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就引導學生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和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促進小學數學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進行了分析探討,以期提高學生學習成績,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學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方法
數學是一切科學的基礎。數學的影響已經遍及人類活動的所有領域,成為推動人類文明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創(chuàng)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優(yōu)化學生的思維方式,增強學生有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然和人類社會,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及勇于探索創(chuàng)新的精神。小學數學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因此,我們要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進行實踐與研究,通過多手段教學方法的運用,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得小學生的數學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一、引導合作學習,鼓勵創(chuàng)新
合作學習被譽為當代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中影響最大、成果最多的領域之一?!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自進行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合作學習這種學習方式被廣大教師普遍采用。
首先,在實踐中,教師要合理組織學習小組。合理的學習小組的組建是有效開展合作學習的重要前提條件。首先,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差異,運用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進行分組,使成員之間具有互補性。組建的合作學習小組之間力求均衡,通常每個小組以4-6人為宜,小組內設小組長、記錄員等各一名。其次,選拔并培養(yǎng)小組長。教師可以確定智力水平較高、表達能力較好、表現(xiàn)欲望較強的學生做小組長,也可以采取小組長輪換制,為每一名學生提供均等的學習機會,但無論采取哪種方式,都要對小組長進行有效的培訓,以確保有效學習活動的開展。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教師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后應當給學生留有一定的獨立思考的時間,使學生對研究的問題形成初步的認識,然后再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合作學習的問題要有價值,有值得合作的地方,學生愿意合作,也需要合作,這樣的合作才有意義和價值。
例如我在教學百分數之后,為引導和激發(fā)學生合作學習的需要,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老師一行共有15人去華山游玩,每張門票50元,現(xiàn)在恰逢假日華山旅游區(qū)管理人員推出這樣的優(yōu)惠:一、單獨買一張門票享受9折的優(yōu)惠;二、團體每買5張門票免費贈送一張。你能幫老師想出一個省錢的方案嗎?學生經過分小組討論、合作學習,很快就得出了結果。第一種方案:單獨一張張買,15×50×90%=675元;第二種方案:團體買10張送2張,剩余三人單獨買,50×10+50×3×90%=635元;第三種方案:團體買15張,把贈送多余的3張票拿去按個人票轉賣,50×15-50×3×90%=615元。一提到轉賣,學生個個情緒高漲,馬上就有了第四種、第五種方案……此時,數學已遠遠不是課堂中的數學了,它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走進了生活,讓學生真切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好處。
在上面這個案例中,教師帶領學生適時地組織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帶著問題積極地投入到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活動之中,高效地完成了學習任務。這使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在學生需要時教師把握時機,適時開展合作學習活動,就能產生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實踐探究教學,探索創(chuàng)新
探究式課堂教學特別重視開發(fā)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自學能力,力圖通過探究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和掌握科學方法,為終身學習和工作奠定基礎。
小學數學探究式課堂教學,主要是指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這里,學生的探究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班級集體教學的環(huán)境中進行的,它有別于個人在自學過程中自發(fā)的、個體的探究活動?!坝妙愃瓶茖W研究的方式”即讓學生通過進行觀察比較,發(fā)現(xiàn)、提出問題,作出解決問題的猜想,嘗試解答并進行“驗證”的過程去揭示知識規(guī)律,求得問題的解決。其實質是讓學生學習科學研究的思維方式,從而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引導學生獨立探究時,教師要放手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fā)現(xiàn),去再創(chuàng)造有關的數學知識。這種通過學生動手“做數學”的方法,不僅能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獲得數學知識,而且能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如探究“梯形的面積方法”這一問題時,我為學生提供一個紙片梯形,把實際操作策略的選擇權留給學生,學生將這個問題轉化為一個已知的問題進行推導研究。有的學生將它拆為兩個三角形;有的通過割補將它轉化為長方形;或者通過再做一個全等的梯形,然后把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這種開放性的操作策略,不僅有可能促使問題解決,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再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我揭示課題后,引導學生獨立思考:①你打算怎樣測量圓的周長?②你覺得圓的周長與什么有關?③你會用什么方法來檢驗你的猜想?學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思考,作出各種猜想,并進行驗證。
在帶領學生實踐探究時,教師要讓學生在探索中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fā)展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新精神。這對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的培養(yǎng)和數學思維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如學生在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后,我設計了問題①:“在一堵圍墻旁邊,用長為18米的竹籬笆圍成一個長方形菜地,你怎樣設計?”問題②:怎樣圍菜地面積最大?最大面積是多少?利用這種解題方法多樣的開放式數學問題進行長期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能夠大大增加。
三、引入信息教學,促進創(chuàng)新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更加強調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就是要通過學科課程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積極探索,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善教與學的效果,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并把信息技術融合在數學的教學中。教師可根據課程的學習內容和學生的實際需要,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提供集成化的教學環(huán)境,如多媒體學習系統(tǒng)、網絡資源庫、演示環(huán)境、智能學習工具、師生交互互動學習環(huán)境進行全新模式的教學。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充分表達教學意圖;學生可以通過下載學習軟件、網上查尋資料,通過電子郵件或BBS等與教師、同學交互聯(lián)系等方式來探索問題、討論問題和完成學業(yè),這種不同于傳統(tǒng)、融合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教學模式,學生既可以向教師學習,又可以通過網絡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從而實現(xiàn)學習手段的多樣化,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數學教學是思維的教學,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勇于猜想、質疑問難,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在思考中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自我解決問題,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F(xiàn)代信息技術提供集成化的教學環(huán)境,如多媒體學習系統(tǒng)、網絡資源庫、演示環(huán)境、智能學習工具、師生交互互動學習環(huán)境等都可以拿來利用到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如教學“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時,我擯棄以前由教師出示模型、操作示范、歸納方法的教法,組織學生先復習長方體的特征,然后應用計算機技術,出示長方體模型圖,通過徐徐的旋轉,展示了長方體的長、寬、高,啟發(fā)和提示學生思考長方體前面、右側面、上面的體積是怎樣計算的?如果要求長方體六個面的面積,即長方體的表面積又怎樣計算?隨著動畫型課件的展開,一個長方體的六個面慢慢地展開了,學生看得清楚,長方體的表面積就是六個面面積的和,生動地演示激發(fā)了學生的思維活動。這時我再讓學生把自己帶來的長方體紙盒剪開(剩下組成六個面的面積,多余的剪去),讓他們自己動手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梢允莾扇艘唤M,也可以是四人一組進行討論。接著我利用多媒體技術演示各種長方體的表面積的展開圖,讓學生對長方體的表面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啟發(fā)學生計算長方體方法有很多種,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靈活運用。如:計算火柴盒面積、教室、水池粉刷的面積,應怎樣計算?學生通過討論,得出計算這些所求面積的方法。整堂課,大家動手、動腦、動口參與新知識的探索,既學會了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又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有利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
總之,對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教師必須在教學思想、方法、過程中不斷創(chuàng)造條件,營造良好的思維氛圍,正確地啟發(fā)和引導,讓學生有廣闊的思維空間,使每位學生都投入到創(chuàng)新活動中。
參考文獻:
[1]鄭毓信,梁貫成.認知科學·建構主義與數學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袁中學,馮明才.小學數學創(chuàng)新教育探索[M].白山出版社,2000.
[3]張有德,宋曉平.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若干途經[J].數學通報,2005.
[4]徐鳳茹.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05.
[5]劉維剛.訓練思維品質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J].陜西師范大學繼續(xù)教育學報,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