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主要介紹了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的作品《千萬別丟下我》,主要從小說中所描寫的社會制度和社會階層人物的角度分析了小說中的烏托邦元素。
關鍵詞: 《千萬別丟下我》烏托邦小說社會制度社會階層
石黑一雄是著名的日裔英國作家,主要作品有《群山淡景》、《浮世畫家》、《長日將盡》、《無法安慰》、《上海孤兒》、《千萬別丟下我》等。作品往往以回憶的方式追尋人生的意義,在追憶的旅程中尋找自我?;貞?、追尋、失落往往是貫穿其作品的主題。
烏托邦(Utopia)是由英國人文主義者托馬斯·莫爾在16世紀早期提出的,源自兩個希臘詞Eutopia(好的地方)和Outopia(沒有的地方),合在一起可以理解為“烏有之鄉(xiāng)”。從烏托邦小說的奠基之作《烏托邦》誕生以來,烏托邦小說的發(fā)展從來沒有停止過。石黑一雄的《千萬別丟下我》也包含豐富的烏托邦元素。
小說故事內容發(fā)生在20世紀90年代的英格蘭,但其中所包含的科幻元素向我們展現了一個架空的仿佛與當今社會平行的烏托邦。小說的開篇是在敘事者凱西的敘述中展開的,夾雜著對過去生活的回憶,作者用這種敘事手法逐漸揭開了這個烏托邦的神秘面紗,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個對于凱西這個被復制出來用于捐獻器官的克隆人來說曾經看似美麗卻又殘酷無比的社會。
一、架空的社會制度
對小說中所描繪的社會制度,讀者在讀完小說之后才能夠看清其全貌。小說分為三個部分,每個部分都分別是克隆人所要經歷的階段。由于小說的主人公凱西是克隆人,因此小說中更多的是從克隆人的角度看到的社會,而人類社會則多是間接描寫的。
小說的第一部分主要場景在黑爾舍姆。黑爾舍姆對于學生來說就是一個小小的烏托邦。黑爾舍姆的生活對于學生來說是美好的:受到良好的教育,按時完成作業(yè)和任務,上交自己創(chuàng)作的作品,用物物交換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交朋友,談戀愛,過著可以說是幸福完美的生活,只是他們必須非常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絕對不可以吸煙,學校也嚴格禁止他們接觸相關的東西,因為他們的“身體非常重要、非常有用”。
第二部分主要發(fā)生在村舍。這里克隆人的生活相對來說很自由,甚至可以到外面的世界。在這兒,他們主要是為了將來做看護人和捐贈人做準備,而他們也不得不去直視他們一直逃避去面對的恐懼和命運。從小說的這一部分讀者可以窺探到“人類”的社會,而這個社會的生活和我們真實世界的生活是沒有任何差異的,也正是這一點讓人感到不寒而栗,這是因為它太真實了,在這個“人類”的世界里讀者感受不到任何克隆人的存在,找不到一點克隆人存在的蛛絲馬跡,“人類”殘忍地選擇了無視克隆人的存在,對明明存在的現象和制度視而不見,卻在需要時對克隆人殘酷地剝削掠奪。
第三部分主要發(fā)生在康復中心,就是所有克隆人生命的終點。讀者隨著凱西開著她的小車往返于各個看護中心,在這里克隆人需要先做看護人,負責看護那些捐贈器官的克隆人,然后做捐贈人,直到身體撐不住某一次捐贈、生命完結為止。捐贈人在康復中心得到的照顧是很好的,但這僅僅是為了讓他們活過每次捐贈。而對于看護人來說,卻要日日面對將來的自己。在小說的最后,讀者通過埃米莉小姐之口再一次回到了黑爾舍姆,并見到了整個社會制度的全貌,原來黑爾舍姆是為了向世界表明克隆人也可以成長為和任何正常的人類一樣敏感和聰明的人,而黑爾舍姆之所以破敗,是因為“人類”無法放棄這個可以治愈眾多絕癥的世界,所以他們放棄了克隆人,選擇不去想也不去看,而是去成就一個理想的“人類”社會。
二、架空的社會階層
如果要粗略地劃分社會階層,小說中的這個社會顯然存在著兩個階層:一是克隆人,二是人類。作者并沒有在人性上和精神本質上對這兩個階層作出任何的區(qū)分,而這也就意味著社會或者說生活在這個社會的“人類”所作出的劃分是何等的殘忍。作者并不是在寫克隆人,而是在寫人類在面對自己既有的命運時所表現的美好與悲哀。
小說中的人物凱西、湯米、露絲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好朋友,代表著克隆人階層,同為黑爾舍姆的學生,過著幾乎和人類沒有區(qū)別的學生生活,但他們知道自己和人類并不一樣,知道學校里所謂的秘密和自身緊密相關,但卻不去在意,或是不想,或是害怕在意。小說前半部分對于黑爾舍姆的回憶就像是一部青春校園生活的回憶錄。三人離開黑爾舍姆后,仍然努力維系著彼此之間的友誼和愛情,但最終卻尷尬收場,直到多年后作為看護人和捐贈人的凱西和露絲重逢,重拾起兩人的友誼并小心地珍惜著。露絲臨終前在劇烈的痛苦中仍不忘懇求凱西去做湯米的看護人,而凱西也原諒了露絲,重新開始了與湯米之間那段未曾開始過的愛情。作者并沒有花太多的筆墨去描寫克隆人的生活史是多么的悲慘,更多的是他們面對命運和生活的勇敢和認真。
相對的,黑爾舍姆的教師、克隆人的監(jiān)護人都是人類,對于所教授的學生將會有著什么樣的命運是心知肚明的。作者花了很多筆墨在露西、“夫人”和埃米莉小姐身上。露西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的描寫是最多的,而她始終忍受著良心的譴責,掙扎著要告訴學生真相,因為她認為學生不應該什么都不知道,但她沒有意識到學生對真相會是如何的恐懼和抗拒。而“夫人”在學生心目中正是他們所恐懼的那個“秘密”的化身,“夫人”很神秘,只有在甄選他們的作品時才會出現,學生的好奇心使得他們發(fā)現“夫人”非常地懼怕他們,“夫人”的懼怕趕走了學生對真相的僅有的好奇。而凱西對黑爾舍姆回憶中的一個高潮就是她和“夫人”的一次正面沖突,當“夫人”看見凱西抱著枕頭隨著歌曲《千萬別丟下我》跳舞時留下了眼淚。這讓知道“夫人”深深懼怕學生的凱西留下了永世難忘的印象。而埃米莉小姐在小說的最后部分以黑爾舍姆負責人的身份出現,道出了黑爾舍姆和一切的真相。作者并沒有把這三個角色塑造成高高在上的“人類”,或是帶著虛偽面具偽裝起真實目的的人,而是飽含著包容和悲憫地寫出了他們面對這種社會體制的掙扎,他們的矛盾,他們的善良,以及軟弱和無能。
三、關于烏托邦
值得玩味的是,盡管克隆人的生活是如此的悲慘,但他們選擇了面對而不是反抗與斗爭。一直支撐著凱西的是她在黑爾舍姆的生活,而黑爾舍姆最終卻被廢棄了。相信只要可以證明自己和戀人真心相愛就可以推遲捐贈,而這個說法也是子虛烏有。在小說的最后,凱西失去了黑爾舍姆,失去了朋友,失去了愛人,卻選擇勇敢面對自己的命運,踏上了旅程。
參考文獻:
[1]Baker,Robert S. Brave New World: History,Science,and Dystopia[M].Boston:Twayne Publishers,1990.
[2]謝江平.反烏托邦思想的哲學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