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引領、激勵全國老師更重要的是尊重每一個孩子的尊嚴!我不能為了激勵其他的老師和成年人,為了展示我是如何工作的,就不惜犧牲孩子的隱私,不惜把他們心靈當中不愿意讓人知道的東西拿出來曬太陽。
● 我特別提出要給學生以心靈的自由。每個靈魂都是富有尊嚴的,當然學生在成長中需要引導,需要感染,需要引領,但是更需要尊重。
作者簡介:李鎮(zhèn)西,1958年生,當代著名教育家,教育哲學博士?,F(xiàn)任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實驗中學校長、語文老師兼班主任。2000年獲全國十杰教師提名獎,被譽為“中國蘇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師”。
一、今天我們向蘇霍姆林斯基學什么
最近我應蘇霍姆林斯基的女兒蘇霍姆林斯卡婭和烏克蘭教育學院的邀請,赴烏克蘭參加紀念蘇霍姆林斯基誕辰90周年活動,去了蘇霍姆林斯基當年所在的學校巴甫雷什中學。巴甫雷什中學的樓房都是上世紀50年代建的,是一所樸素的學校。巴甫雷什中學就像森林中的一所學校,像一個植物園,校園非常美麗。我們看到了當年蘇霍姆林斯基和孩子們一起種的核桃樹。走在路上,金秋時節(jié),踩著地面上的一片片落葉,我想,這一片片落葉就是蘇霍姆林斯基的生命在繼續(xù)滋養(yǎng)著這片土地。
我去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墓地,墓前是他的一座雕像。在藍天之下、原野之上,我感覺蘇霍姆林斯基的雕像頂天立地。我想到了四個字:大地之子。
17歲的馬克思曾這樣說:“我們的事業(yè)并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這句話是對蘇霍姆林斯基最好的寫照。
有人曾經(jīng)問我:“在今天,我們向蘇霍姆林斯基學什么?”
現(xiàn)在有的學校搞考試,考蘇霍姆林斯基的一百條建議都是什么,好像這就是學蘇霍姆林斯基。這些建議我都記不清的。當然,通過考試促使老師讀蘇霍姆林斯基的書,這是很好的。但我想說的是,不要以為這就是學蘇霍姆林斯基了。
向蘇霍姆林斯基學習,我想要從四個方面去做。
第一,要學習他純凈的愛心。我用了“純凈”二字。不要把學生當工具,不要希望通過學生謀利。
第二,要學習他獨立思考的自由人格。我要特別強調這一點。蘇霍姆林斯基首先是一個大寫的人,是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當上級的指示和他的教育實踐發(fā)生碰撞時,他選擇的是孩子的心靈。他的教育目光永遠對準孩子的心靈,而不是看上面怎么說。因此他多次和當時的蘇共中央保持不一致。舉兩個例子,上世紀30年代蘇共中央公開批判兒童心理學,認為是偽科學。但蘇霍姆林斯基從實踐中感覺到,教育怎么能不研究兒童的心理呢?于是他公開寫文章指出蘇共的錯誤。這件事是很大膽的。還有,1947年蘇霍姆林斯基就在他的學校開辦了職業(yè)技術培訓班,他認為不是每一個學生都能考上大學,但他的理想是讓每一個孩子都有終身幸福的精神生活,當然也包括物質生活。那學生怎么贏得這份生活呢?考不上大學也要生活呀。所以他就開設勞動技術教育課程,培養(yǎng)他們的生存能力,還頒發(fā)培訓證書。當時也有很多人非議他。但他不管,他說,只要對孩子有利就好。后來,赫魯曉夫提倡大搞勞動教育,比較極端,沖擊了正常的學校教育。蘇霍姆林斯基又是第一個提出異議。而且,他多次尖銳地批判當時理論界裝腔作勢、玩弄名詞概念、不切實際的作風。到了晚年,有人提出讓他去莫斯科工作,他拒絕了。他立志在遠離喧囂的地方從事純凈的教育。他最讓我感動的就是他知識分子的可貴的良心。
第三,要學習他目中有人的教育觀。每個孩子在蘇霍姆林斯基眼里首先是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體的人。比如是男人或女人,而且這個男人或女人有無數(shù)的角色:在父母面前是孩子,在同學面前是小伙伴,在鄰里面前是個小鄰居,在醫(yī)院是個小病人……教育就是要教會學生承擔不同的社會角色,這體現(xiàn)了教育內涵的豐富。在蘇霍姆林斯基眼里,孩子不只是現(xiàn)在的人,而且是未來的人,比如他是以后的拖拉機手、工程師、醫(yī)生,并且是未來的妻子或丈夫。蘇霍姆林斯基目中有人的教育觀中的“人”,含義是多么豐富!
第四,要學習他搞真教育、真科研。我的話可能比較尖銳:我覺得中國的教育脂粉太多,油彩太多,口紅太多,穿著華麗的旗袍。對此我們大家心照不宣。在不同的學校,坦率地講包括我的學校,不同程度地都存在假教育。幾乎每一次迎督導、迎檢,恐怕都是一次或多或少“作假總動員”的過程,整材料、補材料。教育科研也是。我不是否定教育科研,改革開放30年來,教育科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些學校由此踏上了騰飛之路。但我們也痛心地看到,有一些學校掛著牌子,上面寫著什么什么課題,什么什么國家實驗基地,但它不搞課題也不開展實驗。掛著牌子到了兩年三年該結題的時候,學校馬上行動,找專家,寫文章,出一本集子,然后把出的論文集放在某個成果室里,來參觀的人每人送一本,說:“這是我們學校搞教育科研的成果?!敝劣诔晒袥]有實際意義那是不要緊的。而對蘇霍姆林斯基來說,教育科研首先不是嘔心瀝血的腦力勞動,而是和孩子一起摸爬滾打的體力付出。他作為一校之長,長期擔任班主任。蘇霍姆林斯基有一個實驗班,他跟蹤學生(從6歲開始)11年,寫了大量的觀察日記。他對學生負責到了怎樣的程度?他曾經(jīng)跟蹤觀察學生畢業(yè)25年間的變化,而這樣的學生有168名。在他去世后,人們在他的教育工作日記本上發(fā)現(xiàn)他跟蹤觀察、仔細研究過的學生的名字有3700多個。試問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還能不能找到第二個這樣的教育家?至少在我的視野中沒有了!這就是真教育、真科研。
今天我們究竟要怎樣學蘇霍姆林斯基?我得出的結論是:要像蘇霍姆林斯基一樣,懷著一顆純凈質樸的心,面對純凈質樸的孩子,從事純凈質樸的教育。
二、我對德育的思考
比引領、激勵全國老師更重要的是尊重每一個孩子的尊嚴
這學期在我的博客上有一個帖子“向我看齊”。我希望全體校長向我看齊,全體老師向我看齊。在我們學校我要求中層以上干部全部都當班主任。分管教育、德育的副校長都當班主任,而且,他們都向我看齊,都寫班主任日記,都發(fā)在網(wǎng)上。我的班主任日記可讀性很強,就是寫班里每天發(fā)生的事。很多老師說不看晚上就睡不著覺。有一天我發(fā)帖子表示我不愿意再公開班主任日記了。老師們著急了:“李老師,要知道你的帖子引領、激勵了全國多少老師啊,你怎么不公開了?”我說:“因為隨著教育的深入,日記如果要真實地記載我的教育實踐,就必然涉及一個一個學生的隱私,他的家庭,他的缺陷?!庇械睦蠋熣f:“你可以用化名。”我是可以用化名,可是我的學生每天都看我的日記,學生們彼此那么了解,我再用化名他們也一看就知道寫的是誰。
比引領、激勵全國老師更重要的是尊重每一個孩子的尊嚴!我不能為了激勵其他的老師和成年人,為了展示我是如何工作的,就不惜犧牲孩子的隱私,不惜把他們心靈當中不愿意讓人知道的東西拿出來曬太陽。這才是充滿人性的德育。
舊德育的弊端
舊德育不是一個時間概念,而是指德育中的弊端。
舊德育是單向教育。它假定教師是圣人,是所謂靈魂的工程師,居高臨下去布道,去教育。
舊德育是非人教育。很多時候學生不是人,是機器,考試機器、學習機器;是容器,裝知識裝道德。還有一個很可怕的現(xiàn)象,就是學生作為人起碼的恥辱感消失了。經(jīng)常有老師罵學生:“不要臉,還笑!你居然好意思笑!”但你想一想,他的恥辱感是怎么失去的呢?天生就是這樣的嗎?如果有一個人到了這種程度,很難說他的精神層面上還是一個人,因為他沒有作為人起碼的榮辱心和恥辱感了。這還不是我們老師造成的?
舊德育是臣民教育。說穿了就是聽話教育,服從是最高要求,把人作為工具,培養(yǎng)聽話習慣。我們從小受的教育就是這樣的:在家聽爸媽的,在學校聽老師的,長大在單位聽領導的,全國人民都聽毛主席的。我絕不是要我們的老師和同學無法無天,而是說在一個正常的社會,人只受制于法律,任何一個靈魂不應該受制于另一個靈魂。除了服從真理,遵守法律,他應該是一個自由的人。每年到了秋天,一些中國人包括我在內,就會有一種復雜的心情,因為這是各項諾貝爾獎公布的時間。盼了60年了,新中國成立60年了,就沒有盼來我們自己的諾貝爾獎!原因很復雜,其中一個原因可以在教育中去找。一個只會“聽話”的民族,不可能富有生機,更不可能富有勃勃的創(chuàng)造力。在我們的呵斥聲中,在我們的規(guī)定必須這樣不能那樣中,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在泯滅,一個民族的智力在衰退。
舊德育是封閉教育。認為教育與生活無關,與生活脫節(jié),關起門來搞教育。
舊德育是他律教育。學生兩副面孔,雙重人格:當著老師是一套,背著老師又是一套;當著家長是一套,背著家長又是一套。強制是必要的,成人也需要他律。法制就是他律。但問題是我們的教育應該追求要學生慎獨。古人講究慎獨。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人只有獨處的時候不做壞事才是一個高尚的人。在我的班上我一直主張無監(jiān)督考試,上世紀80年代就是這樣,我總是對孩子們講:“誠實比一百分更可貴?!边@句話曾寫在我們的黑板上。
舊德育是單獨教育。認為德育是可以專門進行的,而且把德育的形式簡單化。一說要強調什么,就是主題班會、演講比賽、征文比賽、板報比賽,一套一套的。這是教育,而且有時候是有效的教育,但不是全部的教育,甚至有時候還不一定是有效的教育。
舊德育是灌輸教育。這一點我就不再多說了。
舊德育是客體教育。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狀態(tài),不尊重學生的精神世界,把他們當物。
新德育的特點
與之相對,在這里我提出新德育的八個特點。每一個都針對前面所說的而提。
新德育是互動教育。我發(fā)自內心地認為,我從學生身上學到很多東西,我寫過一篇文章《學生教我當老師》,每個年級的學生畢業(yè),我都要他們寫一篇文章,專門寫“李老師對不住我的地方”。后來我寫過一個帖子“老師教我當校長”。我沒當過校長,剛當校長時沒經(jīng)驗怎么辦?有我們的老師嘛。
新德育是人性教育。這里我要多說幾句。現(xiàn)在的教育和德育有些時候缺乏人情味。我特別提出要給學生以心靈的自由。每個靈魂都是富有尊嚴的,當然學生在成長中需要引導,需要感染,需要引領,但是更需要尊重。陶行知特別提出:“我們必須重生為小孩,而且要不失其赤子之心?!蔽覀冞€有沒有赤子之心?看看巴甫雷什中學是如何把學生當人的。該校有一項傳統(tǒng),每年學生畢業(yè)不是校長致詞,而是由最受學生歡迎的老師致詞。1964年是一位化學老師致詞:“我親愛的孩子們,今天你們要和母校告別了,而我們教師今天也要更上一層樓。我們每個教師一生中能登上的這種樓層并不那么多,也許能登上30層、50層。對我來說,今晚就意味著登上32層樓了。你們雖然將離校走向生活,但永遠會留在我們的心中。你們要知道,我們終生都會因為聽到你們任何一個人的任何一句好評而感到莫大的欣慰。同時也要知道,我們也會因為聽到關于你們任何一個人的不愉快的消息而感到傷心。你們的生命繼續(xù)流淌,而我們將注視你們生命的流淌。幸福是崇高的生活目的,理想是人要力求達到的最高點。要記住生命屬于人只有一次。度過一生,要在世上留下自己的貢獻:留下穩(wěn)立于花崗巖上的、高墻聳立的樓房,留下郁郁蔥蔥的茂密林木和碩果累累的蘋果園。你們也將生兒育女,將在他們身上重現(xiàn)你們自己,要把人類創(chuàng)造的純潔道德、美和智慧都傳給你們的子女。小伙子們,要把姑娘當作未來的母親來尊重,對愛情要忠貞不渝,要永遠記住——愛就是給你所愛的人以幸福。姑娘們,要高度珍惜女性的自豪。當你們帶著自己的孩子來上學的時候,我們教師中許多人還要在這個學校工作,要知道,我們要在你們的孩子身上看到你們優(yōu)良品格的反映,但愿這種反映將是純潔無瑕的。”我們每年的畢業(yè)致詞都說了什么?孩子愛不愛聽?這幾年的畢業(yè)致詞恐怕多半要談談科學發(fā)展觀、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這些都是對的,但問題是怎么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表達這些?怎么把正確的理念和孩子的生命流程融為一體?上面這段致詞展現(xiàn)的是生命的交相輝映,生命的重疊,生命的互相溫暖。它不是一個校長給孩子的致詞,甚至不是一個老師給孩子的致詞,而是一個長者對即將遠行的孩子的叮嚀,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注視、期待與憧憬。這就是充滿人性的德育。
新德育是公民教育。公民意識是指公民對自己當享受的權利和應履行的義務的自覺意識。我要特別強調權利和義務的對等。我們現(xiàn)在所搞的公民教育只是“義務教育”,而忽略了“權利教育”。我們只對學生說你應該做什么、你必須做什么,而很少告訴或者不告訴他們:你的權利是什么。尤其重要的是平等教育。這是中國文化最缺乏的內容。我可以也許有些極端地說,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只有等級而沒有平等?,F(xiàn)在當然好得多了,可是依然還不盡如人意。舉幾個生活中的例子,相信老師們已經(jīng)司空見慣。有一年到泰安去講課,我對當?shù)氐睦习傩照f到十年前這里出了一個貪官,叫胡建學,是前市委書記。有人對我說:“你別說這個胡建學,我們很多人對他的印象還挺好的?!蔽艺f:“難道這是冤案嗎?”他說:“不是?!薄澳菫槭裁匆獞涯钏兀俊彼驼f,哪條馬路是胡建學修的,哪一片舊城是胡建學改造的,哪一家企業(yè)是胡建學引進的,等等等等。我說:“胡建學修馬路的錢是他的工資嗎?改造舊城的錢是他的存款嗎?”他說:“不是啊?!蔽覇枺骸澳敲此龅哪囊患鲁隽怂穆殑辗秶??”他還在想不通:“畢竟胡建學做過一些實事。”我就給他打了個比方。比如你家里比較臟,你又很忙,那就請鐘點工吧。先說好做一次多少錢。鐘點工應約來了,把門敲開,如果他說“你好,我給你辦實事來了”,你肯定會覺得他有病:“我花錢請你來的,你不打掃衛(wèi)生干什么?”打掃完了,屋里亮亮堂堂的,你也很滿意。出于禮貌你要說聲謝謝,然后給他錢。但他走后你突然發(fā)現(xiàn),十萬元現(xiàn)金被他偷了。你的反應是馬上追他或者報警。你會不會這樣想:“雖然他把十萬元錢偷走了,可是衛(wèi)生做得很好啊?!痹蹅冇行┤藢▽W就是這種思維。之所以有很多貪官,就是因為有這個土壤存在,那就是公民意識的缺失。我們要普及公民意識。我再舉一個正面例子,是所有的中國人包括我都非常尊敬的人——溫家寶總理。去年溫總理在災區(qū)的表現(xiàn),那種發(fā)自內心而絕非作秀的言語行為,讓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動容??偫砣膮^(qū)視察,那正是余震不斷的時候,突然從廢墟中挖出一個小女孩,搜救人員抬著她一路狂奔,總理為她讓路,有媒體就此事大肆渲染。在我看來,總理讓路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尊重,這兩個生命是對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偫碜屄凡⒉皇且驗樗J為自己是總理,而是“我要尊重這個生命”,是他內心的善良的自然流露。這樣一個簡單的舉動都被大肆宣揚。這說明什么?談到尊重與平等多說一些,是因為我覺得并不是每一個教育者都有這個意識。
新德育是生活教育。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體驗,最有效的教育是把孩子置于一種生活情境中來教育。
新德育是喚醒教育。這涉及學生觀的問題。不要把孩子理解成一張白紙、一個空杯子,任我們去涂抹、去灌輸。孩子本身就有美好思想道德包括智慧的萌芽。我們要做的是扶植,是發(fā)展,當然前提是發(fā)現(xiàn)。新教育是喚醒教育,也可以說是期待教育。教育是一種喚醒,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chuàng)造力誘導出來,把價值感喚醒。
新德育是滲透教育。學校的每一項工作都充滿德育因素。學生不知道你在教育他,就是最好的教育。真正理想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
新德育是活動教育。沒有活動就沒有教育,這是我一貫的觀點。
新德育是自主教育。把學生當人,德育就是幫助人成長,而不是替代人成長。孩子的成長是其他人不可替代的。我們的德育就是為他們的成長服務的。讓學生成為德育的主體,“自育,自理,自治”。
以學生為本的開放書吧
我在這里談談我們學校的開放書吧。這也能說明我的一個理念,到底什么叫充滿人性的德育。
上級給我們學校批了20萬元購書費。書買回來放在什么地方呢?按照習慣思維總是放在圖書室,我卻把書放在公共場所,成為一個開放書吧,讓學生任意翻閱。我說與其讓這些書放在圖書室里一本不丟地無人問津或少人問津,不如丟幾十本但書盡其用。第一個星期書就少了幾十本,老師們說我太天真、太理想化了,建議把書收回圖書室。
我對此談了自己的看法:第一,對書的丟失要寬容。書丟到哪里去了?丟到喜歡它的人手里去了。孩子冒著風險,膽戰(zhàn)心驚地把它拿回家去,可見他對這本書喜歡到了什么程度。他把書拿回家,肯定會讀了又讀,這本書會因此而改變他的一生:或者他因此喜歡上某個學科,或者他因此有了某個榜樣……可以想像他長大以后由此會成為成功人士、杰出人才,這都是有可能的,我們是可以想像的。這個孩子長大后,也許他會感謝武侯實驗中學對他的寬容,懷著對母校的愧疚,他完全有可能回報學校一個圖書館。第二,最好的教育是情境中的教育。有這個開放書吧在,教育情境是隨時都存在的:看這個書,拿還是不拿?看書要怎么看?這個開放書吧,就是一個教育場景,或者說是一份源源不斷的教育資源。第三,我們不是每年都給貧困地區(qū)捐書嗎?丟的書,就當是捐給自己學校的孩子了,每年捐幾十本哪怕上百本書,有什么不可以?這是咱們自己的孩子嘛!第四,寬容并不是縱容。上學期我們就嚴肅處理了一個偷書的孩子,讓他寫檢討,在全校大會上讀。那不傷學生的自尊心嗎?不傷。隱去班級,隱去姓名,由我這個校長讀他的檢討。我一邊讀一邊點評,一個孩子犯錯,讓全校的孩子都受到教育。
最近我又在想:我們學生讀書的時間就是課間十分鐘,孩子沒有時間讀書!難道我們的書吧是辦給參觀者看的?以人為本,到底是以參觀者為本,還是以學生為本?有人說:“中午看書,那書吧不是亂了嗎?”我說:“你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看的。我們要站到孩子的角度去看,怎么有利于孩子就怎么做?!庇谑俏覀凂R上調整作息制度,中午要給孩子留出看書的時間。我們學校兩三千學生,中午輪流到開放書吧看書。
守住一顆樸素而真實的心
教育要剝去油彩,剝去口紅,剝去脂粉,要守住一顆樸素而真實的心。我們平時的假教育太多了,大話套話連篇,迎接檢查的時候弄虛作假。比如說班會課比賽、公開課比賽,練了又練。是不是在給學生展示怎么演戲?為了獲得教育質量,是不是不擇手段?教育科研,平時是不是認真在做?我也曾經(jīng)有過羞愧的時候,也說過違心的話,但我不會心安理得的,我會覺得難受。
教育之真,起碼意味著教育內容的真實可信,教育形式的名副其實。盡可能不欺騙學生,這是我們最起碼的教育良知。我給老師們說得最多的話是:如果一個老師把對學生的要求拿來要求自己,你就非常優(yōu)秀了。有一次我對一個同行說:“我要搞真教育?!彼麌@著氣說:“很難啊?!彼膰@息讓我很難過:怎么搞假教育就那么容易呢?上面檢查開沒開健康教育課,沒有開怎么辦?換課表嘛!在課表上寫上健康教育課,教育部門來檢查時就說開了。給學生統(tǒng)一口徑,檢查的人問學生開了嗎,學生說開了啊。這不就完事了?你哄我我哄你,大家都心照不宣,受害的是孩子,因為他們目睹了這一切。我只是舉一個例子,相信在座的老師對此都會有體會的。
我平時一邊思考一邊實踐,有時候思考得很痛苦,因為理想與真實的碰撞常常震痛我的心,但我寧愿有這種碰撞的痛苦,也不愿麻醉自己欺騙別人,于是便有了被一些人認為真實、也被一些人認為偏激的言論,包括今天的演講。
按照某些世俗的觀點,我至今書生氣十足,不能算一個成熟的教育者。但有一點令我自豪:那就是我至今還懷揣著真誠的教育理想,而且還想把這理想一點一滴地付諸現(xiàn)實。有人說這只是教育夢想,但有夢想和沒有夢想是不一樣的:精神狀態(tài)不一樣,行為方式不一樣。我當然知道,我的理想也許只有百分之一的實現(xiàn)可能,但我愿意為之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我力圖通過我的探索給人們一個真實的展示:一個真誠的教育理想主義者,在現(xiàn)行教育體制下究竟能夠走多遠。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我愿意守住自己的靈魂。這個靈魂,其實就是一顆樸素而真實的心。
(本文由盧麗君根據(jù)李鎮(zhèn)西老師報告錄音整理,題目和小標題為編者所加)
(責 編 曉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