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過程,既是傳授知識的認知過程,又是開啟學生心靈的情感過程。但在應試教育下的教師教條條、學生背條條、考試考條條的模式還沒有根本改變。使學生感覺學習“枯燥無味”、缺乏興趣,以至影響學習,集中體現(xiàn)在學生身上就表現(xiàn)為”厭學”。在教學中,若師生雙方心意相通,便較易完成教學目標;若雙方情感交流發(fā)生阻礙,那么知識的交流也會受影響。因此,通過溝通思想,轉(zhuǎn)變學生情緒,克服厭學情緒,激發(fā)學習興趣是一個值得重視的環(huán)節(jié)。我從多年的教學實踐摸索出一些方法。
一、注重科學性,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雖然中學政治課是常識課,但在教學中不應停留在教條條、背條條上,而是著重從教材的邏輯結(jié)構(gòu)上。從知識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上,從不同年級學生的層次水平上考慮,盡可能把道理的來龍去脈講透。鼓勵學生多問為什么,同時注意引導學生運用唯物辨證法去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樣,增加了知識的可信度,使學生不僅口服,而且心服,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調(diào)動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從感情上把政治課真正當成一門科學而嚴肅認真地對待。
二、增加趣味性,活學活用
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投入,始終保持高度熱情,以此感染學生,調(diào)動學生情緒,使學生思維和智力活動處于興奮狀態(tài)。同時,除了課本上的實例外,教師還應補充一些學生感興趣的例子,深入淺出地講清道理,使學生感覺學習既不枯燥,也不神秘。只要課堂”活”起來,師生之間的感情就容易溝通,情感共鳴就能產(chǎn)生,學生對老師的信任感就能增強,教師就更能發(fā)揮在情感教育中的導向作用,從而促進教學的進行。
三、寓教于樂,放手互動
教師要配合教學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從而促進教學。在活動中,學生不僅增長了知識、才干,而且感受到無比的樂趣。教師通過組織各種活動,激發(fā)了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了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推動了教學工作的開展。
四、理論聯(lián)系實際,讓學生學以致用
學生對政治課之所以缺乏學習動力,是認為學來沒有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結(jié)合實際,引導學生學會應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問題。這不僅增強了學生的政治敏感性,還使他們真正體會到只有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看問題才能更深、更透、更遠,體會到掌握理論知識的重要性,感覺理論知識的學習太有必要,從而產(chǎn)生了強烈的求知欲望。
由于注意了情感教育,使得學生的厭學狀況有了很大改觀,學生普遍反映喜歡上政治課,成績也有明顯提高。教師通過各教學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了產(chǎn)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促使他們的智力活動處于興奮狀態(tài),不僅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的學習,也促進了學生思想認識的提高。
(唐山市豐南區(qū)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