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zhì)教育,是廣大語文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本文對此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素質(zhì)教育實施措施
二十一世紀所需要的人才必須是高素質(zhì)的新型人才,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從高耗低能的“應試教育”中解脫出來,全面實施素質(zhì)教育,依據(jù)語文學科的性質(zhì)及其在素質(zhì)教育中的作用,結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在中學語文著重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素質(zhì)的培養(yǎng)。
一、具體做法
1.書寫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在以應試教育為主導的時期,雖然強調(diào)書寫工整,但在考卷上或作文中,只要內(nèi)容正確,即使書寫不整齊、不規(guī)范,也往往給滿分,導致學生忽視書寫:錯別字多、筆順不規(guī)范、字跡潦草,有的寫得龍飛鳳舞,使人難以識別;有的寫成斜體(向右傾斜);特別是一些女同學把字寫得極小,只占字格的四分之一或一半。針對這種情況,我反復向?qū)W生進行書寫重要性的教育,要求每一位同學選擇一種自己喜愛的鋼筆字帖,進行臨摹;對書寫較差的同學,除鼓勵他們在作業(yè)中加強書寫練習外,還有意安排他們寫黑板報,在實踐中提高書寫水平;同時還定期舉辦全班性的硬筆書寫競賽,鼓勵學生把字寫得工整規(guī)范,養(yǎng)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2.文藝鑒賞素質(zhì)的培養(yǎng)。隨著網(wǎng)絡的出現(xiàn),中小學生都不同程度地在網(wǎng)上瀏覽過,但由于他們閱歷淺,分辨真善美的能力不強,加之社會上潛流著一些低級庸俗的東西,嚴重影響著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這就從客觀上給語文教學提出了一個刻不容緩的嚴肅任務:培養(yǎng)學生的文藝鑒賞素質(zhì),提高識毒能力,主動抵制有害的東西。在這方面,我主要以課本中的范文和經(jīng)典名著為主,正面引導學生去讀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去看優(yōu)秀的影視劇作,教育學生從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方面去體會欣賞,教會他們?nèi)绾稳シ直嬲嫔泼篮图賽撼?,并把因看低級庸俗、色情暴力作品而墮落犯罪的典型事例作為前車之鑒,引導學生樹立正氣,閱讀好書,讀偉人傳記和古今中外的名著,特別是魯迅、茅盾、冰心、高爾基等名家的作品,把學生從武俠小說、網(wǎng)絡小說中引入文化精華的殿堂,自覺地抵御不健康的東西的侵蝕。
3.口頭表達素質(zhì)的培養(yǎng)。現(xiàn)代社會要求未來的國家主人,不僅要具有雄厚的專業(yè)知識和嫻熟的技能,而且要有能說會道、能言善辯的雄辯才能。中小學階段正是學生由少年向青年轉(zhuǎn)化的時期,學生會因心理漸趨成人化、思維追求成熟完美而造成某種障礙,使語言表達能力尤其是口頭表達能力呈現(xiàn)弱化態(tài)勢。譬如回答問題或爭論問題時,他們或者結結巴巴,語無倫次;或者拖泥帶水,不得要領;或者抓耳撓腮,半天擠不出一句話。針對這種狀況,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加以培養(yǎng)訓練:①課前三分鐘的講演練習。每節(jié)語文課正式上課前的三分鐘時間,由一位同學作一次簡短的講演練習,內(nèi)容自己選擇,可以評價一本自己最喜愛讀的書、最喜歡的一篇文章或一句名人名言;可以講述一個動聽的小故東西;可以介紹自己的學習經(jīng)驗;也可以評說某種行為或現(xiàn)象,總之要講自己最熟悉的、最愿意說的東西。②定期舉行全班性的講演比賽。③設計一些能引起爭論的問題,激發(fā)學生參與論辯。例如在講了魯迅的《祥林嫂》以后,我提出了“誰是殺害祥林嫂的兇手”的問題,鼓勵同學暢所欲言,對不同的看法進行論辯,進而形成了全班人人參與討論,在任何場合都有話想講、有話敢講、有話能講的態(tài)勢。
4.寫作素質(zhì)的培養(yǎng)。目前中學生的實際情況是,不少學生害怕寫作文,一提起作文就頭皮發(fā)麻,要么是無話可說,干癟無力;要么是空話連篇,脫離實際。部分學生因?qū)懖缓米魑亩鴮φZ文學科喪失信心。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指導措施不力。
我在指導學生作文時,主要采取以下方法:①提倡寫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提倡實話實說,反對說空話、套話。②倡導學生辦手抄小報。結合語文教學的進程或重大節(jié)日,由同學自己確定主題、撰寫稿件,自己設計版畫、插圖,辦各類形式的小報。③學作小記者。學校有重大活動,我便發(fā)動班上的同學人人爭當小記者,去現(xiàn)場觀察、采訪,學寫一些簡短報道或通訊,然后組織同學互相切磋、修改,其中優(yōu)秀作品供小報刊用,從而激發(fā)了同學們寫作的積極性,遇有機會都爭先恐后地寫。④記日記、寫隨感。提倡同學們把日常學習、生活中有意義的事,用日記、隨感、雜記的形式隨手記下來,做到一事一記、隨有隨記,即使是片斷也行,為寫作文積累素材。
二、遇到的困惑及采取的對策
學生1:以前我們語文老師都交待答案,我們感到很具體,也容易記憶和背誦;現(xiàn)在的語文老師,不但不交待答案,反而讓我們反復讀課文,要我們憑自己的理解寫出答案,我們哪有時間,哪有能力寫出來,即便寫出來,那還不經(jīng)常是錯的或不準確的?
學生2:老師說每個學生回答得都有道理,那么究竟哪個是最準確的?
學生3:對某個具體句子的欣賞、理解,老師總讓我們自己試著說,那么,他(老師)到底是怎樣理解的?教參上到底是怎樣說的?
以上只是幾位同學日記中的片言只語,但其內(nèi)容具有相當?shù)拇硇?。學生感到的“模糊”有以下幾項:第一,語言感悟的模糊性;第二,句子(句群)或細節(jié)感知的模糊性;第三,文章主旨探索的不確定性。通過整理與分析,之所以存在以上“模糊”,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其一,舊有的學習模式(包括教的模式)在新學習理念、新施教理念的觸動下,學生存在著這樣幾種可能的思想障礙:懷疑自己、否定自己,相信“權威”(老師或教參給出的答案),習慣于“逆來順受”地接受“教條”,缺乏質(zhì)疑勇氣,缺乏探索精神;其二,閱讀面狹窄,詞匯貧乏,不愿動手、動口,或即便“動作”了,也往往是“隔靴搔癢”;其三,應試教育的痼疾和舊式評價中答案的“惟一論”陰影厚重,不愿也不去動腦筋創(chuàng)造。
對以上現(xiàn)象采取的對策可歸納為“兩心兩結合”:即耐心引導、愛心滲透;信息疏導和學習方法、“沒有惟一答案”和教學理念宣傳相結合?!靶畔⑹鑼А卑ǜ呖紕討B(tài)信息和大語文觀信息;“學習方法”包括如何回到文本語言中學,即準確篩選文本信息和從重點文字暗示發(fā)掘并把握作者意圖的方法與理解、欣賞、分析具體文章細節(jié)的“進入”方法?!皼]有惟一答案”并不是沒有答案,而是指答案的開放性和不確定性,是承認圍繞某一思維方向展開的不同闡述(描述)行為成立的基礎上追求的最完善表達,而不是離開描述對象所做的各種異想天開的“怎么說都行”。“教學理念”不僅僅指教學的具體方法,更強調(diào)對語文新理念的理解和溶化,是“知難而進”“破釜沉舟”的硬著陸和強起飛。
三、小結
著名教育家贊可夫認為,語文教師要盡可能地對學生進行素質(zhì)教育。二十一世紀是人才競爭的世紀,每個語文教師對此都應有清醒的認識,并將語文素質(zhì)教育落實到教學之中,只有這樣才能為提高全民素質(zhì)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