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英文寫作和中文寫作有著明顯的區(qū)別,但是基于寫作都是為了交流的目的,英文寫作可以借鑒中文線索結構的安排方法,這樣發(fā)揮母語思維的優(yōu)勢,會使得用英文寫作出來的作品結構清晰,寫作更為地道,達到較高層次上的交流目的。
關鍵詞: 英文寫作中文線索母語思維記敘文
一、前言
在學習英文寫作時,我們都知道英文記敘文的寫作要將記敘文寫作的六要素——人物、事件、時間、地點、原因和結果闡述清楚,因此,整個作品中情節(jié)發(fā)展都是圍繞著脈絡去展開論述。所謂脈絡,即就是人們常說的線索。線索的作用在于將能顯示人物性格發(fā)展的各個事件聯(lián)系成一個藝術整體。英文寫作時,掌握了很好的材料,再輔以清晰的線索結構,那么整個文章將會是一個條理清楚、中心明確、線索清晰、結構分明、內容集中的完整的作品。但是,我們卻很清楚地認識到:很多學習者在進行英文寫作時,文章結構安排不清晰、不合理,導致了自己辛辛苦苦撰寫的英文作文,卻成了讀者“不知所云”的嚼蠟作品。
那么,如何做到將英文寫得地道和清晰、完整呢?筆者認為,我們完全可以借鑒中文寫作的規(guī)律安排英語文章的線索,這樣發(fā)揮母語文章寫作的優(yōu)勢,借鑒中文寫作的技巧和方法,比如線索的安排,可以做到撰寫出比較規(guī)范和地道的英文文章。
二、中英文中線索的比較
英文寫作中常用的線索安排方式常有:(1)以時間為線索;(2)以空間為線索;(3)以地點為線索;(4)以事件發(fā)展的過程為線索;(5)以邏輯為線索。中文線索的安排也常有五種類型:(1)以事件為線索;(2)以實物為線索;(3)以活動為線索;(4)以人物為線索;(5)以感情為線索。對照中英文的線索安排,我們可以看出中英文的線索區(qū)別恰恰體現(xiàn)了中英文兩種語言的差別,即,英文是分析性思維,偏重于抽象思維方式;中文是綜合性思維,偏重于具象思維方式。對比一下:
英文:時間、空間、地點、過程、邏輯
漢語:事件、實物、活動、人物、感情
可以很明確地看出,中文的線索是非常具體的,英文的線索是非常抽象的。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其實英文線索的安排是為了回答“5W+1H”(when,where,what,who,why和how),中文線索的安排是為了回答“情節(jié)、人物、環(huán)境”(類似于小說“三要素”)。我們都知道記敘文六要素是“人物、地點、時間、事件、原因、結果”,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漢語文章實際上是以“人物”為焦點,英語文章是以“事件”為焦點。因此,我們在撰寫英文記敘文時應思考到英文線索的特點,在線索安排上作些調整,那么,我們在英文的寫作上就是“揚己之長”了。
例如,筆者在教英語翻譯時,也曾經將朱自清的《背影》翻譯成英文,為了讓譯文更傳神和優(yōu)美,筆者將譯文送給一個美國教師審閱。他除了將筆者譯文中的一些句型和措辭作了一些修改外,并沒有提出過多的修改意見。筆者于是很納悶,這么優(yōu)美深情的美文,怎么在外國人的心中沒留下些共鳴來和我分享?詫異中,筆者又將譯文送給另外一個外國專家審校,可是結果卻是依舊,另外一個專家也只是和筆者商榷修改了幾個措辭和句型,沒有在內容上和筆者分享一點他的見解。這時,筆者聯(lián)想到《英漢漢英翻譯教程》①第五章有中英語言對比一個小節(jié),其中指出:“英文是客體性思維,中文是主體性思維。中文的思維方式在語言上的表現(xiàn)即是從自我出發(fā)來敘述客觀事物,英文卻是以客觀的口氣來呈現(xiàn)出來。如果忽略了語言的差異,那么,翻譯出來的文章只能是兩種語言體系文字的堆積……”而“文學翻譯的最高理想可以說是‘化’。把作品從一國文字轉變成另一國文字,既不能因語言習慣的差異而露出生硬牽強的痕跡,又能保持原作的風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②
用這個道理解釋一下《背影》:“父親”在站臺買橘子,“蹣跚”、“探身下去”、“爬”、“攀”等動詞,用字典查出來的詞匯的翻譯都有一個共性,就是“我看到的情景”。這在中國人心中,很容易產生共鳴,因為在讀這一段文字時,每個人腦海中都會浮現(xiàn)出一個大胖子艱難地穿越火車道的過程??墒?,這個道理對外國人卻很難講得通,因為,他們覺得作者看到“父親的背影”而流淚,完全是主觀感受。他們希望看到的是客觀的描述,即非主觀的敘述更容易讓他們有所共鳴。
以《背影》中的一句話為例,作者說:“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墒撬┻^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边@句話很讓中國人產生共鳴。筆者在翻譯時,查出來“蹣跚”的翻譯為“walk haltingly”,“探身下去”的翻譯是“climb down”,“爬上”的翻譯是“climb up”,所以筆者翻譯成:“I watched him walk haltingly towards the railway track in his black skullcap,black cloth jacket and dark blue cotton-padded cloth long gown.He had little trouble climbing down the railway track,but it was a lot more difficult for him to climb up that platform after crossing the railway track.”外國專家對于筆者反復的作者當時的內心是“多么傷心”,沒有反饋,反而覺得好奇,這的確是筆者感到比較尷尬和難以接受的。而筆者用中英文線索安排的差異則很好地解釋了“為什么這樣呢?”。
筆者在做翻譯時,手頭有楊憲益和戴乃迭夫婦的譯文。筆者將他們的翻譯拿給外國專家看,外國專家則很快對筆者分享了類似于中國人同樣的感受——父愛偉大。而楊憲益和戴乃迭夫婦的譯文也讓筆者真正領悟到了好的翻譯的精妙。
楊憲益和戴乃迭夫婦的譯文:
So I watched him in his black cloth cap and jacket and dark blue cotton-padded gown,as he waddled to the tracks and climbed slowly down——not so difficult after all.But when he had crossed the lines he had trouble clambering up the other side.
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楊憲益和戴乃迭夫婦譯文比較符合英文語言特點,他們的翻譯是“再創(chuàng)作”,將譯文結構作了靈活的調整,原文之中作者的直抒胸臆,被楊憲益和戴乃迭夫婦巧妙地進行了換位,線索結構由“我的主管感受”變成了“客觀的主人公的時空轉換”,因此非常符合英美人士的思維,所以達到了中文直譯所不能企及的譯文境界。
于是,筆者將思考的這個道理借鑒到英文的寫作上去。
筆者布置了這么一個作文“Our College Campus”讓學生去寫。在筆者沒將這個道理給他們講述時,所有學生的作文幾乎都沒有完整的線索,層次非常凌亂。在進行文章點評時,筆者在黑板上將學院的平面圖畫了出來,然后用箭頭沿著大門隨意將各個建筑物連起來,最后箭頭又從大門出來。接著引導著他們思維,一點點在黑板上整理出了這么幾行文字:
“As you enter the college,you can see the reception office just inside the school gate on the left,and the office for incoming and outgoing mail on the right.If you go along one of the campus passages eastwards,you are greeted by flowerbeds and rockery.You will see a bicycle park and garage on one side,and an office building on the opposite.At the end of the passage there is an apartment building,north of which are two classroom buildings.Two of the students,dormitories are located in the east part of the campus.In the north part of the campus there are buildings occupied by general affairs department,the clinic,the bathhouse,the dining halls and newly-built library.The sports ground is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corner of the campus.From there another campus passage leads to the college gate.Following this route,you can easily find every place you want to go to on our campus.”③
作文完成了,學生一對照自己的作文,大呼寫得好。這時,筆者給他們講了要用中文的線索撰寫規(guī)律指導英文寫作的精妙,即“借鑒中文寫作規(guī)律安排英語記敘文的線索”有助于提高自己英文的寫作。筆者給學生作了分析:首先,寫這篇文章,參與者和觀察者都是人;其次,是“人”在文章中經歷整個介紹過程,所以文章應該有始有終(比如由大門始大門終);再次,是“人”在校園里走了一遭(“空間和時間”的變化);最后,客觀的實體“校園”讓人的參與符合中國人的思維。結論是:文章的線索是“人”對校園完整的參觀行程(中文的思維)。
對照這篇文章的寫作,我們可以看出,盡管文章的線索等是完完全全的中文思維,但是反饋出來的效果卻是英文的效果,因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借鑒中文線索安排,有助于寫出一篇比較地道的英文記敘文。這個道理給學生講透后,學生都說很有啟示。我再布置類似的記敘文時,學生的寫作的確好多了。
三、結語
總而言之,我們在英文記敘文的寫作中,可以借鑒我們母語文章的寫作規(guī)律,發(fā)揮我們對母語掌握的優(yōu)勢,可以使得我們在寫作中的結構安排更為精妙,可以指導我們寫出一篇比較地道和規(guī)范的英文記敘文,能夠達到更高層級交流的目的。
注釋:
①劉川主編.英漢漢英翻譯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
②錢鐘書.林紓的翻譯.文學研究集刊(第一冊),1964.6.
③蔣磊,李群英.新編實用英語寫作.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9.
參考文獻:
[1]蔣磊,李群英.新編實用英語寫作.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9.
[2]陳法春.基礎英語寫作.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8.
[3]祝惠敏.高職實用英語寫作.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6.5.
[4]胡麗純,王維平.高職高專實用英語寫作.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12.
[5]郭坤,田成泉.英漢思維對大學英語寫作的影響及應對策略.江西藍天學院學報,2009.9,VOL4,(3).
[6]劉川主編.英漢漢英翻譯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
[7]林紓的翻譯.文學研究集刊(第一冊),1964.6.
[8]蔣磊.新編實用英漢翻譯教程.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