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課堂效果的優(yōu)劣是決定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教師的課堂語言又是保證課堂效果的關鍵。本文從“陌生化”理論的角度探討了提高和改善英語教師課堂語言的必要性,并給出了如何改善的建議。
關鍵詞: 陌生化理論英語教師課堂語言
一、陌生化理論
陌生化理論原本是西方文學批評理論的術語,是形式主義文論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二十世紀初由俄國形式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他在《作為技巧的藝術》(Art as Technique)一文中指出:“藝術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使人恢復對生活的感覺,就是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頭顯出石頭的質(zhì)感。藝術的目的是要人感覺到事物,而不是僅僅知道事物。藝術的技巧就是使對象陌生,使形式變得困難,增加感覺的難度和時間長度,因為感覺過程本身就是審美目的,必須設法延長。藝術是體驗對象的藝術構(gòu)成的一種方式;而對象本身并不重要?!?/p>
什克洛夫斯基認為陌生化是進行藝術加工和藝術處理的一個主要的、必不可少的一個方法。而所謂的陌生化就是通過藝術的加工和變形,從而使原本為大家所熟悉,甚至熟悉的有些不以為然的對象重新變得陌生,使讀者在欣賞和還原的過程中感受到藝術的別致和新穎的力量。
什克洛夫斯基在闡述陌生化理論時指出,藝術語言是實現(xiàn)陌生化過程的重要前提和保證,也是必要條件。換句話來說,語言的陌生化是實現(xiàn)藝術陌生化的必經(jīng)之路。在這一前提之下,什克洛夫斯基將語言作了劃分,他將語言分成了文學語言和日常語言兩個大類。他把文學語言描述為“受阻礙的、扭曲的語言”,就是說通過對語言的變形人為地將人們對語言理解和接受的自動化的過程破壞,延長人們對文學作品的感受的過程。從而使人們對文學語言的形式產(chǎn)生關注。他進一步指出日常語言具有能指和所指的雙重功能,而文學語言卻只有能指功能。他認為人們在欣賞文藝作品時,不是從內(nèi)容到形式,而是從形式到內(nèi)容。
我們現(xiàn)在可以把什克洛夫斯基的觀點大致簡述如下:
1.陌生化是藝術加工和藝術處理的主要方法。
2.陌生化是通過對藝術語言的人為變形和加工達到的,因為人們欣賞文藝作品是從形式到內(nèi)容。
二、英語教師的課堂語言
課堂語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與什克洛夫斯基所規(guī)定的文學語言有著相通或相似之處。
韓禮德認為兒童在語言發(fā)展的過程中,逐漸掌握了七種功能:工具功能、控制功能、交往功能、個人功能、啟發(fā)功能、想象功能和信息功能。而到了成年階段,功能范圍逐漸減少,最后減少到三個意義豐富且更加抽象的三個功能,即概念功能、交際功能和語篇功能。
概念功能主要指(包括經(jīng)驗部分和邏輯部分)用來表達新的信息或是給聽話者傳遞一定的未知內(nèi)容。在目前所有的語言運用中,概念功能是一種意義潛勢。這是因為,一個人無論對語言進行何種具體運用,他都必須參照他對自己的經(jīng)驗的分類。
概念功能主要包括“及物性”和“語態(tài)”。整個及物性系統(tǒng)是概念內(nèi)容的一部分。就這一方面來說,所謂功能并不僅具體指定對意義的有效選擇,而且決定該結(jié)構(gòu)得到體現(xiàn)的本質(zhì)。
交際功能主要指充分運用語言來表達社會的和個人的關系,包括講話者進入語言情境的形成。子句并非僅僅局限于及物性的表達系統(tǒng),而是在成人的語言系統(tǒng)中同時存在著非概念性的要素。這些要素組合在一起,形成了語言的人際功能,從而涵蓋了語言的各種特殊用法。
人際功能通過語氣和情態(tài)來實現(xiàn)。語氣表明講話者選擇了某種言語角色,同時也賦予了聽話者一種言語角色。
語篇功能主要指語言中存在著一種機制,將口頭或書面的話語組織成連貫統(tǒng)一的語篇,這種機制使實際的言語區(qū)別于一系列隨意的句子。盡管兩個句子在概念功能和人際功能方面可能完全相同,但就語篇功能而言則可能存在較大區(qū)別。
語篇功能滿足了使實際應用中的語言前后相關聯(lián)的要求,使實際的上下文具備一定的結(jié)構(gòu),從而使實際的篇章區(qū)別于語法或者詞典中一個個孤立的條目。它提供了一系列潛在的可用的意義,使語言結(jié)構(gòu)的組成成為可能。
作為語言的一種形式,教師課堂語言,尤其是英語教師的課堂語言,也應具備的上述的功能。但是由于教師課堂語言的特殊性——教師課堂語言更多地承載著傳遞新信息和未知信息的概念功能,語篇功能次之,人際功能再次之——教師的課堂語言的構(gòu)成和表達方式勢必與其它語篇有著一定的不同之處。正視這種不同是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質(zhì)量的手段之一。
三、陌生化與英語教師的課堂語言
我們知道教師在課堂上的首要任務就是完成信息的傳遞的任務,也就是說,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內(nèi)的有限的時間,盡可能多地將新信息和未知信息成功地傳遞給學生,并為之所接受。那么這里就涉及一個困擾眾多教師的問題——如何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接受自己所傳達的信息?什克洛夫斯基所談及的陌生化理論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們知道,每個人講話都有著自己的個人習慣,包括詞匯的使用、音調(diào)的高低、停頓、語速等諸多因素。如果一個教師長期教授同一群體的學生,而在上述方面沒有任何變化,很容易使聽課人產(chǎn)生所謂的“審美疲勞”,進而影響其聽課的積極性及接受的效果。英語教師的課堂語言更是如此。當學生面對全新、陌生的語言時,如果語言教師無法使學生對新的語言材料產(chǎn)生興趣,課堂收效自然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為了使課堂教師語言實現(xiàn)“陌生化”,從而達到吸引學生目光、激發(fā)學生興趣的目的,我們可以嘗試如下的一些方法:
a.在講解到重要的地方改變慣常的聲調(diào)。
b.改變慣有的詞匯。
c.改變停頓方式。
d.改用母語。
四、結(jié)語
我們知道課堂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效果。而課堂效果的好壞直接受制于教師課堂語言的使用,如何使學生對教師的課堂講授產(chǎn)生興趣,“陌生化”理論無疑給我們提供了很大的啟示,同時也可以使課堂教學收到很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6.
[2]胡壯麟.語言學教程(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9.
[3]韓禮德的系統(tǒng)功能觀.http://blog.hjenglish.com/sharonflower/articles/723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