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分析了幼兒不良行為習慣的現狀,具體闡述了幼兒不良行為習慣的預防和糾正。
關鍵詞: 矯正幼兒不良行為習慣
目前我國大都是獨生子女家庭,養(yǎng)育者不一定具備正確的教育理念,難免對幼兒有所溺愛和驕縱,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幼兒表現出許多不良的行為習慣。在家庭這個小環(huán)境中,家長忽視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但幼兒一旦進入幼兒園后,幼兒所暴露出來的不良行為習慣就會引起小朋友間、家長與教師間或家長之間的矛盾,對此大家都抱怨重重,又苦無良策。我們只有意識到幼兒所表現出的不良行為習慣會對幼兒今后的身體、學業(yè)、人際關系有重要的負面影響,才能明白矯正幼兒不良行為習慣的重要性,才能痛下決心采取措施。
一、幼兒不良行為習慣的現狀
(一)以自我為中心
在提倡獨生子女的今天,幼兒在家庭中的地位發(fā)生了變化,成為家庭的中心,而家庭教育方式也大多表現為寵愛多教育少,順從多要求少,在這種教育環(huán)境中,幼兒以自我為中心的欲望過強。家長對孩子的溺愛,導致一系列不良后果,如一些幼兒因此而養(yǎng)成諸多的不良行為習慣,這就滋長了幼兒的“自私心”,也就是為以自我為中心創(chuàng)造了條件。
自我中心行為傾向明顯的幼兒很難進行角色換位,不能從他人的角度思考、處理問題,而家庭環(huán)境是幼兒產生自我中心行為的重要因素。從總體看,男性幼兒自我中心行為較女性幼兒更明顯,就自我中心行為外現的不同行為傾向而言,男性幼兒更多地表現為霸道、任性,女性幼兒更多地表現為自私。
(二)“獨占”霸道行為
現在的家庭獨生子女占絕大部分,孩子想要什么,家長就給孩子什么,即使其獨占東西不與他人分享也由著他,久而久之,他們便養(yǎng)成霸道的習慣,特別是小班的幼兒。因此,當幼兒出現霸道行為時,家長必須及時幫助他克服。
家庭生活的核心化、小型化的發(fā)展趨勢存在兩面性:一方面有利于幼兒生活環(huán)境的優(yōu)化,另一方面是缺乏與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經驗、互愛互讓的經驗和相應的訓練。幼兒往往是家庭的中心,父母的遷就與忍讓和不良的教養(yǎng)態(tài)度都會對幼兒的分享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如:一些父母給自己的孩子買了一件較貴的玩具時,就會叮囑孩子不要給別人玩。對幼兒出現的獨占行為,部分父母還很得意,認為自己的孩子“機靈”、“門檻精”,看到自己的孩子占便宜就高興,總擔心自己的孩子會吃虧。這就為幼兒的“獨占”霸道行為創(chuàng)造了條件,使這種壞行為習慣“生根發(fā)芽”。
(三)社會不良影響
現在,獨生子女問題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多數幼兒在缺乏兄弟姐妹的家庭中成長,不知道關心別人,卻受到別人過多的關心,普遍存在自私、任性、缺乏同情、以自我為中心等問題,致使幼兒的親社會行為水平偏低。學會關心、學會愛是做社會人的基礎,而愛又是一種崇高的內心體驗,但它不是與生俱來的,要靠后天的培養(yǎng)。在幼兒的身邊有著各種各樣的愛,他們對于這些愛的感受就像對水和空氣的感覺一樣:這些生活在愛的懷抱里的幼兒,他們被愛包圍著、滋潤著,卻很少注意到愛的存在,更沒有專門去感受和體驗這些愛。如一個幼兒一上公交車就吵著:“媽媽,我累,我要坐。媽媽,為什么姐姐阿姨們不給我讓座。我是小孩子,不是要給我讓坐嗎?”這場面不僅讓媽媽尷尬,讓坐著的人也不好意思。幼兒有這方面的意識,說明還是懂得一點社會公德的,但從中可以看出他的自我保護意識太強烈,社會道德行為的觀念有待提高。這就需要家長、老師、社會人對幼兒進行相關道德行為的教育與指導。
隨著現代經濟生活和社會觀念的變化,多數幼兒在家長“重智輕德”、“不能讓自己孩子受半點委屈”的教育方式下,利他主義傾向削弱,只會一味索取,不講奉獻,自我觀念強。
二、幼兒不良行為習慣的預防和糾正
(一)家長應正確對待
幼兒期是行為習慣形成的最佳時期,家長應當正確對待“獨生時代”的幼兒,幫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家長要注意以下幾點:
1.家長要注意自己平時對幼兒的態(tài)度。家長應溫聲細語,從一而終開展教育,對兒童的要求不可過高,鼓勵他們發(fā)表意見,并樂意接受他們的意見。自身的態(tài)度言論要前后一致,以身作則地使他們從小就學會尊重人、關心人、團結人、體諒人等。幼兒良好品德的形成單靠說教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的,因為幼兒的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模仿能力很強,所以成人的一言一行會都影響到幼兒,有的不良言行甚至會影響到他們的一生。因此,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盡可能地給他們好的影響。
2.家長要理解并注意幼兒的需要,適當滿足幼兒有時近乎蠻橫無理的需求,因為幼兒的要求也只是希望家長多陪陪他們,家長應盡可能地給予滿足。家長還要尊重幼兒,適當給予幼兒一些控制權,如每天讓孩子適當地控制環(huán)境,指揮大人。
3.家長要培養(yǎng)幼兒具有一定責任感,讓他們明白人與人之間要禮貌待人,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要自己做。家長若能做到尊敬老人,在與人的交流當中注意自己的言行,就能為幼兒樹立榜樣。
(二)家長與幼兒園搭建共育橋梁
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僅在幼兒園里培養(yǎng)是遠遠不夠的,家庭也應嚴格要求,這就需要家庭與幼兒園形成合力。一方面,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堅持不懈地培養(yǎng)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使他們在幼兒園形成的行為習慣在家里得以鞏固和發(fā)展。另一方面幼兒園要多向家長宣傳科學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長的參與性,采用多種方法來使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幼兒在家的表現與在幼兒園的表現是不一樣的。在幼兒園里,老師對幼兒的行為習慣提出具體的要求:早上,見人打招呼;飯前便后洗手,飯后漱口,保持正確的姿勢,安靜地入睡;學會獨立穿衣、穿鞋,東西放在固定位置,自己吃飯,自己洗碗、擦桌子、搞衛(wèi)生等,而在老師的督促和指導下,幼兒幾乎都能堅持做到,久而久之便逐漸養(yǎng)成習慣。在家里,家長不要嬌寵慣縱,一味遷就忍讓,或者是對幼兒過于溺愛,否則,幼兒在幼兒園里養(yǎng)成的良好習慣就會出現偏差。這就要求家長與幼兒園搭建共育橋梁,共同對幼兒進行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
(三)讓幼兒在社會中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幼兒的社會行為是在社會交往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如果整天把幼兒關在家里,就會剝奪他們與周圍環(huán)境和人們的交往,他們的社會行為就不能得到良好的發(fā)展。幼兒期是社會行為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在這一階段,他們活動范圍逐漸擴大,對父母的依戀逐漸減少,喜歡與他人交往,喜歡參加集體游戲與活動,因此,成人應鼓勵他們的這種傾向,并適當地進行指導,使他們的社會行為得到良好的發(fā)展。成人的社會行為必須給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因為幼兒最初的社會行為都是在成人的直接影響下形成的。
總而言之,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從陌生到熟練,再由熟練到自由化的積淀與形成過程,而要完成這一過程就必須反復訓練,逐步強化,特別是對記憶能力、控制能力相對較弱的幼兒來說,重復訓練尤其重要。這種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我們進行長期的、系統(tǒng)的、協(xié)調一致的教育。家園只有要密切配合,形成一股教育合力,才能對幼兒產生強大的影響,促進他們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