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币驗橛袉栴},才會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仡櫿n堂教學,我們不難發(fā)現,很多學生的問題意識很淡漠,具有問題意識的學生少之又少。有的學生做慣了“聽眾”,沒有問題意識;有的學生雖有問題意識,但在師道尊嚴的課堂上卻不敢問。只有學生具有問題意識,敢于提問,敢于否定,教師才能培養(yǎng)出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生命活力的一代新人。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提問能力呢?
一、營造和諧氛圍,使學生“敢問”
小學生思想活躍、求知欲旺盛,對于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內心深處總想問“為什么”、“是什么”、“怎么辦”,對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問題意識。這種問題意識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取決于是否有適宜的環(huán)境和氛圍。在課堂教學中,許多學生習慣于教師提出問題,即使有疑問也不敢向教師提。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一是長期以來教師在學生心中是高高在上的,擁有絕對的權威。這樣的師生關系下,學生害怕教師,對教師是絕對地服從,這往往造成師生關系緊張或對立,學生不敢向教師提出要求、建議或問題。二是教師沒有真正轉變教育觀念,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重視不夠。有的教師怕影響自己的權威,怕打亂教學程序,這樣,課堂上便只剩下教師的聲音了,久而久之,學生也就沒有問題可問了,師生間的心理距離也拉大了。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就要破除這種“習慣”和“陳規(guī)”,營造寬松、自由的教學氛圍,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鼓動學生大膽質疑、提問,鼓勵學生求新求異,并正確對待學生的提問,不譏諷、不嘲弄,挖掘其可貴之處。教師特別要鼓勵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要“少一些不準,多一些允許”,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說、敢做,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這樣才能為問題意識這顆種子的生長提供充足的陽光、水分和適宜的土壤,以利于其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
二、創(chuàng)設質疑情境,讓學生“想問”
對于疑和問,疑是條件,問是結果。因此,要使學生樂于提問,教師就要培養(yǎng)學生質疑的興趣,使他們自覺地在學中問,在問中學。學生只有對學習探究產生興趣,才會產生學習探究的內驅力,才會去思考、去發(fā)現。毫無疑問,學生只有自己發(fā)現并提出問題,才能有興趣和動力去深入探究。在小學階段,無論哪一部分的內容,教師所教的往往都是最基礎的知識,要尋找知識的來源,確實有提不完的問題。所以教師應將指導的重點放在設計讓學生發(fā)現并提出問題的情景上,而不是放在設計問題本身上,應著力于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革除陳舊的教學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順應學生的學習思路。學生只有自主提出問題,其主體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發(fā)揮。因此,教師要隨時注意挖掘教材中隱藏的“發(fā)現”因素,創(chuàng)設使學生主動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情境,啟發(fā)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探索知識,激發(fā)學生想問的興趣,使教學過程圍繞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的問題而展開。教師應幫助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從“要我問”轉化為“我要問”。同時教師還要力爭把問題留給學生去提,并促使學生去提,以逐步提高學生的提問能力。
三、教給提問方法,讓學生“會問”
有的教師時常抱怨學生學得太死,不會提問題,但教師是否考慮過造成學生不會提問題的原因是什么呢?或許學生不是不會思考,而是教師對他們的評價讓他們害怕出錯,不敢發(fā)言。有時學生的提問與教學風馬牛不相及,教師為了教學進度,索性自己說出答案而剝奪了學生提問的權利,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學生提問的積極性,使其喪失了思考并提問的機會。
《數學課程標準》的總體目標中指出,通過數學學習,在解決問題這一目標,學生要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有意識地讓學生提出問題,為學生提出問題提供各種條件?!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學會是前提,而讓學生會學才是目的。教師要讓學生想問、敢問,更應該讓他們會問。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不會問就不會學習,會問是具備質疑能力的重要標志。因此,教師要做好示范。學生的一切活動都是從模仿開始的,質疑也是如此。教師應注意質疑的“言傳身教”。同時,教師應該使學生明確在哪兒找疑點。教師要教會學生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學習過程的困惑處、法則規(guī)律的結論處、教學內容的重難點處等進行質疑;在概念的形成過程中、算理的推導過程中、解題思路的分析過程中、動手操作的實踐中等進行質疑。與此同時,教師要啟發(fā)學生會說。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說有創(chuàng)見的話,說錯了重說;說不完整的自己補充;沒有想好的想好再說;認為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舉手提問;有不同意見的可以當堂進行爭論,自由發(fā)表意見……教師應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口語交際氛圍,使學生敢想、敢說、敢問、敢發(fā)表自己的意見。當學生在提問過程中出現一些諸如邏輯不清、表述不當等情況時,教師不應立即打斷學生的話語,也不應立即予以糾正,而應讓在學生說完之后,再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或者請其他學生補充、訂正。教師在關鍵時刻要扶學生一把,應該采取低起點、嚴要求、勤訓練、上臺階的策略,循循善誘、不厭其煩。教師應使學生逐步學會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疑惑,并進而達到問得巧、問得精、問得新、問得有思維價值。教師還要讓學生明白質疑問難必須勤學善思、有創(chuàng)見,認真觀察、善比較。
總之,要想富有成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提問能力,教師就必須從實際出發(f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改革教學方法,采取科學的手段,促使學生樂于提問、敢于提問、勤于提問、善于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