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新《幼兒園指導(dǎo)綱要(試行)》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兒教師應(yīng)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得到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同時,對于家長和教師的自身來說,這也是一個共同受教育的過程。在實際工作中,教師不僅會碰到不同性格的幼兒,而且會遇到不同性格的家長,他們對于幼兒教育的看法不一:有的家長非常支持和理解教師的工作;有的家長對教師的工作不配合,對完成布置的“作業(yè)”總是拖拖拉拉;有的家長對幼兒園工作不信任。
我在幼兒教育崗位上接觸過各式各樣的家長,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使我有時在家園工作中顯得束手無策,從而引發(fā)了我對這一現(xiàn)象的思考,下面我列舉幾個案例。
案例一:
因為我園2009年特色活動使用的主要材料是紙筒,所以我們通過短信方式通知家長把家中用剩的紙筒讓幼兒帶入班級。第二天早上其他教師告訴我:“有個家長說:‘幼兒園的老師事情真多,總是發(fā)信息讓我們帶這帶那的!’”后來我們才知道那位家長是涵涵的爺爺。可一會涵涵媽媽送涵涵來幼兒園時,把紙筒帶來了。
案例二:
奕奕是個以“自我中心”的男孩子,玩積木的時候看到好的就要搶,別人碰他的就不行,這令教師感到頭疼。有一天,奕奕的媽媽跟班主任說奕奕想要買一把新槍,班主任和我都覺得這是教育的好機會。我們就和奕奕媽媽商量,如果東西來得太容易孩子就會覺得理所當然,不妨跟他約定如果能得到十個五角星,就買新槍給他,這可以讓奕奕體會到不是所有的東西想要就會有。奕奕媽媽聽了連連點頭,并和奕奕當場就做了約定,奕奕也很爽快地答應(yīng)了。接下來兩天奕奕的表現(xiàn)果然有了明顯進步,可是慢慢地他的老毛病又犯了。于是我問他:“你不想要新手槍了?”誰知奕奕無所謂地說:“我媽媽早給我買好啦!”
案例三:
琪琪是個內(nèi)向、不善交流的女孩子,碰到一點挫折就會哭鼻子。因此,每天琪琪的媽媽來接她放學(xué)的時候總會問這問那:“琪琪今天把飯吃完了嗎?”“睡覺怎么樣?”每次我和班主任都會耐心地和她溝通,可是琪琪媽媽總是將信將疑。
二、家長類型分析
在案例一中,涵涵的爺爺對于教師發(fā)的信息感到很煩,認為教師就是喜歡沒事找事。在他看來,幼兒園只要把孩子照顧好就行了,而涵涵的媽媽對教師的工作還是很支持的。從這件事情上我們也可看出兩代人對幼兒教育的不同態(tài)度。像涵涵爺爺一樣的老一輩家長,由于對幼兒園工作的理解有誤區(qū),因而對于教師布置的“任務(wù)”產(chǎn)生消極的情緒,這類家長一般都以爺爺奶奶輩為主,我們可以稱為“不理解型”家長。
在案例二中,本來教師想借助新玩具來使奕奕明白東西不是想要就能得到的,并以此來挫一挫奕奕的“霸氣”。最初在奕奕媽媽的支持下,奕奕確實有了進步,但后來由于家長的溺愛,這次教育有始無終,也使得一次很好的教育機會浪費掉了。有許多像奕奕媽媽這類的家長,他們一開始很支持教師的教育理念,然而因為太寵愛孩子而作出了單方面的“毀約”。這類家長我們可以稱為“言行不一致型”家長。
案例三中,琪琪媽媽也許是怕女兒太內(nèi)向,不愿主動與老師和同伴交流,在園中“吃虧”或受欺負,所以每天總會來“質(zhì)問”教師,這其實也是一種對幼兒園工作不信任的表現(xiàn)。此類家長我們稱為“不信任型”家長。
三、解決問題的方法
家長工作是幼兒園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幼兒園完成教育任務(wù)、提高保教質(zhì)量不容忽視的一項工作。在不斷學(xué)習和探索中,我們找到了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
1.樹立為家長服務(wù)的思想,讓家長重新認識幼兒教育。
沒有理解,何談合作?只有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才能進行有效的合作。對于那些不理解幼兒園工作的家長,教師應(yīng)該更主動地去與家長溝通,利用自身的專業(yè)知識為家長服務(wù),有意識地讓家長明白幼兒學(xué)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幫助家長重新理解幼兒教師的工作,以及家長與教師之間的關(guān)系,從而得到家長的支持和配合。
2.溝通是連通“家”和“園”的橋梁。
對于那些不信任幼兒園的家長,教師應(yīng)主動詢問或介紹幼兒在家和在園的表現(xiàn);應(yīng)以誠懇的態(tài)度真心實意和家長做朋友,耐心傾聽他們的意見。教師還可以通過電話、家訪等方式與家長進行溝通,讓家長感受到教師對他們孩子的關(guān)注和重視。教師只要方法得當,就一定能贏得家長的信任和支持。
3.談話應(yīng)具有針對性。
針對不同類型的家長,教師要靈活運用各種溝通方式。家長與教師的談話往往都是圍繞幼兒開展的,因此教師應(yīng)針對家長所關(guān)心的問題而展開談話。如:對重視幼兒學(xué)習情況的家長,教師可以和他們說說今天教授的內(nèi)容和幼兒的表現(xiàn)等。
4.新教師要掌握與家長溝通的技巧。
幼兒入園后,家長會不時地聽到教師對自己孩子的評價。教師應(yīng)該客觀地向家長告知情況,不能總是向家長告狀。在與家長交流時,教師應(yīng)該用平和的語氣、委婉的態(tài)度、一分為二的觀點與家長交流。隨著幼兒教師越來越年輕化,很多教師沒有為人父母的角色體驗,在與家長溝通時,經(jīng)常會遇到難以達成共識的局面,這就要求教師了解父母的角色,并“換位”從父母的角度去“思考”,去體會家長的心情和需求。
總之,家長工作是幼兒園整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育幼兒的問題上,家長與教師應(yīng)該同樣是教育者,是為著共同的教育目標──教育好孩子而結(jié)成的平等合作者,所以教師與家長只有建立起合作關(guān)系,才能使幼兒教育具有針對性和一貫性,才有利于幼兒在健康輕松的環(huán)境下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