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大學生思想總體呈現(xiàn)積極向上的態(tài)勢,但也存在一些負面的、不利于其健康發(fā)展的問題,大多數(shù)學生感到有學習壓力、就業(yè)壓力和人際關系壓力,許多大學生的人生價值觀帶有不同程度的功利主義傾向。針對當前大學生思想特點,我們必須改進高校政治思想工作形式,在多種教育方式的基礎上,結合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教育。高校學生的思想人格培養(yǎng),并非只是政治思想工作者和政治理論課的任務,專業(yè)教師的言行,特別是他們的學術觀點,對學生的思想觀念、道德情操、價值取向、審美情趣,都有著更加深遠和潛在的影響?;谶@種認識,筆者試圖在當代文學課中,結合中國當代文學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其愛國主義感情。這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養(yǎng)、造就全面發(fā)展的大學生的任務是一致的
自人類歷史上產生國家以來,愛國主義就成為全人類共同高擎的一面旗幟。愛國主義是指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深厚感情。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強大精神動力。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把握愛國主義的科學內涵,了解中華民族優(yōu)良的愛國主義傳統(tǒng),明確社會主義與愛國主義的統(tǒng)一性,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創(chuàng)新的時代精神,自覺培養(yǎng)愛國熱情、確立報國志向、踐履報國行動,做一個堅定的愛國者,是對當代大學生的基本要求。
在當代文學課堂教學實踐中,怎樣以當代文學史和文學作品為媒介來把教學實踐和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結合起來呢?筆者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通過采用比較分析的方法,滲透對學生愛國情感的教育 。具體是在課堂講授之后,采用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的形式,達到此課程教學的教育效用。
一、英雄敘事的作品,特別是當代不同階段的軍旅作品中體現(xiàn)出的英雄精神,提升和凈化人們的心靈,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
1、“十七年”小說中對英雄形象的典型化、理想化追求。由于特殊的時代背景,小說創(chuàng)作大體局限于政治、階級的維度,在軍旅小說中多以二元對立、兩軍對壘的模式,刻畫出的英雄形象多為“高大全”。如《保衛(wèi)延安》中的周大勇的形象是通過青化砭伏擊戰(zhàn)、蟠龍鎮(zhèn)攻堅戰(zhàn)、長城線上的運動戰(zhàn)以及沙家店殲滅戰(zhàn)等一系列戰(zhàn)斗戰(zhàn)役表現(xiàn)出來的?!都t日》中沈振新的塑造主要是通過描述孟良崮戰(zhàn)役全過程表現(xiàn)出來的,這些作品中英雄人物無不同戰(zhàn)爭聯(lián)系在一起,他們身上的偉大和崇高反映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更體現(xiàn)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勵人們去完成氣勢恢弘的事業(yè),為神圣斗爭而獻身。這些英雄一出場,讀者就知道他們的身份,角色只需要遵照模式行事,英雄都具有共同的道德行為特征:無比堅定的政治立場,把黨的利益置于至高無上的位置,隨時準備為黨犧牲個人的一切;大公無私,對黨無限忠誠,戰(zhàn)斗中英勇無畏。英雄們一般要被置于最艱苦的戰(zhàn)斗環(huán)境中受到最嚴峻的戰(zhàn)爭考驗,從而顯示出超凡的智慧和勇氣。這些英雄大多數(shù)被作者以過濾的手法予以提煉、凈化、拔高到近乎完美無缺的地步,因而失去了常人的普通、平凡、親切,漸漸從現(xiàn)實的土壤中疏離為“神”。
2、“新時期”把英雄當人來寫。這一時期的軍旅小說不僅寫激烈的戰(zhàn)爭,還深刻寫出了當代軍人復雜的思想感情?!段骶€軼事》中的劉毛妹,平時吊兒郎當,“常常解開兩個紐扣,用軍帽扇著風”,他憤世嫉俗,苦悶迷茫。然而,在激烈的戰(zhàn)爭中,他又顯示出軍人的英雄本色:英勇無畏,壯烈犧牲。《高山下的花環(huán)》中,連長梁三喜為救戰(zhàn)友壯烈犧牲,留下以撫恤金還債的遺囑,既顯示了英雄的責任感,也折射出英雄內心的沉重屈辱,而那屈辱又是多年政治失誤遺留下的苦果。排長靳開來盡管牢騷滿腹,他在戰(zhàn)場上依然沖鋒陷陣,為了給饑渴中的戰(zhàn)友采甘蔗而血灑疆場,死后卻因為違反“軍紀”而與軍功章無緣。與梁三喜、靳開來這些農家子弟的悲劇命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指導員趙蒙生的故事,他出身將門,養(yǎng)尊處優(yōu),戰(zhàn)前曾在母親的活動下想臨陣逃脫,因被梁三喜等痛斥才走上前線。在戰(zhàn)爭中,他表現(xiàn)英勇,成為英雄。這一時期,作家往往將英雄人物的崇高氣節(jié)、美好心靈與復雜的社會矛盾、無情的悲劇命運結合在一起。注重對英雄內心世界的刻畫,他們是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
3、“九十年代”英雄形象更加人性化、個性化的描寫。這一時期對英雄人物描寫中婚姻、家庭生活的比重加大。《父親進城》(電視劇《激情燃燒的歲月》)中的石光榮既有軍人的威嚴、剛毅,還有作為男人的倔強個性、農民的土氣。是戰(zhàn)爭鑄造了他果敢、剛毅的個性,培養(yǎng)了他樂觀、自信的人生態(tài)度,成就了他一生的輝煌?!读羷Α分械睦钤讫埿愿翊植凇⒂旅?感情濃烈,帶有質樸農民的智慧??傊?他們都具有革命軍人的豪情,而他們的英雄形象也都是在一次次戰(zhàn)斗中慢慢積累的,幾乎所有的人都“經過螺旋式上升,并臻于最高境界”,但其性格更符合現(xiàn)代讀者的審美趣味。在當前多元的語境下,在軍旅文學處于焦慮狀態(tài),英雄文化遭遇沖擊時,一系列活生生的英雄形象樹立在讀者面前,并以其強大的轟動效應,完成對時代英雄的呼喚。
三個不同階段的軍旅作品中英雄形象的塑造,雖然因時代的不同已經從風格和手法上有很大的轉變,但是不同時代英雄身上體現(xiàn)出的不畏艱險,敢于犧牲,敢于奉獻,大公無私和愛國主義精神元素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成為人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育資源。當代文學特別是軍旅文學中的不同階段軍人英雄形象,在當代愛國主義教育中有著特殊的價值和意義。
二、當代文學史的學習中,通過不同階段文學所呈現(xiàn)出的特點,從時代和社會進步發(fā)展中,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
1、“1949——1978”年的文學。與時代偕行的中國新文學,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步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這就是中國當代文學階段。這一時期,社會背景的變化和黨對文學的要求引出了關于文學發(fā)展的一系列新問題,主要有:如何正確估計國內外形勢和作家隊伍狀況,如何處理文藝和政治的關系等問題。本時期圍繞這些問題展開了諸多文藝論爭,為求得思想上的一致,許多文藝論爭又經由行政的干預進而演化為文藝批判、文藝斗爭和文藝運動。黨如何正確領導文藝,就成為解決上述問題以及文藝健康發(fā)展的關鍵。本時期,黨的文藝政策正確與否同文學的興衰起落結成了對應關系,并制約著文學思潮的基本走向。黨和政府在不同階段曾對文藝的方針政策作出過若干調整,如50年代中期提出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和60年代初期進行的文藝政策調整,都曾有力促進了文學的興盛,但由于沒有從根本上克服“左”的思想路線,致使“左”的思潮愈演愈烈,最終釀成了“文化大革命”,給社會主義事業(yè)帶來極大損害。在文學政治化、工具化的束縛之下,中國文學日趨走向封閉、單一和貧乏。
2、“1978——1989”年的文學。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的勝利和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是中國當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事件,宣告了長達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的結束,標志著中國社會逐步走向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中國當代文學也由此進入了歷史發(fā)展的新時期。1979年10月,第四次文代會確立的“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總方針取代“文藝為工農兵服務”和“文藝為政治服務”的口號,自此,一個比較健全的文學環(huán)境逐漸形成。本時期的文學從總體上說,文學工具化、政治化的傾向得到根本扭轉,走出了前一時期文學的一體化格局,朝著多元化方向發(fā)展。
3、90年代的文學。90年代的文學,在思想解放、改革開放、社會轉型的歷史背景下,首先是80年代形成的線性文學史走向被打破了,出現(xiàn)了無主潮、無定向、無共名的現(xiàn)象,幾種文學走向同時并存,表達出多元的價值取向。其次作家的敘述立場發(fā)生了變化,從共同社會理想轉向了個人敘事立場。作家們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寫作:有的繼續(xù)堅持傳統(tǒng)的精英立場,有的干脆表示要去認同市場經濟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大眾消費文化,有的思考如何從民間的立場上重新發(fā)揚知識分子對社會的責任,或者還有人轉向了極端化的個人世界,勾畫出形色各異的私人生活……無論這種“無名”狀態(tài)初看上去多么陌生和混亂,但它畢竟使文學擺脫了時代“共名”的制約,在社會文化空間發(fā)出了獨立存在的聲音。
當代文學史三個不同的階段所呈現(xiàn)出的特點,也表現(xiàn)出我們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經驗的缺乏,“文化大革命”前犯有把階級斗爭擴大化和在經濟建設上急躁冒進的錯誤。后來,又發(fā)生了“文化大革命”這樣全局性的、長時間的嚴重錯誤,以至于造成不僅文學界包括全國各個領域的一場劫難。值得慶幸的是,在打倒四人幫后,經過黨的撥亂反正,中國文學經過80年代、90年代的發(fā)展,逐步走向開放,使文學出現(xiàn)多種自由的局面。無論是作家的精神狀態(tài)還是大眾的精神生活都有了改變。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對不同階段文學史及代表性的作品的分析講解,課下采用和學生座談的形式,讓學生切實感受到80年代后,我們國家社會、文學及人的現(xiàn)代化進程。從而啟發(fā)青年大學生要正確看待我們國家所走過的彎路,站在時代的高度,以科學的歷史觀去審視建國后黨的艱辛而輝煌的歷程,總結歷史經驗,去分析比較,增強對國家的信心,培養(yǎng)愛國熱情。并且作為時代的知識分子,還必須要承擔時代與歷史的命運,從巴金等老作家的崇高人格中汲取營養(yǎng),不斷培育、磨礪、健全自己的人格,追求高尚的人格境界,開辟我們美好的未來。
總之,在當代文學的教學中,在教師分析、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結合文學史、作品、思想、生活,對學生施之以愛國情感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人格,對充實和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從根本上提高大學生的素質,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牛執(zhí)玉,石家莊學院文傳學院教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責編: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