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往的數學課大多開門見山,久而久之,讓人覺得嚴肅沉悶、枯燥乏味。如果能夠在數學課上創(chuàng)設一個好的情境,讓孩子們懷著求知的欲望和愉悅的心情學習數學知識,就會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變被動為主動,課堂就會充滿朝氣,充滿活力。
關鍵詞:數學教學;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
一、利用生活中的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與數學相關的問題是取之不盡的,若能把它們運用得恰到好處,就會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如在教學“立體圖形的展開圖”時,我設置了一個生活中的問題情境——小壁虎的難題:一只圓桶的下方有一只壁虎,上方有一只蚊子,壁虎要想盡快吃到蚊子,應該走哪條路徑? 此時,學生各抒己見,提出不同的路線方案,學習氛圍變濃了。經過討論得出一致結論——把立體圖形展開成平面圖形。那常見的一些立體圖形(如三棱柱、四棱錐、正方體……)的展開圖是什么呢?學生們興趣盎然地開始了新課的探索。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巧妙設疑,讓數學課貼近生活,會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
二、利用其他學科的素材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拓寬學生的知識范圍
數學作為一門學科,其獨立性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從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出發(fā),我們可以利用其他學科的素材,化抽象為形象,化靜態(tài)為動態(tài),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熱情。如在教“畫立體圖形”時,我先讓學生欣賞配有畫面的詩朗誦——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然后讓學生朗誦了一遍這首通俗易懂、膾炙人口的詩。在學生提出“不是上數學課嗎?怎么學起古詩來了”的疑問聲中,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這是一首同學們都非常熟悉的古詩,也是一首著名的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fā)議論,而是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也許同學們會說,這有什么,語文老師早就跟我們很詳細地講解過這首詩了,要你數學老師來補充什么呢?嘿,還真別說,這首詩里其實也蘊涵了一些普通的數學原理,你們看出來了嗎?”由此,在古詩的誦念中,學生明白了為何要畫三視圖,并產生強烈的畫三視圖的求知欲。又如“生活中的軸對稱”這一節(jié),伴隨著小提琴曲《梁?!?,屏幕上層現(xiàn)翩翩起舞的蝴蝶,在蝶翼的張合間,讓學生欣賞了美妙的對稱。這樣,通過對學生聽覺和視覺的刺激,使學生獲取了數學知識,并且在完成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的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音樂鑒賞能力。
只要其他學科的素材對學生來說比較熟悉,用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入新課就比較容易。此外,引入新課還可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拓寬學生的視野,學會用聯(lián)系的觀點看問題,與其他學科的學習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三、利用已有知識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質疑問難
現(xiàn)代創(chuàng)造教育主張在教學中應當把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始終作為教學的首要環(huán)節(jié),認為教學的最有價值的成果并不在于使學生獲得現(xiàn)成的知識,而在于使學生發(fā)現(xiàn)更多、更廣泛和更深刻的新問題。要求教師在“導”上下工夫,靈活地運用教學機智,根據學情適時引導學生從已經掌握的知識出發(fā)質疑問難,養(yǎng)成勤問的習慣,學會善問的本領。如在講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時,開始就設置問題:一塊三角形的玻璃,不小心打成了三塊,要裁用同樣大小的玻璃,要不要將三塊都帶去?為什么?如果帶去一塊可以的話,應帶去哪一塊?為什么?這樣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能吸引學生注意力,啟迪思維,激發(fā)學生不斷追求新知識。這時,學生在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下,便產生了這樣的問題:究竟有什么規(guī)律?從而使學生帶著強烈的學習動機和問題意識主動去探究知識規(guī)律。
四、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實踐中出真知
除了可以利用現(xiàn)成的問題情境外,還可以組織活動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參加活動的同時體驗數學知識的奧秘,。如在教“正數與負數”時,我選擇一些學生感興趣的題目開展了一次小型的知識競賽,答對加分,答錯扣分,比賽結果中自然出現(xiàn)了負分。通過讓學生切身體驗,讓他們感受到表示一對相反意義量的需要,這時再引進“正數與負數”的概念就水到渠成了。又如“數據的收集”這一節(jié),我通過開展模擬的民主選舉活動,使學生切身體會到數據的作用,從而明白了數據準確的重要性。
實踐證明,活動是學生獲取感性認識、發(fā)現(xiàn)數學知識的重要途徑。組織活動是營造和諧、寬松、愉悅的教學環(huán)境,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思維的重要手段。
(大城縣北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