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多媒體技術已經為越來越多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所采用,現代化的教育技術正在改變著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而且?guī)砹私虒W觀念的更新。本文作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探討運用多媒體技術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優(yōu)化,以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如何有效地應用多媒體技術,以期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關鍵詞: 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媒體技術運用
現代化教學是當代教育的最強音,是教育發(fā)展不可阻擋的潮流。運用多媒體技術是現代化教學的一種手段,在日本、瑞士、美國、法國已經得到廣泛推廣。它在我國起步雖然較晚,但正悄悄地給學校教學帶來了一場革命。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形勢與政策”等,這些課程抽象度高,采用單一的說教舉例、演繹推理或歸納推理式的分析講解的教學方法,雖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但由于傳統(tǒng)的教學媒體和教學方式在承載、處理信息的種類和能力上具有較大的局限性,往往導致教學形式呆板、枯燥,教學實效性較差。我在教學實踐中遵循教育心理學原則,采用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和手段,來優(yōu)化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
一、多媒體技術教學對大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和培養(yǎng)作用
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生智力發(fā)展具有內在主動性的一個重要表現是學生的好奇心,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樂趣。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學生如果沒有興趣,被迫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多媒體技術集圖像、文字、聲音、錄像于一體,全面刺激人體器官,能使記憶長久,為全面理解課本知識鋪平道路。例如,在《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多媒體教學中,我根據教學內容要求制作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中國改革開放、一國兩制等一系列與課程教學相關的術語介紹或事件主題的音頻、視頻資料,并集成了大量的新聞圖片來說明理論要點;在講授其中“堅定不移地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章節(jié)時,為了說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fā)展中國,我將中國和印度作對比,把1950年、1980年和2002年中、印兩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繪成坐標圖,將兩個歷史狀況差不多的國家,因不同發(fā)展道路的選擇所導致的差異生動、直觀地呈現給學生。這樣就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體現了直觀性教學原則與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彌補了口頭舉例說明的局限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而且多方式地為學生提供了感識的各種形象,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情趣、發(fā)展了學生的智能。據調查,使用多媒體教學,學生注意率高達95.7%,而使用傳統(tǒng)媒體教學,學生注意率僅為35.6%。學生在提高注意力的同時還發(fā)展了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及其它各種心理品質。多媒體技術豐富多樣,制作應用科學合理,感性材料與抽象理論有機結合,板書設計條理清晰,為優(yōu)化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多媒體技術對抽象教學方法效果的優(yōu)化和提升作用
多媒體技術與科學的教學思維方法相結合,能突破重點和難點,優(yōu)化課堂教學?,F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課堂教學內容的結構和教學思維方式符合學生的心理活動規(guī)律時,教學才易于被學生所接受,并起到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智力和能力發(fā)展的作用。針對學生認知心理發(fā)展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思維具體—思維抽象—思維具體的特點,在教學創(chuàng)意方面,我采用從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的教學結構和教學思維方式,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第二章繼承愛國傳統(tǒng) 弘揚民族精神”講到 “愛國主義”,這是一個十分重要又很抽象的觀點。為了使抽象的觀點具體化、形象化,使學生形成具體的感性認識,我通過在課堂上播放一場足球比賽的片段和一組圖片來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理解愛國主義的科學內涵。2006年6月16日德國世界杯C組第二輪比賽,阿根廷 6比0 完勝塞黑,創(chuàng)造了至今最大、最懸殊比分。塞黑隊在世界杯預賽中10場球保持不敗,只丟了一個球,是世界杯出線隊中最出色的球隊,而現在一場比賽就丟了6個球,怎么回事?原來,2006年6月3日,黑山共和國宣布獨立。在得知黑山獨立的消息之后,球隊失去了凝聚力,球員沒有歸屬感、尊嚴感與榮譽感。球員在比賽結束后說:“沒有人在自己的祖國剛剛分裂開的時候,還能興高采烈去享受足球的樂趣…… 足球遠遠不是全部?!蓖ㄟ^這段足球比賽的情境創(chuàng)設,學生已能由具體上升到思維的抽象:“愛國主義是在長期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是一個國家民族意識和民族覺悟的集中反映。”[1]為了促使學生將所學內容真正掌握和理解,并能遷移到其他情境中去,我又發(fā)動學生開動腦筋,自己舉例加以說明。這樣不僅檢查出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觀點,而且較好地實現了由思維抽象到思維具體的認識上的飛躍,降低了學習的原有難度。另外,我在多媒體制作中選取材料時,適當采用理、生、化的材料,較好地實現了學生在中學階段所學知識的遷移,在一個較大范圍內重新建立了一種新的知識結構,即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知識聯系。學生感到所學知識都是有條件聯系的,不是孤立的,不僅能夠自主運用自然科學知識,理解社會科學知識,而且在學習社會科學知識時,能夠復習、強化某些自然科學知識。
三、多媒體技術對課堂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的鞏固和突破作用
教師可運用多媒體技術設置課堂總結和課內訓練,精講精練,當堂鞏固,及時反饋,優(yōu)化課堂教學。從信息論的角度對組織課堂教學活動加以考察,我們發(fā)現,課堂教學活動主要在于傳播信息。但在講授知識時,對于知識信息加工的質量如何,傳播是否合理,教學對象獲取信息的效果怎樣,所有這些都需要教師通過信息的反饋來了解,以便根據課堂實際情況的需要作出相應的調控。所以課內教學中的訓練與教學反饋,就是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發(fā)出知識信息并了解知識信息被利用和傳播的效果的活動。其目的在于了解教學信息量、信息加工質量、信息傳播節(jié)奏、被教育對象理解和掌握指示信息的效果,以便及時加以指導和調控。因此,我在創(chuàng)意運用多媒體教學時,針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課內及時訓練不足、課后學生死記硬背的缺陷,設計安排了課堂小結和訓練。采用圖表填空方式,將本課傳授的知識要點由學生歸納總結,然后再現出來,及時鞏固所學知識,并形成體系。在這里根據的是“漸次分化原則”(即從一般概念的說明,逐漸進入詳細內容的講解)與“統(tǒng)整調和原則”(即將分化后的知識在前后連接起來,成為一個有組織的、具有統(tǒng)整性與調和性的知識整體)。至此,學生的認知結構得到了發(fā)展,智力得到了培養(yǎng)。與此同時還結合教學實際,依據課程標準,設置一定量的課內訓練題,邊啟發(fā)學生分析,邊訓練。認為,高職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素質和能力,不僅僅表現在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更取決于他們能否掌握運用所學知識的本領。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忽視解題對培養(yǎng)學生思維所起的重要作用,課堂內安排適量精選的典型題型和題目讓學生精練,可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使他們的思維具有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廣闊性。當堂鞏固的創(chuàng)意,不但是復習鞏固知識的要求,而且是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訓練智力、開發(fā)智能所必需的。學生通過完成課內作業(yè),對所學內容進行一次針對性學習,有助于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使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并且學會如何運用知識,增強自己運用知識的能力,發(fā)展智力水平。課堂中的訓練往往是學生全體在短時間內獨立完成的智力活動、完成的結果將得到教師和同學的評價,這就要求學生的心理能夠承受各種壓力。因此通過完成訓練題,學生不僅能培養(yǎng)獨立性、競爭性、克服困難耐受挫折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而且有利于提高多方面素質和才能。
在布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后作業(yè)時,我也嘗試按照專題布置多媒體化作業(yè)。以往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后作業(yè),常有簡答、辨析、小論文等題型,學生容易消極應對,在作業(yè)完成中出現“三抄”現象,即抄教材、抄網頁、抄同學。而按照專題布置多媒體化作業(yè),學生不僅需要結合專題搜尋資料,分析提取資料,而且要學習和借助多媒體技術完成作業(yè),這樣就打消了學生得以抄襲的念頭,帶給學生以新奇感,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2]在操作中,我緊扣教學目標擬訂某個專題,如“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會導致兩極分化嗎?”讓學生自由組成8—10人的小組,自學討論專題內容,自主上網搜尋資料,運用多媒體技術,合作完成多媒體作業(yè)。當然,教師也可以加以適當的技術指導。作業(yè)完成后,我充分借助課堂教學這一平臺,遴選學生的優(yōu)秀多媒體作業(yè)在課堂上展示和交流,增強教學的展示力和交互性,在實際操作中獲得了積極的效應。
綜上所述,多媒體技術使傳統(tǒng)的“聽課”、“看課”與及時訓練反饋評價相結合,增大了有效教學容量,使學生在相同時段內學到了更多知識,具有較強的實效性;多媒體技術教學手段先進、科學、合理,創(chuàng)造了生動的教學氛圍,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由“死”變“活”,改變了枯燥、乏味的形象,有利于教改的深化。但多媒體技術只是一種教學工具或手段,如果濫用,效果會適得其反,諸如注重外表,忽視實質;思想政治理論課變成了“放像課”,忽視教學;制作花時較多,與學生雙向情感交流較少,等等。我們相信,只要能揚“長”避“短”,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必定能使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如虎添翼,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編寫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曠永青.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參與式教學的多媒體化.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9,VOL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