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過討論兒童在傳播媒介變革中的轉變引出傳播媒介的變革對兒童的積極或消極的影響。
關鍵詞: 傳播媒介兒童影響
傳播媒介與兒童有長期、親密且必然的關系,每一次的傳播媒介的變革都給兒童這個群體帶來深刻的影響。幼兒時期是人一生中身心成長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在現(xiàn)代的電子媒介時代下,在此階段所形成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質、行為習慣等對其將來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面對當前復雜多變的社會環(huán)境和良莠不齊的媒介文化,身心發(fā)展不成熟的兒童肯定會受到傳播媒介不同程度的影響。
一、傳播媒介的特征
檀傳寶在《大眾傳媒的價值影響與青少年德育》中說,傳媒是指面向大眾傳播一定的社會信息的載體。傳媒既是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產物,又大力地推進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尤其是網絡的出現(xiàn),使傳媒在人們生活中的影響力提升,它還具有跨地域、跨時空、信息傳遞迅速的特征。[1]
二、兒童在傳播媒介變革中的轉變
從傳播媒介的進化來看,有三個文化時代,即從原始社會的口語文化時代,到印刷術產生后的文字符號時代,再到今天以電視為代表的電子媒介時代。
按照世界著名的媒介理論家和批評家尼爾·波茲曼的觀點,印刷術被發(fā)明之前,因為閱讀是知識特權階級的事情,所以兒童和成人都是身處于一個以口語來溝通的世界里,兒童生活在與成人一樣的社會范圍,此時的教育只是通過口口相傳、面對面相談的方式進行。
印刷術發(fā)明之后,形成了一種新的信息傳播方式,閱讀再也不屬于知識特權階級,更多的人可以去進行閱讀,人和人之間的交流由口面相傳發(fā)展到書面形式。印刷術的產生,使閱讀書本這種手段被開發(fā)出來可以單獨讓成人知道某些信息。印刷向兒童關閉了日常生活的大門,這樣兒童就成為被孤立的讀者,被認為是沒有閱讀能力的人,必須經過識字、教育才能進入印刷排版世界中,為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有教育,進而出現(xiàn)學校和分班,這時候的教育除了在傳統(tǒng)家庭中得到以外,還可以通過學校去實現(xiàn)。
到了電子媒介時代,尤其是自從有了電視之后,信息變得無法控制,信息等級制度的基礎就崩潰了。首先,無論是對頭腦還是行為,電視等電子媒介都沒有復雜的要求,它要求觀眾去感覺而不是去想象,人們不用閱讀電視,只需去看;其次,理解電視的形式不需要任何訓練,看電視不僅不需要任何技能,而且不開發(fā)任何技能;最后,電視不能分離觀眾,電視圖像人人都能看,人人都可看,無論年齡大小。[2]這樣,以電視為代表的圖像信息成為一覽無余的媒介,因此,兒童和成人可以共享信息的知情權和使用權。在這種新的媒介環(huán)境下,秘密不再是秘密,兒童不再是一個不知道成人所知道的某些信息的群體。
不難看出,兒童在口語文化時代與成人共享著同樣的信息;到了文字符號時代,成人向兒童關閉了信息的大門,兒童必須經過教育才能享有信息;到了電子媒介時代,因為媒介信息的一覽無余,兒童又與成人共享著媒介帶來的信息,在現(xiàn)代社會,人們每天接觸媒介的時間不斷地增加,媒介對兒童生活廣泛而深度地進入,兒童對信息的了解不僅僅只是從家庭和學校教育中獲得,通過電子媒介資源也可以獲得巨大的信息。這也就意味著電子媒介資源對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提出了挑戰(zhàn),究竟它是兒童的敵人還是朋友呢?
三、傳播媒介變革對兒童的影響
在傳播媒介影響教育的研究中,大多數(shù)學者在傳播媒介對教育形式和內容的影響方面研究較多,其次是對教育功能影響的研究。在此,筆者主要討論的是傳播媒介變革對受教育者(即兒童)的影響,但無論是何種研究內容,傳播媒介在這些方面的影響都包括正負兩方面。
(一)傳播媒介變革對兒童的積極影響
從第二部分的敘述中可以看出,傳播媒介的不斷變革促使社會認識到了兒童這個獨特的群體,通過學校和教育,兒童學習閱讀,并且有了自己獨立存在的意義。尤其在現(xiàn)代社會,傳播媒介通過向大眾、社會宣傳有關法規(guī)政策可以幫助社會認識兒童的權利,通過向兒童傳播有益于其身心健康發(fā)展的信息可以幫助兒童成長。
(二)傳播媒介變革對兒童的消極影響
傳播媒介的變革在給幼兒以積極影響的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起著消極的影響。傳媒具有的跨地域、跨時空、信息傳遞迅速的特征會使兒童極為容易地就接觸到社會上的信息,然而其信息有可能是色情、暴力等不利于他們成長的信息,或者在新聞報道中不尊重兒童的人格尊嚴。由于兒童年紀尚小、社會經驗缺乏、思考能力欠缺、辨別能力不足,在兒童可塑性如此之強的時期,這些成人世界中的信息都會對兒童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提到,在利用電子媒介教學中,任何信息、故事或觀點都要以最易懂的方式出現(xiàn),最重要的是學習者的滿意程度,而不是學習者的成長。[3]這樣的教學形式都是在增強學生學習內容的視覺刺激,可是卻減少了學生必須應對的闡述比重,口語表達能力相對下降。[4]
從積極影響上來說,或許傳播媒介是兒童的朋友,它使生活更容易,誰還能夠對“朋友”提更高的要求呢?可是也正是由于傳播媒介與兒童有長期、親密且必然的關系,因此人們就不去仔細思考傳媒給兒童帶來的后果,所以我們在看到傳媒積極一面的同時,也要看到其消極的陰暗面,以免傳播媒介對人類和兒童造成傷害。
四、失望和希望
筆者相信,家長和教師們也注意到了傳媒對兒童產生的影響。由于電子媒介時代的到來,他們開始產生了某種“媒介意識”,但是他們的這種意識更多地集中在“我們怎樣利用電視來控制教育”這個問題上,而不是“我們怎樣利用教育來控制電視”上。家長及教師是在兒童健康成長發(fā)展過程中不可缺席的兩個重要的主角色。在“傳播媒介”面前,我們應該反思的東西還很多。
注釋:
①檀傳寶.大眾傳媒的價值影響與青少年德育[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②尼爾·波茲曼.童年的消逝[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15.
③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92.
④同上,P210.
參考文獻:
[1]尼爾·波茲曼.吳燕莛譯.童年的消逝[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2004.5.
[2]尼爾·波茲曼.章艷譯.娛樂至死[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2004.5.
[3]卜衛(wèi).媒介傳播與兒童權利保護[J].新聞與傳播研究,1997.VOL4,(3).
[4]周燕.大眾傳媒對兒童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J].教育導刊,2006,(0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