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以載道。語文教學不能離經(jīng)叛道,必須要負起傳播民族精神的重任。民族精神的根本是愛國主義情感。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燦爛文化、革命傳統(tǒng)的教育等都是建立在這一情感的基礎上的。愛國主義情感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重視民族精神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
教育的本質(zhì)是什么?是“立人”。而語文教學的任務則是要通過“立言”來“立人”。實際上,語言并不簡單的是一個交流與思維的工具,它是人的生存空間,生存條件和生存方式。而語文教學的活動,其實是人的一種生命的運動。學生在未接受語文學習之前,是個自然的人;在語文課堂上,他學會讀書、閱讀就是一種文化的傳遞。通過廣泛閱讀古今中外的各種作品,民族傳統(tǒng)文明、人類文明的成果滲透到學生的精神生活之中,他就能不斷完善與發(fā)展自己,這是一個精神成長,獨立人格形成的過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以“立言”來“立人”的意思。
人們在回顧自己的一生時,往往會說精神上對自己影響最大的是語文老師,特別是中學語文老師,這是有道理的。在語文學習中,有怒發(fā)沖冠的報國志,有窗前明月的故鄉(xiāng)情,有獨上西樓的長相思,有草長鶯飛的夢江南,有斗霜傲雪的一剪梅。我們面對赤壁的江月、春江的月夜、洞庭湖的明月、楊柳岸的殘月,吟嘆生命的高貴與純潔;我們面對迎面走來“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笑傲紅塵的李白,眼望“國破山河在”而老淚縱橫的杜甫,聆聽“弦弦掩抑聲聲思”而淚灑青衫的白居易,顛沛流離為“梧桐更兼細雨”而黯然傷神的李清照,感喟人生的價值與追求。我們可以去吟誦“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性情追求,去感受“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的相思刻骨的生命之痛,去體味“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思考與困惑。捧出中國文學這部寶典,我們能感覺到它的份量:刻寫歷史,它刀刀見血;鞭笞黑暗,它字字帶淚;思索人生,它筆筆入理;憧憬光明,它聲聲不倦。它是歷史的凝固,也是現(xiàn)實的觀照;它是文人的妙筆,也是哲人的沉思。它生發(fā)于情感,凈化于審美,升華于哲理。多彩的語言,豐厚的人文,綿綿的情思,深邃的哲理,讓我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文字,而是一種生命的波動、一種對美的不懈追求。
因此,筆者認為,民族之根乃語文教學之魂,人文之美乃語文教學之重。充分重視、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美德,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重視人的全面發(fā)展,關(guān)注人的素質(zhì)發(fā)展的需要是語文教學的重心所在。中學語文教學怎樣從自己學科的特點出發(fā),對學生進行民族精神、人文精神的教育,這是每一個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社會物質(zhì)文明的快速發(fā)展,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豐富的物質(zhì)基礎,這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可是,面對物欲橫流、浮躁喧囂的世界,語文被有些人放置到了可有可無的地步,甚至有人把語文排在了學習生活的最末位置,這是在掘我們的精神之根、民族之根。我們學習語文就是在做留住我們的根的事業(yè)。有人說,語文課少上一節(jié)兩節(jié)沒關(guān)系,聽不聽、學不學沒關(guān)系。其實,這就像人吃飯一樣,少吃一點、少吃一頓兩頓沒關(guān)系,餓不死,可是時間一長,身體受的損失是無法彌補的。作為精神載體的語文,對人生的影響比飯之對于身體的影響要大得多。有人說,學習語文沒有成就感。這實際上是思想方法問題了。語文是一種文化積累,是一種長期修煉得來的綜合素養(yǎng)。學習語文,能旁征博引,能寫得一手好字,就是成就;能大會發(fā)言,擅長與人交流,就是成就。知道的世事多了,積累的語言多了,涉及的思想多了,思辨的方法多了,思維靈活了,感情豐富了,人格的品位高了,都是成就。
語文是一種文化,語文實踐活動就是一種生命活動。1976年,因發(fā)現(xiàn)J粒子而獲諾貝爾獎的美籍華人物理學家丁肇中,在斯德哥爾摩的頒獎臺上,獲得頒獎委員會特許,打破受獎者必須用所在國家語言的規(guī)定,用漢語發(fā)表了他的受獎演說辭。丁先生這一寶貴的母語情結(jié)寄托的是一位大師對中國科學崛起的殷切期望。作為當代的中國人,應把維護自己民族語言的地位和尊嚴與振興中華的目標結(jié)合起來,用漢語在國際講臺上唱出更強的聲音。在當今世界上,每一種語言都是該民族的語言,每一種文字都是該民族的文字,任何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字都不僅僅是一個符號系統(tǒng)或交際工具。一方面,語言文字本身反映一個民族認識客觀世界的思維方式;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也依附于語言文字得以繼承和發(fā)展,因而任何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字都是有其深厚的民族精神的積淀。所以,要讓全社會認識和重視祖國的語言文字,要讓全社會懂得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就是培養(yǎng)我們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基礎。只有在全社會認同的前提下,語文教學才能真正成為對學生進行民族精神、人文精神教育的載體。
語文學習應該讓學生具有文學的感覺、藝術(shù)的感覺、美的感覺。要通過語文教學,增強民族文化的凝聚力,民族精神的傳承力。我們要將民族精神、人文精神滲透到語文教學中,陶冶學生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yè)的精神品質(zhì),形成積極健康的美好情感和奮發(fā)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現(xiàn)代語文教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