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電影學院招生,超過4 000人報考,最后只錄取75人。絕大多數(shù)懷揣明星夢的考生遭受重創(chuàng),很多人在發(fā)榜處痛哭。讀到這一報道,心里挺不是滋味。我有點不明白,高考是國家統(tǒng)一行為,為什么電影學院的考試如此受百姓和媒體的追捧?難道選拔未來的明星比選拔未來的科學家、工程師、技術員等專業(yè)人才更重要嗎?
電影學院每年招生,都會成為新聞,這反映了一個社會現(xiàn)象,即有的人把影視明星看得很高,把出頭露面看得很重。包括某些官員、某些機關,認知的水平也與年輕人中的追星族幾無區(qū)別。如果單從娛樂角度看,倒也無傷大雅;但從引導角度看,卻是有害無益。為什么?因為一個健康的社會需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和目標方向。社會的指向、榜樣,輿論的引導、推崇等,都要以人為本。每一個人,只要經(jīng)過努力,都能發(fā)出光和熱;每一個職業(yè),只要社會需要,就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尊重勞動、尊重勞動者是文明社會的標志。年輕人要成才,不必非要當明星,當個好的技術工人、農業(yè)技術員也是刻苦努力的成果,也是社會非常需要的。
近日,團中央等評選出一批優(yōu)秀青年創(chuàng)業(yè)者,堪稱青年的榜樣。這些創(chuàng)業(yè)者有的從國外學成歸來,有的辭去公職下海打拼,有的大學畢業(yè)自謀職業(yè),有的下崗后重新開始拼搏……他們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不做不切實際的夢,不干不著邊際的事,腳踏實地,扎扎實實,開創(chuàng)自己的新天地。這樣的青年人才是我們社會應該推崇的榜樣;這樣的奮斗經(jīng)歷,更值得媒體濃墨重彩地宣傳。過度渲染明星,甚至連明星的吃喝玩樂都成為新聞的焦點,無形中助長了社會上的庸俗之風,掩蓋了生活中真實的光芒,對青少年成長沒有多少好處。
有人說,明星是媒體造出來的,這話有幾分道理。其實,一個社會的價值觀,某種意義上說也是輿論不斷渲染的結果。社會輿論的正確引導,能使人們懂得文明的真諦、人性的真諦、是非的真諦,能使人們形成一個大抵正確的價值判斷。假如引導有誤,把非主流當成主流,把秕子當成稻谷,把娛樂當成政治,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就會發(fā)生偏差。這對年輕人的成長和社會的發(fā)展都是很不利的。
電影學院的熱招以及考生的喜怒哀樂是一面鏡子,它照出了我們社會的某些毛病,照出了我們教育的某些欠缺——不當明星,還能當什么?沒有明星,我們是否一樣快樂?
(來源:浙江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