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針對應試教育束縛和壓抑學生閱讀中的主觀情感的弊病,指出了教師在學生閱讀中的指導作用,利用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調動學生的“閱讀期待”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水平和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 “閱讀期待”提高閱讀質量
我們的語文教學,由于應試教育的主宰,容不得學生的任何自由和創(chuàng)新,一切以標準答案為依據。一篇文章,教師說分三段,分四段就是錯誤。學生在閱讀上受到嚴重的束縛和壓抑,對語文課興趣全無。在長期的語文教學中,深感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教學之弊,也常常為之困惑、苦惱,為此進行不懈的探索,尋求閱讀教學的新境界。筆者在近二十年的實踐中,真切地體會到“閱讀期待”在閱讀教學中起著無法取代的作用。那么,如何在閱讀教學中運用“閱讀期待”來提高閱讀質量呢?
一、適當煽情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說:“語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學生?!苯處熞獑l(fā)學生產生“閱讀期待”,須對作品有深入的研究,深刻透徹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思想歷程、寫作背景,這樣才能深入剖析作品,進入角色,挖掘出創(chuàng)作時的匠心,力爭把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全部激情重新釋放出來。教師要喚起學生的情思,使學生情不自禁地跟老師一起去體會文章的意境、思想和情感。例如一些課的導語,尤其是一篇課文教學之始的導語,應該像詩一樣精煉、感人,使學生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一節(jié)課的結束語,特別是教完一篇扣人心弦的記敘文或抒情散文時的結束語,應在學生的心田留下情感的漣漪,達到課盡而情未了的效果,使學生對閱讀產生新的欲望。
當然,教師要煽情,要動情,也不是任意地讓感情泛濫,要以自己的獨特、真摯、強烈、坦蕩的情懷與學生見面,扣擊學生的心弦,使自己、學生與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樂,愛其所愛,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達到忘我的境界,形成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情感共鳴。
二、馳情其中
葉圣陶先生說:“文字是一道橋梁。”這座橋梁本身就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需要我們的“情感的王子”——學生主動投入、積極參與到閱讀過程中,一點一點地挖掘出來,才能與作者會面,達成情感的契合。
啟動情感。如果把兒童的情感比做“小河”,要它漾起漣漪,泛起微波,那得需要外力的推動。這種外力須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輕輕一點,像一陣微風悄悄地掠過水面。如教學《月光曲》時,筆者以貝多芬的《月光》作為背景音樂,聲情并茂地范讀課文中描寫《月光曲》的內容部分,之后引導學生思考:這是一首多么美妙的曲子!貝多芬是怎樣譜寫成的呢?
牽住情感。兒童的情感總是處于運動的狀態(tài),教師需倍加珍視,把握學生情感活動的脈搏,使其隨著閱讀過程的推進得到強化。只要教師巧妙地牽住學生的情感紐帶,引導學生去感受,去體驗,學生情感的波浪必然會慚慚地涌動起來。
推動感情。兒童在感受課文形象并為之動情時,情感趨向高漲,大腦皮層的興奮中心開始轉向課文本身的語言,老師應從孩子的面部表情,從朗讀的聲調,從發(fā)言的措辭,敏銳地覺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孩子心頭涌動,這是閱讀成功的契機,應及時把握,并順勢將閱讀過程推進課文中的精彩片斷和詞句,使學生全神貫注地注意那些深浸著作者情感的詞句,讀出其神韻,達到推動學生感情的目的。
抒發(fā)情感。學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發(fā)起來了。他們會“不由自主地”想說,想抒發(fā)情感。情感的抒發(fā),可以使學生之間的內心感受得到交流,可以相互啟發(fā),相互感染;通過抒發(fā),可以使兒童的情感更加明確。及時引導兒童抒發(fā)內心的情感,不僅是閱讀的需要,而且也是兒童心理的需要。當學生對課文《月光曲》不僅僅停留在喜歡,而且有了深層的感悟時,他們對貝多芬就有了更深的敬慕。他們明白,正是貝多芬這樣偉大的音樂家,才能創(chuàng)作出這樣美妙絕倫的音樂,把窮苦兄妹倆帶到了這樣的光明美好的世界!此時就要讓學生痛痛快快地去評,去贊美,進一步把情感推向高潮。
三、張揚個性
在閱讀過程中,對文章產生感悟,必然會帶有濃重的個性化傾向。同一年級的學生,雖然學過的課程一樣,但由于經歷上的差別,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個體的心理差異,因此所體現(xiàn)出來的“閱讀期待”也是千差萬別的。每一位學生閱讀時都有著自己注重的焦點。如有的想印證自己預想的結果,側重于情節(jié)的發(fā)展;有的則僅是獵奇,關注是否能獲得新奇的信息;有的想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對閱讀的方方面面都有興趣。作為教師首先應該保護好這寶貴的積極性,對學生這一傾向給予充分的肯定與理解。
其次,教師應引導學生把對課文內容的直接興趣轉化為間接興趣,即為提升語文素養(yǎng)而閱讀,為提升個人的審美情趣而閱讀。在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時,教師更應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征,應是多元化的、開放性的?!耙磺€讀者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一個讀者在不同的時候讀同一首詩或一篇文章,體會也不會完全一樣。如,“碧玉妝成一樹高”中的“碧玉”,既可以理解為質地純正的綠寶石,也可以理解為“小家碧玉”的美貌女子。
學生在情緒、興趣、注意、思維諸多方面存在差異,同一種方法不一定適合每一個學生。在傳授學習方法時盡可能提供更多的方法,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讓他們把不同的看法、獨特的見解都表達出來,從而使每個學生獲得最大限度的發(fā)展。通過閱讀過程中空間的拓展,學生的自主性真正加強了,學生的頭腦不再是儲存知識的容器,而是被點燃的火把,閃出智慧的光芒和個性的亮點。
四、嘗試評論
閱讀教學中,應該引領學生走進其中,去解讀、去品味、去領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規(guī),多一些不拘一格。教師應用自己智慧的火種,去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使學生“小臉通紅、小眼發(fā)光、小手直舉、小嘴常開”。在文本、教師、學生的相互對話中,讓學生充分說出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
琢磨傳神的詞語。學生對語言的細致感受、揣摩、推敲,以至咬文嚼字,都是閱讀過程所必需的。傳神的詞語,其精妙之處在于既形象又包含豐富的內容。如教學《梳羊角辮的小姑娘》時,學生提出文中“撿了半截油條”和“揀了最刻薄的話”中的“撿”與“揀”有何不同?通過琢磨,使學生感悟到張麗認為小姑娘是個斤斤計較的人,對小姑娘十分的不滿。
玩味優(yōu)美的句子。如教學《月光曲》中描寫《月光曲》這一段時,讓學生看畫面讀課文,聽曲子讀課文,想貝多芬創(chuàng)作的經過讀課文等,使學生的閱讀期待得到了極大的滿足,提高了學生的閱讀審美能力。
收獲閱讀的成果。閱讀課文后,還需在整體上對課文自覺地進行品評鑒賞,最終實現(xiàn)課文語言的內化。如讀罷課文后,引導學生掩卷深思,從寫作技巧、思想內容、知識信息等方面自覺地總結收獲,以指導自己的生活實踐,培養(yǎng)自己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21世紀的閱讀教學應該更加開放和更加具有活力,“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這支撐寬闊海洋、高廣天空的責任則需我們教師來承擔。在閱讀教學中利用“閱讀期待”來提高閱讀質量的嘗試僅是開始,它能否在閱讀教學中煥發(fā)更大的生命力,還須通過不懈的探索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