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所見所聞的觀察、傾聽和體驗,猶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所以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教會孩子能看到和感受到美。而待他們有了這些能力后,則要教會他們保持心靈的贊美之情和善良之意。”語文教材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美育作用。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欣賞美、理解美和評價美的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語文課本中包含了人格美、自然美、音樂美、語言美、結構美等因素,但是小學生閱歷淺,知識面不夠?qū)?,抽象思維能力相對薄弱,缺乏對審美對象的鑒賞能力,對課本中蘊涵的美很難準確地把握和感受。這就需要我們運用多媒體等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將這些美的因素更為直觀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提高學生對美的感受能力。
展現(xiàn)風光,引入美的境界
興趣是學習的內(nèi)驅(qū)力。根據(jù)小學生愛美、喜新、好奇、求趣的心理特點,利用多媒體,向?qū)W生展示圖形、圖像、動畫、視頻等內(nèi)容,在圖、文、音、像的教學情境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九寨溝風光秀美,但由于遠隔千里,學生對其知之甚少。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導入新課時,可利用多媒體展示配有課文錄音的九寨溝風光,讓學生進入九寨溝美麗神奇的山水世界,領略自然創(chuàng)造的奇跡:高聳入云的神奇雪峰,色彩斑斕的瑰麗湖泊,古木參天的原始森林,高低錯落的平湖飛瀑……再讓學生談談印象最深刻的景物有什么特點,學生必然會饒有興致地各抒己見。不管學生的描述多么零碎,甚至幼稚,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肯定會被調(diào)動起來。此刻,教師趁勢對學生說:“有一位游客在游覽了九寨溝以后,也被九寨溝的風光陶醉了,回來后用生動的筆觸,精心描寫了九寨溝綺麗美妙的自然景觀。他是怎么寫的呢?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九寨溝》?!?/p>
教學《黃山奇石》時,我不斷地播放黃山風光圖片,學生沉醉于黃山奇石、霧海、青松的美景之中,感官得到了審美享受。對于教學童話故事,有趣的動畫VCD同樣會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同身受。
一切景語皆情語。美的本質(zhì)只有通過具體可感的形象表現(xiàn)出來,才能被學生接受。運用多媒體在教學中展示美的對象,學生從中體會美,并積極發(fā)現(xiàn)美、表達美,從而達到審美的崇高境界。
圖文并茂,感悟美的語言
小學生生活經(jīng)驗不夠豐富,對于某些詞句,很難準確理解,多媒體課件可以幫助學生實現(xiàn)由具體的感知到抽象思維的飛躍。
《荷花》一課,文質(zhì)兼美,語言流暢,值得細細品味。教學中,我借助多媒體課件,將學生帶入特定的語境中,充分欣賞荷花的自然美,欣賞語言文字的真切美。如欣賞“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一句,一個“冒”字便體現(xiàn)了葉圣陶老先生用詞的獨具匠心。然而,學生往往只能停留在“冒”即“長”、“向上升起來”的意思理解上。于是,我借助多媒體向?qū)W生展示了“冒”的動態(tài)過程,學生們驚喜地看著這栩栩如生的畫面,思維和想象隨之變化。欣賞過后,他們津津有味地談起“冒”字所蘊涵的意義。有的學生說“‘冒’雖然有‘長’、‘向上升’的意思,但與小樹長了的‘長’不一樣。荷花能一下子看見它‘冒’出來的過程。這個‘冒’字表達了葉圣陶老先生非常驚喜的感情?!庇械膶W生說:“‘冒’出來,表明荷花是頂出來的,是費了好大的勁才出來的?!庇械恼f:“這個‘冒’字把荷花寫活了,寫出了荷花生氣勃勃、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多媒體這一動態(tài)的展示過程,讓學生對語言文字所蘊涵的意思理解得如此深切,大大提高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鑒賞能力。
再如《月光曲》一課的教學。皮鞋匠和盲姑娘由聽貝多芬彈奏的樂曲而展開的聯(lián)想是課文的重點。課文美的意境、美的情感,也正是借助皮鞋匠美好的聯(lián)想表達出來的。教學這部分內(nèi)容時,我運用三幅意境優(yōu)美的月下大海圖(第一幅:月亮初升,海面上微波粼粼;第二幅:月亮升高,穿過微云,大海被朦朧的月光籠罩;第三幅:月亮映照著飛濺的浪花,海面上波濤洶涌)來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讓學生暢所欲言。有的說:“月亮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海面上銀光閃閃,就像月姑娘撒下了一把碎銀?!庇械恼f:“月亮在輕紗似的微云中穿行,是那樣的美妙,讓人有一種夢幻般的感覺?!庇械恼f:“看著風卷浪涌的海面,我想到了萬馬奔騰的壯闊場面。”這種情境使學生體味到語言文字所蘊含的朦朧美、空靈美,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審美想象力。
以圖助記,體驗美的閱讀
只有學習主體對所學內(nèi)容展開積極的心理活動時,才是最佳的求知狀態(tài)。適時、恰當、合理地運用多媒體,立體式地刺激學生多種感官與認知活動,則足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求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草原》是一篇意境優(yōu)美、詩情濃郁、頗具特色的抒情散文,但對沒有見過草原的學生而言,很難在頭腦里構成一幅有聲有色、有景有情的畫卷,無法激發(fā)美感并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共鳴。通過優(yōu)美的風景錄像片再現(xiàn)課文實景,按作者的寫作順序指導學生從天空到地面、從遠景到近景進行觀察,無聲無色的語言瞬間變成了可感、可視的絢麗美景。那“明朗的天空”、“無邊的綠毯”、“白色的大花”、“線條柔美的小丘”等草原風光盡在眼前,學生情不自禁地發(fā)出驚嘆:“真美?。 薄罢嫦褚环?!”教師再通過定格畫面來幫助學生理解“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翠色流入云際”等閱讀難點。最后組織學生討論“作者初到草原為什么想高歌,為什么有驚嘆、舒服等感受”等問題,課文重難點迎刃而解。多媒體課件的巧妙使用,使學生入境動情,與作者同享詩境畫面賦予的美感,從而產(chǎn)生贊美草原、熱愛草原的思想感情,陶冶了美的情操。
《九寨溝》一課的第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優(yōu)美的語言是學生習作的范本,因而我提出背誦課文的要求。多讀、多背是積累語言的傳統(tǒng)辦法,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我們在繼承這一傳統(tǒng)方法的同時,運用多媒體,幫助學生調(diào)動感官參與記憶,記憶的速度和深度必然提高。在教學時,教師不妨列出雪峰、湖泊、森林、彩池、飛瀑、金絲猴、熊貓、羚羊、小熊貓的圖標,運用超鏈接的方式,只要點擊一個圖標,即刻出現(xiàn)該景物畫面。背誦時,教師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景物瀏覽,讓學生點擊畫面,看圖背誦。由于畫面與課文描寫的順序一致,學生背誦的難度降低了,背誦也成了具有欣賞性質(zhì)的“美讀”。
拓展延伸,塑造美的心靈
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審美情境,不僅適用于教學的起始階段,也適用于教學的全過程。用于教學的起始階段,可起到愉悅審美環(huán)境,喚起審美注意的作用;用于教學過程的各環(huán)節(jié),作為教學內(nèi)容的連接,能收到承上啟下、培育新的審美心境、喚起新的審美渴望的效果;用于教學結束階段,則會使原有的審美要素更加豐富多彩,產(chǎn)生更為宜人、感人、化人的審美效應。
在教學中,教師不妨以課文為依托,利用多媒體拓展延伸,一方面增加學生學習語文的信息量,另一方面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培養(yǎng)環(huán)保意識。首先,教師用多媒體出示旅游風景名勝圖,讓學生找一找自己熟悉的名山大川。學生找到一處,隨機播放該景區(qū)的錄像,同時讓學生對這些景點進行簡單介紹。接著,多媒體展示森林被破壞、河流受污染的圖文資料,讓學生目睹高度發(fā)達的物質(zhì)文明給人類生存環(huán)境帶來的負面影響,觀看后請學生談自己的感受。
思維活動總是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產(chǎn)生了急需解決一系列問題的愿望,思維活動自然活躍起來。例如在學完《小鎮(zhèn)的早上》之后,可在多媒體課件中制作出多幅反映家鄉(xiāng)特色的圖片,配上《誰不說俺家鄉(xiāng)好》、《故鄉(xiāng)情》等抒情歌曲或音樂。學生在情景交融的氛圍中,思維受到啟發(fā),展開聯(lián)想,產(chǎn)生描寫家鄉(xiāng)的愿望,燃起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
人的快樂一部分來自對美的事物的審美享受。在語文教學中抓住時機,恰當?shù)剡\用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和感受藝術美、自然美、社會美,對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必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勾畫出多姿多彩的情境,燃起了思維的火花,使學生嘗到了追求真知、學會創(chuàng)造的樂趣。巧妙運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用眼看、用耳聽、用心品,多感官參與學習,才能使美的語言化為美的形象,真正讓學生獲得美的熏陶。
(作者單位:江蘇贛榆縣贛馬鎮(zhèn)西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