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優(yōu)秀的文章,其結尾往往給人一種言盡意無窮的感覺。讓你在品味咀嚼中感受藝術的魅力。其實,一堂語文課結尾時也應追求此等境界,即要有極強的藝術性。那么,如何才能使語文課堂的結尾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呢?通過多年的摸索實踐,筆者總結出了四種方法。
一、 共鳴法
煽情法,指在學生深入領會課文思想內容的基礎上,教師用深情、真摯、富有感染力的話語,去點燃學生心中潛伏的感情之火,使學生“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啟迪”,從而獲得回味無窮的藝術享受和受到藝術的熏陶。
如教學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在學生深深理解了作者對生命的熱愛與對母親無限追思、感激的基礎上,筆者設計了一段結尾:“史鐵生雙腿殘廢后的最初幾年,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頓生輕生念頭。這時,是他的母親用自己無私而博大的母愛一步一步將他從絕望的邊緣拉了回來。這期間,是母親陪伴他承受無邊的寂寞與苦悶,是母親默默地站在身旁看著無聊的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也是母親毫無怨言地接受著來自兒子無名之火和厭惡生命的壓力。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正是如此,作者發(fā)出深深的感嘆‘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都有過母親的腳印’。同學們,其實我們的母親何嘗不是這樣一個人呢,只不過我們平時沒有認真去思考這個問題罷了?!边@結尾水到渠成,撩撥起了學生的心潮,學生們都激動不已。
二、 過渡法
這里的過渡法指的是在教學一個課時(或一篇課文、 —個單元)即將結束時,用以小結本課時(或本篇課文、本單元)的內容,引導學生進入新內容學習的承上啟下的談話。如果這種方法用得好,可以將整篇課文,甚至整個單元或整冊書的教學串聯(lián)為一個渾然不可分割的整體,使學生能更好地把握各部分內容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還可開啟學生思維之門,激勵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作進一步鉆研。
如教學李密的《陳情表》時,結尾不妨這樣設計:“《陳情表》把對祖母的孝情寓于敘述中,抒寫蕩氣回腸,感人肺腑,才有了‘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之說??墒且淮暮捞K軾卻說‘讀韓愈的《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那么此文抒寫的又是一種怎樣的情感呢?韓愈跟十二郎僅僅是叔侄關系,十二郎去世后竟傷心欲絕。這究竟是為什么呢?欲知緣由,請看下篇課文!”這樣的結尾,不僅總結了本篇課文的教學內容,還通過設疑引起懸念,促使學生繼續(xù)探究。
三、 續(xù)接法
有些課文的結局寫得很含蓄,沒有明確交代出主人公的命運到底怎樣,而是讓讀者展開飛翔的翅膀去想象。在教學這類課文時,教師如能用幾句富有挑逗性的話語去調動學生的情緒,激活他們的表達欲望。然后,要求他們把自己剛才的想象記下來,這樣可以達到讀寫相長的目的,重要的是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如教學莫泊桑的《項鏈》時,可以結束為:“瑪?shù)贍柕陆鑱眄楁?,只風光了—個晚上,卻因此而含辛茹苦十年,甚至葬送了自己及丈夫的—生。而在小說的結尾,佛來思節(jié)夫人卻告訴她,那一掛項鏈是假的?,?shù)贍柕侣犃艘院髸趺聪?,怎么做?”寥寥數(shù)語,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點燃了學生智慧的火花,學生們個個都躍躍欲試,進入了馳騁聯(lián)想之天空。此時,筆者就讓他們自由暢想,課后寫出《項鏈》的續(xù)篇。結果,學生個個寫得神采飛揚,激情滿懷。
四、 啟迪法
所謂啟迪法,就是指教師用富含哲理的語言為學生揭開生活、學習中的重重迷霧,作指導性的點化,并借以感化學生,達到導之以行的目的。
如教學巴金的《燈》時,筆者引申為:“常言到:‘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松?,不免會碰到挫折,甚至災難。但是,不管遇到什么,你都一定要銘記巴老的話:‘在這人間,燈光是不會滅的!那么從今往后就讓我們心中的那盞燈永不熄滅吧!”這結尾,如—段強勁的音符,深深地撥動著學生的心弦,具有較強的鼓動性和感召力,鼓舞了學生與困境作斗爭的勇氣,強化了學生克服挫折的意志。
總之,課堂結尾的方法很多。針對不同內容、不同性質的課文,應靈活運用行之有效的結束語,才能真正收到言盡而意無窮的實效。
(寧遠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