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的小學科學課程改革要求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在教授學生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如今,小學科學課程改革已經持續(xù)了一段時間,很多教師在領會課改精神,并將其付諸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筆者認為,小學科學課程所提出的探究性、開放性等要求,可以通過基于網(wǎng)絡的研究性學習得以實現(xiàn)。
一、基于網(wǎng)絡的研究性學習踐行課改要求
小學科學課程改革的推進對一線教師充滿挑戰(zhàn),主要表現(xiàn)在:①“動手做”是課改提倡的學習科學的有效方法,但教材中有一些開放性很強的內容,學生不能通過直接動手實踐去理解。②新課標要求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但習慣了設定好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教師們要在教學中實現(xiàn)深層次的開放是比較困難的。③新課標建議教師整合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但大多數(shù)教師只是單純停留在用電腦軟件制作課件的表層上,而對其他的深層次應用方式知之甚少。
基于網(wǎng)絡的研究性學習模式是應對以上困境的有效對策。學生在一段時間內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研究一個具有多種解決方法或答案的開放性科學問題,強調以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活動為基礎,使學生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進而激發(fā)他們探索和創(chuàng)新的欲望,樹立團隊合作意識。
二、彰顯網(wǎng)絡優(yōu)勢的研究性學習案例
筆者以《水分子的神奇之旅》為例,闡述如何建構小學科學課程基于網(wǎng)絡的研究性學習活動。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是使學生通過基于網(wǎng)絡的探究活動,了解大氣和生物體中水循環(huán)的相關知識,掌握信息技術并提高探究能力。
1.情境。筆者在網(wǎng)頁上以擬人化的語言、生動的圖片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關注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水”,為學生確定探究主題進行鋪墊,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2.任務。對學生將要完成的事項進行描述,是科學課教學目標的具體化。對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小學生而言,只有明白自己的學習任務,才能在學習過程中集中注意力。教師指導時集中在對任務的描述上,盡量清楚、準確。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學生通過前面創(chuàng)設的情境和相關知識進行思考,確立感興趣的探究任務。它不但鍛煉學生的信息搜集、獲取、篩選、表達能力,還能進一步提高學生對信息的個性化組織能力,讓學生學會如何將網(wǎng)絡觀點變?yōu)閭€人思想。以本課為例,學生最終確定的探究任務是了解水在大氣和植物中的運動過程,提交一份《水分子神奇之旅》報告,公開向全體組員講述探究結果。
3.過程。教師將引導學生完成相應的探究步驟,具體內容包括查資料、搜集論據(jù)、分工、與其他組員合作、整理資料、總結探究結果等。本課中,筆者為學生探究任務的順利完成提出了10條建議,涉及探究策略、探究內容、團隊合作等方面。
4.資源。在基于網(wǎng)絡的研究性學習中,資源是最需要重視的內容。學生的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等都將在這一部分得到鍛煉。本課中,筆者充分利用Internet資源,把與水有關的知識點都在網(wǎng)頁里做了超鏈接,學生通過一個個鏈接去查找相關知識,篩選與課題有關的信息。由于配備了計算機和網(wǎng)絡,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探究。本案例根據(jù)知識點分為三部分鏈接:水的循環(huán)、物質的三態(tài)變化、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這三部分里又有若干個子鏈接,可幫助學生找到相關知識點。
5.評價。網(wǎng)絡化的研究性學習評價不受人員、空間、時間和模式限制。評價人員不單單是教師,更有來自參與研究的各組成員以及學生,評價的時間和空間不再局限于課堂和校園,評價的形式是以定性評價為主、定量評價為輔。本案例采用了多種評價量表,教師可以對學生在探究的整個過程中的表現(xiàn)做出評價,學生也可以對照自己前后的發(fā)展和進步,對自己做出評價。
6.結論。結論是一個探究主題的完成,也可能是一個新課題的誕生。學生通過課題的探究,解決了心中的疑惑,完成了研究任務。在這個課題的基礎上,也可能會產生新的探究愿望,希望進一步解開謎團。所以在探究的結論部分,教師的責任是總結前面的成績,盡可能給學生鼓勵和肯定,保持他們的探究熱情。同時,教師也可以更進一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下一階段的探究。本案例在結論部分這樣寫道:水分子之旅結束了嗎?水分子還會到什么地方去探險呢?我們身體里是不是也藏有水分子呢?它在我們的身體里是怎么運動的呢?這些問題將引導學生展開新的探索之旅。
三、反思基于網(wǎng)絡的研究性學習
在小學階段的科學課程中實施基于網(wǎng)絡的研究性學習,其應用價值雖已初顯,但從相關案例的調查分析來看,要真正推動網(wǎng)絡探究學習的深入發(fā)展,無論研究者還是一線教師,都需要從早期的熱情沖動和盲目樂觀轉入冷靜分析與理性反思,以便能通過反思、總結與調整,來尋求深入開展網(wǎng)絡探究學習的有效方法和途徑。
1.深入了解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針對小學生好奇心強、自制力差、注意力易分散、科學探究能力和計算機操作技能較弱等實際情況,科學教師首先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創(chuàng)設熟悉的、有趣的情境來激發(fā)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其次,在探究學習的整個過程中,教師要加強調控,設置綠色上網(wǎng)通道,避免那些自制力差的學生瀏覽與主題無關的內容。再次,在學生進行探究之前,教師還要鼓勵學生進行團隊合作學習,理解團隊合作的意義,營造民主、互動的學習環(huán)境。在分組的時候,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尋找合適的組員,互相取長補短,進行科學合理的組合。最后,對學生進行相關的計算機技能培訓,如學會使用搜索引擎,熟練操作Word、PPT、Excel等軟件,為將來制作圖文并茂的研究報告做準備。
2.積極溝通,取得家長支持
由于網(wǎng)絡探究式學習是一個新事物,家長對這種學習方式不太了解,不可避免地會對這種形式提出質疑。教師在進行網(wǎng)絡探究式學習之前,除了做好學生的工作外,還應向家長說明科學教育的真正內涵,消除傳統(tǒng)教學觀念給他們帶來的根深蒂固的負面影響,讓家長明白這種全新學習方式的目的和價值,盡量取得家長支持。具體操作方法有:印發(fā)關于網(wǎng)絡探究性學習的相關資料,讓家長有感性認識;邀請家長觀摩科學探究課;挖掘家長的教學資源,如果有條件可以邀請與從事探究主題工作有關的家長輔助指導;在探究過程中請家長參與評價,讓家長聆聽學生的結題報告,親身感受學生的成長,一同欣賞學生的才華。
3.慎重選擇探究問題,打好探究基礎
基于網(wǎng)絡的研究性學習并不適合科學課程中所有內容的教和學,除了要完成《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規(guī)定的教學任務外,作為科學教師應該選擇那些與生活有一定關聯(lián)性的,能讓學生“跳一跳夠得著”的問題,以及需要創(chuàng)造性或者可能有多種解決途徑的問題。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讓學生樂于參與。這是探究任務能夠順利完成的先決條件。
4.避免模式化,發(fā)揚創(chuàng)新精神
目前,關于網(wǎng)絡研究性學習的專題研究與網(wǎng)絡鏈接很多,為教師提供了網(wǎng)絡研究性學習的各種模板。教師只要在這些模板的各個部分填充教學內容,就能輕松完成整個網(wǎng)絡研究性學習的設計。這種模板在一定程度上為教師備課節(jié)省了時間,但也限制了教師的思維。教師應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主要目的,針對所在班級的學生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探究過程,推進這項充滿創(chuàng)意的教學活動,真正發(fā)揮其培養(yǎng)學生科學技能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作用。
(作者單位:浙江湖州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