特征,不能深入理解課文,也體會不出作者設計這些細節(jié)的良苦用心。此時,教師如能在民俗文化方面給學生適當?shù)匾龑?、解釋,就會讓學生豁然開朗。
如節(jié)選自司馬遷《史記》中的《信陵君竊符救趙》一文最后,有侯嬴“北鄉(xiāng)自頸”(面朝北刎頸自殺)的情節(jié)。侯嬴為什么要自殺?信陵君聽了侯嬴自殺的諾言后為什么不加以勸阻?很多學生對此不理解。其實,這也涉及當時的民俗文化。在當時社會,“士為知己者死”是人們普遍的信條,是一種時代風尚。侯嬴為了報答、激勵信陵君,也為了讓信陵君解除后顧之憂,毅然自殺。而信陵君則為侯嬴的自殺行為所激勵,義無反顧地前去救趙。
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還有一些蘊含在課文中的民俗文化,教師可以加以適當引導,然后讓學生自己行動起來。教師可用課文中的內容激發(fā)起學生的興趣,再讓他們自己動手查閱相關資料,互相交流,共同提高。這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其探究意識,又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樹立合作觀念。
《鴻門宴》中有這樣兩句話:“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薄芭婀毕蜃?;張良西向侍?!薄缎帕昃`符救趙》中信陵君去請侯嬴時有“空出車上左邊位置”的情節(jié)。由課文這兩個細節(jié),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自己查閱資料,了解古人關于座次的講究。
按古代禮儀,帝王與臣下相對時,帝王面南,臣下面北;賓主之間相對時,則為賓東向,主西向;長幼之間相對時,長者東向,幼者西向。賓主之間宴席的四面座位,以東向最尊,次為南向,再次為北向,西向為侍坐。鴻門宴上,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坐。項王、項伯是首席,范增是第二位,再次是劉邦,張良則為侍坐。鴻門宴設于項羽軍中帳內,劉邦為賓,從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項羽目中無人,自高自大,盛氣凌人。而力量的懸殊,也一目了然,劉邦的處境更令人擔憂。再看項羽集團內部,謀士范增在項羽心中的地位,還不如告密的項伯,君臣之間的隔閡,已初露端倪。
在古代更多日常生活中,一般是尊右卑左的,如古人稱大姓為“右姓”,稱望族為“右族”,稱高官為“右職”,稱貴戚為“右戚”,成語有“無出其右”的說法;而“左物”是下物,“左遷”為貶官,“左袒”意為偏袒,成語“旁門左道”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別。這是因為在古人看來,右手右足力大而且使用方便,左手相對要遜色,故崇右而貶左。
但在乘車時,則正好相反。尊者居左,御者居中,居于右位的叫“車右”,亦名“驂乘”,職責在于防止車子傾斜或受阻,保護居左尊者的安全,一般由有能力的人擔任。
通常,在學生分組查閱后,可安排他們互相交流,使學生既加深對民俗文化的了解,又增強他們的合作意識。
三、增強學生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意識
文化遺產(chǎn)有物質文化遺產(chǎn)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之分。這些都是我們國家的寶貴資源,顯示出我國悠久的文化歷史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然而,很多文化遺產(chǎn)卻缺乏必要的保護措施,給人們留下無盡的遺憾。教師如果在中學課堂上增強相關民俗文化的傳授,就會調動學生對文化遺產(chǎn)的熱愛,從而強化他們對祖國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意識。
如余秋雨先生的《莫高窟》促使我們對莫高窟壁畫投去更多的目光。為此,教師可引導學生去了解莫高窟壁畫藝術的輝煌燦爛,了解壁畫被劫被毀的慘痛歷史,由此激發(fā)學生對莫高窟文化的敬仰之情,從而產(chǎn)生對更多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和保護意識。
在學習司馬遷的《屈原列傳》一文時,很多學生會自然而然地想起跟屈原相關的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教師可以此為契機,向學生介紹中韓端午節(jié)“申遺”之爭。
中韓端午節(jié)“申遺”之爭以韓國的勝利而告終,這令許多中國人感到氣憤,也令更多國人警醒。這些年,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熱衷于過“洋節(jié)日”,可有多少中國的古老節(jié)日被漸漸淡忘?還有多少意蘊豐厚的傳統(tǒng)活動在現(xiàn)代生活中失去了生命力?教師在引導學生對受損文化遺產(chǎn)了解的基礎之上,應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對浩瀚文化遺產(chǎn)的熱愛,并使學生對文化遺產(chǎn)給予更多、更全面的關注。
總之,語文教學離不開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應該滲透在日常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僅是讓學生增加知識,而且要培養(yǎng)學生理解文本、主動學習的能力,完善學生的心智,增強他們應有的民族自豪感及不可或缺的危機意識。這樣,才會使我們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具有正確的價值觀與全面的素質。同時,這也體現(xiàn)了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特點。
(責 編 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