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廖
一
1994年圣誕節(jié)這天我第一次踏出國門。從廣州飛新加坡,參加首屆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討會。
新加坡是城市國家,小極但美極。在新加坡,所見所聞無所謂不新奇,感觸無所謂不深刻,比如第一次住進新加坡國立大學的訪問學者別墅;比如和多個國家的作家、評論家、學者、教授等圍坐圓桌,探討微型小說的文本技術或者作品意韻;再比如在這里第一次吃榴蓮、山竹、紅毛丹等熱帶水果……至于游覽,鬧市的烏節(jié)路和義安城;休閑的克拉碼頭或水族館;賞景的花笆山或圣陶沙;尋覓早年華人足履的牛車水或如今繁華的登婆街……這些,自然都能碼出若干文字。
無奈我不愛寫一般性的游記。雖然每次外出隨身的筆記本里也寫得密密麻麻,但最終極少正式成文,更極少拿來充塞版面以換鈔票——盡管我當著一家晚報的副刊部主任,想使這類文字見報可說易如反掌。但,這次在獅城朋友引導下去參觀一個叫做“晚晴園”的景點時,帶著詫異看完聽完后,我卻有了一種非寫不可的沖動。
這棟巴拉甸式的兩層獨立洋房,最早是一位姓梅的富商專為愛妻建造,愛妻芳名叫“明珍”,故取名“明珍廬”。梅姓商人家道中落后,當時的橡膠業(yè)巨頭張永福便將洋房買下,供母親居住養(yǎng)老。樓名特取唐李商隱名句“夕陽憐芳草,人間重晚晴”里的“晚晴”二字名之,稱曰“晚晴園”。以樓和園的晚霞絢麗寓祝母親晚景燦爛。坐落在林木扶疏、環(huán)境清幽庭院里的這座洋樓,既曾當過“愛”的信物,也曾作為“孝”的憑據(jù)。而當孫中山1906年被新加坡“解禁”而抵獅城時,曾經(jīng)鑲嵌過“愛”與“孝”的洋樓又有了新的升華:愛國華僑張永福萌動了把晚晴園獻給孫中山,使這位顛沛四海的領袖在獅城有固定的下榻之所,使此園最終成為聚集革命同道的“海外革命圣地”。張永福據(jù)此向老母陳述原委,沒承想通情達觀的老太太一口答應的同時,還連聲稱贊兒子深明大義……
修建于19世紀的晚晴園早就被新加坡列為國家級古跡。僅憑晚晴園的歷史承載以及人文蘊含,自然就能命筆成文。但最能激起我好奇的是,在這里,我有了一個新發(fā)現(xiàn)……于是我很快就在寫此園中涉筆這個“發(fā)現(xiàn)”,然而收筆后卻無法發(fā)出來。原因?因為這個“發(fā)現(xiàn)”涉及了偉人孫中山曾經(jīng)的婚戀狀況——可見副刊部主任發(fā)表文章既易如反掌,也還遵守某種“潛規(guī)則”。
提起孫中山的婚姻,一般人大概只知道宋慶齡。知道多一點的也不過是孫中山還有一位原配夫人盧慕貞。盧慕貞與孫中山屬于包辦婚姻,孫盧除生有長男孫科外,還有長女孫蜒,次女孫蜿。盧氏自幼纏足,個性內向,溫良敦厚,屬于中國舊式農村婦女。對當時中國一介村姑來說,嫁夫育兒,夫復何求?
但試究孫盧婚姻,其實沒有多大幸福可言。于是早在1891年,當時在香港西醫(yī)書院讀書的孫中山,經(jīng)陳少白引介認識了一位從此和他有近20年相隨相伴的女性,她就是陳粹芬。香港新界屯門現(xiàn)在仍然保留著他們在這里租屋同居的那棟紅樓。
陳粹芬比孫中山小7歲,原名香菱,又名瑞芬、萃芬。家里排行第四,人稱“陳四姑”。陳父原為廈門同安的一位郎中,五口通商后來到香港,陳粹芬就出生在香港新界屯門,若論輩份,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則屬陳粹芬的侄輩。從晚晴園里存有的多張陳粹芬的照片看,她眉清目秀,容貌姣美,身材適中。
孫中山籌劃的1895年廣州起義流產后,由于清廷通緝,于是就此開始了長達16年的海外生活。日本、美國、歐洲、東南亞諸國……都留下了他的足履。在此期間,或成立革命組織;或考察社會政治情況;或與國外政治家結識;或向海外華僑華人募捐……總之孫中山都在忙碌著。當然,孫中山偶爾也悄悄回過國內——比如曾到上海、臺北、福建和香港等地,主要也是為了策劃起義或者和革命黨接觸。他極少回到盧慕貞的住地,而盧氏一般也不跟隨孫中山四處顛簸。所以婚姻后期他們其實已處于長年分居狀。
在孫中山長年顛簸的大多數(shù)時段里,正是由這位陳粹芬相伴相跟,足跡遍及日本、新加坡、馬來亞、泰國等一帶。陳粹芬對孫中山,由崇敬而相隨,再由信念相通而締結共同的人生目標。所以,陳粹芬之于孫中山,絕對不是機械單純的朝夕與共,更不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卿卿我我。
陳粹芬不但相隨孫中山,還常常面對孫中山的同志,除了洗衣做飯等一干雜務外,她還出去傳遞密函、散發(fā)印刷宣傳品,甚至運送軍火……尤其是在孫中山策劃的起義中,陳粹芬還跟著孫中山、黃興、胡漢民等一道到過前線。
新加坡的晚晴園,不但是孫陳二人一起生活較長時間的一個故居,而且還是革命志士們的聚會的場所——孫中山平生所領導的10大起義中,許多次就在這里醞釀、策劃。晚晴園二樓上陳列著一幅油畫作品,正是孫中山和同盟會成員們在開會的寫真,畫中人物有站有坐,全部可以對號入座,其中站在孫中山后面的一位顯出賢惠干練氣質的女士,就是陳粹芬??梢婈惔夥也粌H作為領袖的伴侶而存在,即使作為革命志士,也應寫進歷史備忘。
二
孫中山與陳粹芬的交往,應該是對誰都沒有任何隱瞞。這個,我在以后參觀翠亨村孫中山故居時又有了印證。在孫家的族譜里,可以查到陳粹芬的記錄。孫家墓地里,也有陳粹芬的墳冢。筆者曾嘗試與翠亨村人談及陳粹芬,驚異地發(fā)現(xiàn):孫姓族人乃至翠亨村人,基本上都毫無顧忌地坦承陳粹芬和孫中山是情人關系,年長一些的則干脆說是“妾”——這與晚晴園里介紹陳粹芬為“孫中山如夫人”基本同出一轍。
認定陳粹芬是什么身份人們可以有不同說法,但談及陳粹芬與孫中山的原配盧慕貞之間的關系,村民則普遍津津樂道,因為村民都認定盧慕貞和陳粹芬之間能夠禮儀相處,情同姐妹。這個,不管是翠亨村還是新加坡的晚晴園,似乎都可以在物證上見出端倪:晚晴園陳列室共有6間,其中《南洋室》展出孫中山1906年在馬來西亞檳城的部分,其中就有盧慕貞和陳粹芬在一起的文字記錄與合影照片。至今當?shù)貎S界人士仍習慣指著陳粹芬的照片尊稱為“孫夫人”或“孫太太”。而翠亨村民,一般則把陳粹芬稱作“南洋婆”……
陳粹芬在孫中山榮任臨時大總統(tǒng)之時悄然身退,但她從不炫耀自己的特殊身份。她說:“我跟中山反清,建立中華民國,我的救國救民愿望已經(jīng)達到。我自知出身貧苦,知識有限,自愿分離,并非中山棄我,他待我不薄,也不負我?!?/p>
陳粹芬雖然沒有與孫中山正式結為夫婦,但一直以來都被孫中山的哥哥孫眉認定為妾。即使陳粹芬1912年和孫中山分手,孫眉也完全按照家庭成員的規(guī)格對待陳粹芬,特意在澳門給陳粹芬買下一套房子:澳門風順堂4號。陳粹芬稍后才移居南洋。
1915年孫中山與宋慶齡結婚,難得陳粹芬發(fā)出如此達觀的評價:“中山娶了宋夫人之后有了賢內助,諸事順利了,應當為他們祝福。”其坦蕩胸襟略見一斑。
陳粹芬出于排遣獨居的寂寞,1915年底抱養(yǎng)了一位蘇氏華僑的幼嬰為女兒,取名孫容,又名仲英,母女相依為命。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陳粹芬遠在南洋,設壇遙祭7天,痛哭失聲說:“我雖然與中山分離,但心仍相通,他在北京病危期間,我?guī)缀趺刻焱砩隙級粢娝诳罩酗w翔……”感情之篤,異乎尋常,這在當?shù)匾鄠鳛榧言挕?/p>
1931年,時任行政院長的孫科請陳粹芬攜養(yǎng)女孫容回國,住在廣州,為孫科操持家務,照顧其子孫治平、孫治強兄弟。蔣介石一次南下廣州,親自修書并托時任司法院長的居正去探望陳粹芬,還送上10萬元給她作為建筑房屋及養(yǎng)老之用。
以后發(fā)生這么一件事,說來很有意思。陳粹芬的養(yǎng)女孫容,與孫中山大哥孫眉的孫子孫乾相愛,這就不免帶來一些麻煩,因為論輩分,兩人屬姑侄,豈能跨代戀婚?于是普遍遭到家族長老反對。但若究其血緣,彼此又并無瓜葛,所以孫科鼎力贊成并出面玉成好事。于是孫容恢復原姓蘇,名仲英,與孫乾赴意大利結婚,有情人終成眷屬。沒承想,蘇仲英因患癌癥于1958年在異國他鄉(xiāng)過世,孫家因怕年邁的陳粹芬承受不了,所以一直不敢如實告知。
1960年秋,陳粹芬在香港長逝,享年87歲。由于種種原因,不登報,不發(fā)訃告,匆匆購地葬于荃灣華人墓地。治喪形式頗為簡單。直到80年代末,陳粹芬女婿孫乾——也是孫中山的侄孫,回香港收拾岳母陳粹芬與妻子蘇仲英的遺物,改葬岳母遺骨于翠亨村孫氏家族墓地之內。如今墓碑上仍赫然刻著:孫陳粹芬夫人之墓——乾率外孫必勝、必興、必達、必成、必立、建立。
三
縱觀陳粹芬,筆者不得不感慨萬端:無論在中國內地,還是在中國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外,所有欽定撰寫孫中山事跡的正式出版物,對陳粹芬和孫中山的關系都閉口不談。另外,國內幾乎所有孫中山的紀念堂(館)、舊居、故居等,也都對陳粹芬的存在視而不見。唯有孫中山老家中山市翠亨村以及新加坡的晚晴園稍有例外,可以檢索到陳粹芬的一些依稀身影。
在孫中山的傳記或者紀念文章中,出于“為尊者諱”,擔心影響“國父”形象,所以一般都不會寫到陳粹芬,這在特定年月里當然可以理解。但從尊重歷史的角度看,陳粹芬不但對孫氏家族有功勞,而且對中國革命也出過力。對于這樣一位可以稱為革命先驅的人物,完全將其忽略不提,筆者以為這不是唯物主義的基本態(tài)度。好在近年來史學界漸漸突破各種藩籬,在研究陳粹芬為革命作過貢獻的同時,也研究在特定歷史環(huán)境下,她與孫中山的真正關系——總的趨勢是按照事實的原本,還原出陳粹芬一個公平公正的歷史地位。其實,陳粹芬與孫中山,不管作為傳統(tǒng)意義上的“妾”,還是作為新式的情人,她都并不為孫中山丟人。從制度上說,當時的中國,納妾現(xiàn)象司空見慣;再從個人情感歷程看,革命先驅者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會在特定環(huán)境下萌生情感……孫中山和陳粹芬在某一歷史條件下,以一種超乎同志的關系相處相待,共同革命,既不是什么見不得人的事,也不會有損革命先行者的光輝形象。
至于1912年以后陳粹芬為什么激流勇退與孫中山分手,有人認為,陳粹芬本身沒讀過多少書,文化知識有所欠缺,加上出身低微,在心里多少會有一些自卑感;另一個原因可能是,陳粹芬與孫中山長期在一起,但是并沒有一個明確的身份,1912年元旦,孫中山出任萬眾矚目的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總統(tǒng)夫人仍然屬于原配盧慕貞。在這種情況下,陳粹芬多少也會有一些壓力;后來宋慶齡出現(xiàn)并于1915年與孫中山正式結婚,這或許就是陳粹芬不可能再與孫中山復合的一個事實原因。
雖然在正史里很難找到有關陳粹芬的記載,但在孫中山當時的戰(zhàn)友個人筆墨里,則有不少關于陳粹芬的記述,在充滿趣逸的描繪中,我們知道了孫中山業(yè)余時間還喜歡下象棋,先生的象棋水平估計很臭,因為他總是“好取攻勢而懈于防守,故易為敵所乘……”先生最喜歡玩的還是當時盛行于廣東一帶的天九牌,“乙巳以前居橫濱時,每與陳四姑(名香菱)、張能之夫婦玩之?!?/p>
1994年的獅城之行轉眼間已過10多年,許多歷史事件與歷史真相都已經(jīng)具有更能客觀表述的可能,孫中山與陳粹芬的故事,不但也點點滴滴零零星星被寫進多種書刊,甚至,一部由馬來西亞與中國合作拍攝的影片《夜·明》已經(jīng)拍攝完畢,據(jù)知此片的另一個片名就叫《孫中山身邊的女人》。飾演孫中山的“專業(yè)戶”趙文瑄仍然主演孫中山,由吳越主演的陳粹芬也將作為主角之一得到較多表現(xiàn)。此片的內容簡介明確寫道:“……主要講述孫中山在馬來西亞檳城的革命經(jīng)歷,以及他與陳粹芬女士鮮為人知的故事……”
當然,陳粹芬的部分史跡,作為“解惑”的嘗試,更比較系統(tǒng)地出現(xiàn)在我的長篇紀實新著《根系海南——解惑宋氏家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