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海
潭門漁民曾在西沙群島的北礁拾回一堆銅質(zhì)沉物,有幾根長形狀圓物及一堆“鐵蛋”。長圓狀物長出海銹,砍挫是黃銅色,有人說是銅柱,有人說是炮,但又有人說沒見過這么小用銅做的炮。
有人拾回一塊圓狀物上來,摔掉污物竟能照見人,是鏡子。有人一邊照看,一邊問鏡子怎么是銅做的,原來古代普遍用黃銅鑄造生活用品。
不但用銅做鏡子,還有用黃金制作刀劍及馬桶。上古時(shí)代的鏡子叫做監(jiān),取水于明月,可以照形。三代初期用瓦做成,到了商初才鑄造銅鏡。戰(zhàn)國錨金銀幡螭綠鏡、秦織云龍絞鏡等都很著名。相對(duì)而講,綠背銅鏡及銀背銅鏡價(jià)值高。
那長形管狀物里塞滿貝殼硝,身上有凸起卷花紋,左右有柄,有人說是銅炮,“鐵蛋”是彈丸。明朝銅礦治煉發(fā)達(dá)。從宋代到明代,炮身都很短,直到明朝末年才鑄造長身火炮。這是明以前的炮。元太祖之孫巴圖率領(lǐng)炮隊(duì)攻打歐洲,歐洲人得到遺棄的火炮后仿造,是歐洲人造火炮的開始。
是砲還是炮呢?有人說,用袋包石為砲,由“包”、“石”合成,用鐵做彈為炮。
潭門漁民拾回的銅炮,有的賣給收購站,有的熔化制作螺旋槳。縣博物館趕來要走一根。有一根今由海口一退休干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