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課要更新教育觀念,樹立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本文從優(yōu)化課堂設計促進主體發(fā)展;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增強學生參與性;構建主體性發(fā)展的教學策略方面作以探析。
關鍵詞:新課程;學生主體性的發(fā)展;課堂設計;教學策略
世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過去的100多年中經歷了3次較大的改革,形成了從“知識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的發(fā)展軌跡。為適應新世紀對人才的需求,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重視發(fā)揮學生主體性地位,關注學生全面的、可持續(xù)性的發(fā)展,已成為歷史教學的必然趨勢。新的歷史課程理念提出:倡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改變學生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新課改下教師要轉變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面對新教材,我們應該怎樣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呢?
一、 更新教育觀念,樹立主體意識
主體性教育過程,要求教師要擔負起促進學生主體性發(fā)展的責任,那么首先就要更新觀念,從知識論轉向主體教育論,要樹立兩種意識:一是“學生是學校教育生活的主人,是學習的主體”意識。素質教育下的歷史教學,要求歷史教師應該真正具有“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至上”的意識,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本,了解學生實際情況與起點水平;另一方面要增強學生參與的意識,學生的參與程度越高,主體性地位就越明顯。要建立“先學后教”課堂教學模式大膽改革課堂結構,實施“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內化”過程。
二、 優(yōu)化教學設計,促進主體發(fā)展
在實踐中我們體會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益需要教學設計。傳統(tǒng)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根據教師的特點和可行性選擇教學方法,確定教學步驟,教學效果難以事前預見。教學過程的修改也經常沒有計劃,只是根據教師的猜測、教學內容的深淺和學生程度斷斷續(xù)續(xù)地發(fā)生,而科學的教學設計則應以學生為中心,強調選擇適合學習任務和學生特點的教學策略和媒體。因此,教學設計要根據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研究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我認為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學步驟設計至少必須有以下四個既相互聯(lián)系又相互滲透的環(huán)節(jié):第一,復習舊知識—找到新知識立足點;第二,出示新內容——告知學生學習目標;第三,呈現(xiàn)新知識——嫁接同化形成新網絡;第四,鞏固檢測新知識——促進新知識的遷移、轉化。
三、 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增強學生參與性
1. 通過討論相互交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靈活的組織方式會給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當學生對一個問題認識模糊時,當闡明一個問題需多角度、多層次進行時,把問題交給學生,讓他們自由討論,各抒己見,共同交流,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結論。實踐證明,學生自己搞清楚的問題,其印象是很深的,記憶也牢,這是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重要方法 。學生通過激烈討論,暢所欲言,深入探討,彼此交流,課堂氣氛活躍,學習興趣濃厚。
2. 通過分組活動,彼此合作,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課堂是學堂,學生要學會學知識,還要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合作。當學生的主體作用發(fā)揮出來后,合作學習更成為一種需要,通過課堂內互動,讓不同思維在合作中碰撞,讓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激勵他們去探索、去創(chuàng)新。
3. 引導學生自學,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苯處熣n堂上是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學生能看懂、讀懂的教師就不要再講,否則就是浪費時間;學生能發(fā)現(xiàn)的,教師不要點明,否則就是限制了學生的發(fā)展。教師應該信任學生,解放學生,調動學生,促進學生,讓他們自主學習,自己探索,自己創(chuàng)新。
4. 要求學生作學習總結
在每講完一章、一單元及一本書之后,我總是要求學生寫學習心得小結。寫小結實際上是一次重新整理與復習已學內容的過程。學生們很可能在寫小結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己以前沒有認識、理解的問題,以便彌補缺陷,并把分散在課本中的知識加以系統(tǒng)化,從而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為此目的,我常有意識地布置一些帶有總結性的作業(yè),讓學生完成。
總之,正確樹立“學生主體觀”的關鍵在于教師轉變觀念,備課中結合學生的實際,分析學生可能存在的一些問題,然后有針對性地去解決,這樣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就能明顯提高。
參考文獻:
[1]沈玉順.現(xiàn)代教育評價[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3).
[2]肖亞歌.有關中學生主體性意識的調查研究[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2).
[3]宋彥君.堅持主體性原則,發(fā)展學生的自主意識[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02(8).
(灤縣職業(yè)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