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標準下,我們應該認識到,歷史學科是一門科學,它不等于傳統(tǒng)意義上說的歷史只需要死記硬背。要更好地學習歷史,還是要講究學法。在教學中我總結了三步:啟發(fā)與預習、提問與思考、講授與鞏固。
一、 啟發(fā)與預習
啟發(fā)即引導,預習實際上也就是課前的一種自學過程。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課前有無預習對本節(jié)課的成功與否有著相當大的意義,這是由于小學的基礎知識比較淺顯,容易掌握,只要課堂注意聽講還是應付得了的。到了中學以后,老師的授課方式和教材的知識結構較以往有了質的飛躍。假如課前不作預習,僅靠課堂聽講,勢必難以當堂完成學習任務。于是許多老師為了讓學生充分掌握知識要點,只好加班加點,進行補缺補漏。雖然學生的考試成績上去了,但課余時間亦被各科瓜分殆盡,這與當前開展的素質教育相違背。針對這一現(xiàn)象,我想:與其讓學生留著一大串問題走出教室,還不如使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以達到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教學目的。
在教學過程中,我就刻意培養(yǎng)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經(jīng)過預習,他們對老師今天將要講述的新課內(nèi)容已有了一定的認知,但同時也帶著困惑和本能的求知欲來到課堂。學生的學習具有盲目性,一旦脫離了教師的指導,就會產(chǎn)生兩種可能性:一是求全,全面預習而無重點,頭緒雜亂;二是走向極端,自以為已無師自通,忽略聽課。所以教師要在學生預習之前進行必要的啟發(fā),以明確預習的目的性。因此,預習和啟發(fā)為密不可分的兩個環(huán)節(jié)。
二、 提問與思考
授課中,我創(chuàng)造機會多設計問題由學生作答,使他們時時參與課堂活動,還可以增強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一方面樹立起他們學習的自信心,另一方面還可鍛煉其語感。無論是書本上的思考題或預先設計好的練習題,要留有一定時間思考,讓學生輪流回答或進行討論,后由教師歸納總結。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對學生的思維結果盡量肯定,一方面無須要求他們遵循一成不變的答案。只要能消化、吸收教材,在理解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語言來組織,中心意思明確即可。另一方面,對學生提出的不同看法給予肯定。當學生的思維結果經(jīng)常被肯定后,學習歷史的自信心增強了,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同時課堂的口頭交流也訓練了學生的膽量和語言表達能力。事實證明,只要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調動起來,會使我們的課堂常常出現(xiàn)熱烈、活潑的場面,也會使我們的教學目的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 講授與鞏固
在重視學生因素的同時,并非就可以忽略教師的因素。不管怎樣,教師導入新課、講授新課、分析問題仍然是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無論怎樣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講述仍然貫穿全過程。如果把學生比喻成針,那么教師就是線,脫離了線,針還是織不出美妙的圖案。
我們要求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并帶著問題走進課堂;課堂中我們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問題,進行思考。學生腦海里能形成這么多“為什么”,本身就說明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而解答這些問題的任務則落到教師的頭上,實際上升華為能力的培養(yǎng)了。因此,在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作用時,我們不能回避教師的主導作用。再者,教師還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用正確的唯物史學觀來分析歷史問題。引導學生用唯物辯證法進行分析,以體現(xiàn)老師的主導作用。
鞏固是課堂教學的最后一道程序,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讓學生回憶新課的主要內(nèi)容、學習目的等,這是“承上”;教師很自然地啟發(fā)下一課的學習要點,布置下一輪預習任務,即“啟下”。鞏固還有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對知識的積累,課堂上的知識是有限的,我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積累,既可鞏固已學的知識,還可以產(chǎn)生很多知識的輪廓,如果在學習中遇上了,相信學生一定有興趣再深入地了解,這對他們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
(思南縣塘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