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是校本教研中最基本的和最普遍的形式,同時也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教學反思是一個教師不斷實踐、積累教學經(jīng)驗、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也是進一步貫徹新課程改革理念,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重要途徑。它蘊含著三個基本信念:教師是專業(yè)人員,教師是發(fā)展中的個體,教師是研究者。如果說備課、上課等基本教學是元研究的話,那么撰寫教學案例、開展教學反思就是次研究。教師通過教學反思,可以解剖與總結自己的教學得失,分析得失背后的原因,從中不斷獲得對教學規(guī)律的進一步認識;可以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jiān)控的能力,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益,進而在思想品德課教學領域中不斷取得進步。
一、通過教學反思,有利于更好地貫徹新課程改革中“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理念
“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教學作為一種實踐行為,教師為教學設計的目標是否達成,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是否合理,教學策略是否有效等,只有在課堂教學后自己才能知道。通過教學反思,我們發(fā)現(xiàn)教學的實際效果與預設目標的差距與是否貫徹新課程改革中“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理念密切相關。這一理念貫徹得越好,教學效果也越好。這使我們認識到思想品德課教學必須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和關注學生的發(fā)展需求,按照新課程理念強調的“立足于學生現(xiàn)實的生活經(jīng)驗,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需要,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的要求開展教學。教師要全面真實地了解學生,在教學設計時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觀察視角出發(fā),綜合考慮其認知能力和身心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情境,通過啟發(fā)、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培育學生運用正確觀點分析說明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案例分析、角色模仿、操作體驗等活動形式,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二、通過教學反思,有利于思想品德教師的自我教育
思想品德教師素質的提高有賴于各種形式和途徑的教育,就其途徑和方式而言,大致包括兩大方面:一是外在影響,指對教師進行有計劃、有組織的培訓;二是教師內在因素的影響,指教師的自我完善。他源于教師自我角色愿望、需要以及實踐和追求。在傳統(tǒng)的教師教育中,往往過分強調外在影響,習慣于把所謂的先進教育觀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通過專題講座的形式灌輸給教師,誤認為教師一旦熟記了這些教育觀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教師的素質就會大大提高。實踐證明,教師教育只重視外在影響,忽視教師內在因素的影響;教師的素質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提高。
然而,教學反思的實踐過程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過程為思考對象,對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從而改進自己的教學實踐,這實際上是教師自我教育的過程。自我教育的過程是人的自我認識、自我改造的過程,是實踐內化為意識的過程。教師的自我教育隨著教師自我意識的發(fā)展而發(fā)展,教師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將會促使教師自覺性的教學行為的提高。
三、通過反思,有利于有效地落實思想品德課的教學目標
思想品德課的教學目標包括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能力和知識三個方面。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是所有目標中最為重要的、最為核心的目標,也是最容易產生異化和偏差的。它是難以考核,但卻是最為重要的,正因為難以考核,所以更容易被我們忽視。能力是直接影響教學活動的效率,使教學活動得以順利完成的個性心理特征。而知識是“人類認識的結果,是在實踐基礎上產生又經(jīng)過實踐檢驗的對客觀實際的反映”,它包括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國情教育等四個方面的內容。
教師依據(jù)思想品德課課程標準關于課程目標的規(guī)定,會從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對教學目標進行設計。但教師在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卻可能因為教學方式不當?shù)仍蝾櫞耸П耍荒軐⑷S目標有機融合。教師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找到原因,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優(yōu)化課堂教學。比如:我在初次講述新教材思想品德九年級全一冊《依法享有財產繼承權》課題時,通過大家的討論和小結,同學們很快地掌握了課本中有關基礎知識,訓練效果良好,但課后通過和同學們個別交流,以及課后作業(yè)檢測,發(fā)現(xiàn)很多同學把財產當作人生的全部內容,這讓我很震撼。雖然這一課同學們在知識、能力目標達成方面很好,但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目標沒有實現(xiàn),于是在下一節(jié)課中,我告訴同學們,財產對于一個人來說很重要,但并不是人生的全部內容,廣大青少年要有崇高的理想和追求,依靠自己的努力奮斗,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這樣有效地彌補了上一節(jié)課的不足。因此,反思可以促使教師重視研究三維教學目標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按照課程的教學要求突出重點的教學目標,并注意將三維目標整合成有機統(tǒng)一體,從而有效地落實三維教學目標。思想品德課作為中學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在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要特別重視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xiàn),要結合思想品德課的學習內容加強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
四、通過教學反思,有利于教師“學會教學”和學生“學會學習”,師生共同提高
教學反思研究的不僅僅是讓學生如何“學會學習”,即學習方式的改變,它更強調教師如何“學會教學”,即教學方式的改變,進一步理解教師在新課程改革中角色及行為的轉變。而這兩者是統(tǒng)一的。因為教學反思旨在幫助教師以審慎的方式教學,在其職權范圍內,改進自己的教學實踐,變成更好、更有效率、更富有創(chuàng)見的行家,而一切都是為了更好地發(fā)展學生的素質。
要達到“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的統(tǒng)一,教師的教學反思應立足于教學實際,才能找到反思教學創(chuàng)新的增長點;回歸生活,才能找到反思創(chuàng)新的伸展點。教學是一種生命活動,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同。生活有多廣闊,教學的空間就應該有多廣,教學反思應該向社會生活延伸,可以通過一些與教材相關內容的社會實踐、調查訪談活動等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五、通過教學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師應對偶發(fā)事件的能力
課堂教學活動不可避免地會有一些不可預測的偶然變化,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根據(jù)對學生的了解,有意識地做好應對偶發(fā)事件的預測,但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畢竟是一個有思想、充滿活力的個體,在課堂活動或回答問題時經(jīng)常會有出人意料的回答和舉動,這不是老師能完全預見的,這就要求教師通過不斷地反思、不斷地總結積累經(jīng)驗,進行提高運用教學智慧應對偶發(fā)事件的能力。教師應注意觀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根據(jù)教學過程中的偶然或隨機生成的問題,將其視為豐富多彩的課程資源加以利用,及時調整預設的教學過程,以敏捷的教學機智推進教學過程,使教學更加貼近學生實際,有效地幫助學生掌握思想品德課的基礎知識,確立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和價值觀。
總之,每一位成功的教師必須是一位反思的實踐者,一位積極進取、永遠向前、敢于嘗試、不斷總結的前進者,而不是一位原地踏步的、機械重復的教書匠。只有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總結,不斷創(chuàng)新,教師的專業(yè)化實踐的水平才可能不斷提升,才可能不斷超越自我,步入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