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佳佳 冷永群 宋曠蓉 葉 靜 彭亞飛
(武漢市第一醫(yī)院,湖北 武漢 430022)お
摘 要:目的:探討急性冠脈綜合征(ACS)患者的體表心電圖ST-T改變與動脈彈性變化的關系。方法:將178例ACS患者根據(jù)心電圖分為ST段壓低≥1.0mV和ST段抬高≥1.0mV 兩組,并與230例正常人的心電圖及大、小動脈彈性指數(shù)相比較,分析ST-T段改變與大、小動脈彈性指數(shù)變化的相關性。結果:ACS患者較健康人C1、C2 值明顯降低(P<0.01)。ST段抬高的ACS患者其C1、C2值較ST段下移組明顯降低,統(tǒng)計學分析有顯著性差異(P<0.01)。結論:ACS患者C1、C2值下降程度與ST-T改變程度成正比,結合C1、C2的測定有助于提高ST-T診斷心肌缺血的特異性和敏感性。
關鍵詞:急性冠脈綜合征;心電圖;ST段;動脈彈性
中圖分類號:R54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197(2009)03-0097-03
近年來,臨床上對ACS的診斷和治療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心電圖在ACS的診斷中仍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隨著冠脈造影的廣泛開展,越來越多的臨床實踐證實,許多有ST-T改變的患者冠脈造影正常。如何提高ST-T診斷ACS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從而為臨床提供方便快捷可靠的診斷信息,一直以來是研究焦點。本篇對178例ACS患者的心電圖與大、小動脈彈性指數(shù)進行分析,探討ACS患者體表心電圖結合大、小動脈彈性指數(shù)預測心肌缺血的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1.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6年10月-2008年10月在我院心內科住院的ACS患者178例作為觀察組(見表1),均有典型的心絞痛病史,心電圖V1~V4導聯(lián)T波倒置或ST-T段下移。入選標準:參照2002年ACC/AHA的標準[1]。排除標準:年齡<18歲,或>85歲;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統(tǒng)疾病及惡性腫瘤者;體溫>38℃和(或)合并任一系統(tǒng)嚴重感染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近期手術、外傷、妊娠者,冠狀動脈100%閉塞者;排除陳舊性心梗、束支傳導阻滯、心肌病、主動脈夾層、攜帶起搏器、肺梗死和肺栓塞等影響心電圖或ACS診斷的因素或疾??;以及橈動脈圖像分析過程中圖像及波形質量差的患者。
1.1.2 分組方法
(1)觀察組:A組(77例(43.26%)):ST段壓低≥1.0mV,均因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住院。B組(101例(56.74%)):ST段抬高≥1.0mV,患者心絞痛癥狀典型,臨床診斷心絞痛。
(2)對照組:選擇2007年10月-2008年10月在我院體檢科參加體檢的正常人群230例作為正常對照組(見表2)。
1.2 研究方法
1.2.1 心肌缺血的心電圖診斷
所有入選者均采用美國GE Marquette MAC-VU型心電圖儀采集12導聯(lián)同步心電圖,由同一位有經(jīng)驗的心電圖專業(yè)醫(yī)師測量并同步記錄,紙速25mm/s,以PR段為等電位線,以波起始部至波終末回到等電位線點為間期,在J點后80ms,測量ST段偏移程度,將每個導聯(lián)連續(xù)5個心動周期的均值作為測量值:ST段呈水平或下斜型壓低≥1.0mV,或ST段抬高≥1.0mV,持續(xù)0.08s以上。
1.2.2 動脈彈性指數(shù)測定
所有受試者為入院48h內的ACS患者,于檢查前禁用酒精、咖啡,并戒煙12h,測定前停用血管活性藥物24h,包括鈣拮抗劑、β受體阻滯劑、硝酸酯類和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試驗過程中室溫保持在22~25 ℃,在檢測前休息10min左右,測量肱動脈血壓。采用美國HDI公司生產的CV Profilor Do-2020型動脈彈性功能測定儀記錄橈動脈搏動波形舒張壓力曲線,測量動脈彈性功能[2、3]。由同一位有經(jīng)驗的超聲心動圖專業(yè)醫(yī)生進行測量,選擇合適的氣囊同步測量左臂血壓,固定右臂,在右前臂的腕橫紋上方橈動脈搏動最強處固定探頭。調節(jié)探頭上的旋鈕得到滿意的脈搏波圖形以取最大的信號強度,記錄30s脈搏波后,測3個心動周期,每例患者檢測3次,每次相隔5 min,取3次檢測值的平均值,計算分析舒張期壓力及振蕩衰減,根據(jù)修正的人體Windkessel循環(huán)模型以及舒張期壓力和脈搏波形的理論公式[P(t)=A1×exp(-A2×t)+A3×exp(-A4×t)×cos(A5×t+A6)]計算出大動脈彈性指數(shù)(C1)和小動脈彈性指數(shù)(C2)。舒張期壓力的波形由兩部分組成:指數(shù)冪樣衰減曲線和附著在該曲線上的反射波震蕩曲線。儀器使用下列公式推導動脈彈性指數(shù),其中P(t)是時間t時的舒張壓,公式的A1exp-(A2t)是呈指數(shù)冪衰減的壓力,公式的A3exp-(A4t)cos(A5t+A6)是動脈系統(tǒng)反射波壓力,代表了這條曲線上舒張早期的波動,反映動脈系統(tǒng)反射波的大小,這個算法能精確決定與舒張期曲線相對應的最合適的A1值,其中A2、A4、A5分別用來計算動脈彈性指數(shù)C1和C2,C1=2A4[(A2+A4)2+A5]/[RA2(2A4+A2+A24+A25)],C2=1/(2A4+A2)。前者指大動脈彈性,后者指小動脈彈性。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全部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行單因素方差分析(ANOVA),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將心電圖ST段改變作為動脈彈性功能變化的影響因素。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為差異有極顯著性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ACS患者與健康人正常對照組相比,其C1、C2 值明顯降低,P<0.01。ST段抬高的ACS患者其C1、C2值較ST段下移組明顯降低,統(tǒng)計學分析有顯著性差異,P<0.01。ST抬高的患者其C1、C2值明顯降低(見表3)。
3 討論
冠狀動脈硬化是全身動脈硬化的一部分,許多研究發(fā)現(xiàn)ACS患者多伴有動脈彈性異常,動脈彈性指動脈舒張功能,動脈彈性下降,可影響脈壓、心臟后負荷及冠狀動脈的灌注,從而增加ACS患者惡性事件的發(fā)生,已有研究提示動脈彈性功能減退已經(jīng)成為心血管的重要危險標記之一[4],動脈粥樣硬化是ACS的病理基礎,導致血管壁結構的病理改變,大動脈的彈性改變往往是長期的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發(fā)展的結果,是血管病變后期的表現(xiàn)。靜息心電圖對急性心肌缺血發(fā)作有較高的診斷價值,當冠狀動脈存在供血不足時,心電圖可表現(xiàn)為非特異性ST-T改變[5],是目前診斷ACS心肌缺血最簡單、最常用的方法,且屬無創(chuàng)性,也為評估病情輕重程度、推斷冠脈受損情況、選擇診治手段以及預測預后提供重要線索。但是臨床上引起缺血性ST-T改變的原因很多,除了ACS,比較常見的疾病還包括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原發(fā)性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瓣膜性心臟病、心包炎、X綜合征、心臟神經(jīng)官能癥、電解質紊亂、腦心綜合征、心律失常等,體位改變、過度換氣等正常生理狀態(tài)和藥物影響也可出現(xiàn)ST-T改變。近年來隨著冠狀動脈造影的普遍開展,大量的循證醫(yī)學證據(jù)證明,臨床上可見大部分心電圖呈慢性ST-T改變的患者,其冠狀動脈造影是正常的,靜息心電圖檢出心肌缺血的陽性率較低,國內一般在50%~65%。國外文獻報道,脫離臨床和其它實驗室資料的ST-T改變,有70%是非特異性的,與臨床資料相結合時,這種非特異性可降至10%[6],利用心電圖診斷心肌缺血的準確性越來越受到臨床的質疑。同時ST-T改變也無法對動脈受損程度進行相對的量化評估,無法完成對療效、預后的準確性量化判斷。
大小動脈彈性指數(shù)C1和C2評價動脈彈性的優(yōu)勢已被國內外很多臨床研究和實驗證明[7-9]。通過采用橈動脈脈搏波形分析儀檢測血管功能的方法可獲得2個指標。C1又稱容量順應性參數(shù),反映大動脈順應性,該參數(shù)是指舒張期壓力呈指數(shù)樣衰減期間,動脈血流體積與壓力下降的比值,對衰老所致的血管結構變化特別敏感。C2又稱振蕩順應性參數(shù),是指舒張期壓力呈指數(shù)衰減期間,血流振蕩體積與壓力變化的比值,反映小動脈順應性,對血管內皮功能的變化尤為敏感[10]。C1、C2的測定可用于分析動脈彈性功能,但并不能完全反映心肌缺血的情況,因此,利用C1、C2判斷心肌缺血無特異性。
本研究采用DO-2020動脈功能測定儀檢測了178例ACS患者和230例正常對照者的動脈彈性變化,發(fā)現(xiàn)ST段改變程度較大的ACS患者其大、小動脈彈性指數(shù)C1、C2值下降明顯,與健康人群動脈彈性相比差異有非常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義;研究還表明,ST段抬高的ACS患者其C1、C2值較ST段下移組明顯降低,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有顯著性差異,動脈彈性改變程度與ST段改變程度成正比。這說明心電圖表現(xiàn)為ST段抬高的患者,動脈彈性降低,內皮細胞受損程度嚴重,反映出動脈血管病變程度較高,可見ST-T所代表的動脈損害與大、小動脈彈性指數(shù)所反映的動脈彈性功能損害相一致。因此,進一步研究ST-T改變與大、小動脈彈性指數(shù)C1、C2變化的關系,利用C1、C2的測定來協(xié)助判斷ST-T改變診斷ACS的準確性,有助于方便快捷地指導臨床ACS的診治;如何結合C1、C2的測定以提高ST-T診斷心肌缺血的特異性和敏感性,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BRAUNWALD E, ANTMAN EM, BEASLEY JW, et al. ACC/AHA guidelines updat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and 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2002: Summary article. A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 (Committee on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J]. Circulation, 2002,106(14):1893-1990.
[2] COHN J, FINKELSTEIN S, MC VEIGH G. Noninvasive pulse wave analysis for the early detection of the vascular disease. [J]. Hypertension,1993,26(3):503-508.
[3] 動脈功能臨床研究協(xié)作組.中國健康人群動脈彈性功能參數(shù)研究[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03, 31(4): 245- 249.
[4] MEAUME S, RUDNICHI A, LYNCH A, et al. Aortic pulse wave velocity as a marker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subjects over 70 years old[J]. Hypertensioy, 2001,19(5):871-877.
[5] 黃宛.臨床心電圖學[M].第五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
[6] 郭繼鴻.慢性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電圖概念的質疑[J].心電學雜志,2003,22(2):21-27.
[7] FINKELSTEIN SM, COHU VR, CIHN JN. Arterial Vascular compliance responseto vasodilators by Fourier and pulse contour analysis[J].Hypertension, 1988,12:380-387.
[8] 動脈功能臨床研究協(xié)作組.中國健康人群動脈彈性功能參數(shù)研究[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3,31(4):245-249.
[9] COHN JN. Arterial compliance to stratify cardiovascular risk: more precision in therapeutic decision making[J].Am J Hypertens, 2001,14:258-263.
[10] 孟曉敏,孫寧玲,喜楊.冠心病患者動脈彈性指數(shù)的特點研究.[J].國際心血管病雜志,2008,35(3): 181-183.
(責任編輯:陳涌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