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維達
摘要:原因自由行為是德日刑法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有著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價值。它一般是指具有行為能力者,故意或者過失使自己處于無責任能力或者限制責任能力狀態(tài),并在此狀態(tài)下實施了危害社會的行為。我國傳統(tǒng)刑法中沒有這一概念,但現(xiàn)實中卻是存在的。本文淺析了原因自由行為的含義及可罰性的依據(jù),并在犯罪構成三要件說的前提下探究了原因自由行為的犯罪構成,最后借鑒國外有關原因自由行為的立法例,淺談了我國對該行為予以明文規(guī)定的必要性及其意義,以契和罪刑法定原則。
關鍵詞:原因自由行為;精神障礙狀態(tài);犯罪構成;立法例
中圖分類號:DF6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9)4—83—02
一、原因自由行為概述
(一)原因自由行為的概念
原因自由行為,也被稱為原因上的自由行為,可控制的原因行為,自陷行為等等,是大陸法系國家刑法理論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大陸法系刑法學者對原因自由行為的表述大致有狹義與廣義之分。不難發(fā)現(xiàn),原因自由行為的狹義說與廣義說的分歧在于,原因自由行為的處罰范圍應否包括行為人自陷于限制責任能力狀態(tài)并實施符合犯罪構成要件行為的行為。依據(jù)我國刑法典第18條第3款,對限制責任能力人實施犯罪行為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無責任能力狀態(tài)下,行為人喪失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而限制能力狀態(tài)下,行為人仍有一定的認知意識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相比較,限制能力狀態(tài)下,行為人更具罪過性和犯罪行為實現(xiàn)性。從某種意義上說,利用限制責任能力狀態(tài)實施某種犯罪行為成功的幾率,較之利用無責任能力狀態(tài)實施犯罪成功的幾率更高。
(二)原因自由行為的特征
1.原因自由行為中的原因行為與結果行為形式上相分離。原因自由行為在構造上由造成精神障礙的原因行為和實施符合犯罪構成客觀要件行為的結果行為的兩部分復合而成。
2.原因自由行為中的原因行為與結果行為實質上相關聯(lián)。原因行為與結果行為具有時間上的接續(xù)性和空間上的繼起性。
3.原因自由行為具有罪過性。我國追究犯罪行為的刑事責任以行為人主觀具有非難可能性為前提,而非嚴格責任。
4.原因自由行為中的精神障礙狀態(tài)具有暫時性和可逆性。
二、原因自由行為的構成
(一)原因自由行為的客觀要件
依通說的理論,犯罪的客觀方面是指“刑法規(guī)定的,說明行為對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造成侵害的客觀外在事實特征”。[1]如果將行為人自陷行為的開始當作實行行為的著手,那么行為人在其自置于的無責任能力或限制責任能力狀態(tài)下沒有實施危害行為的,則要承擔犯罪未遂的刑事責任,有主觀歸罪的嫌疑,擴大了刑罰網(wǎng)的范圍。
(二)原因自由行為的主體要件
國外刑法理論通說對原因自由行為的主體范圍并未做出限定,即一切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能成為原因自由行為的主體。如1999年1月1日生效的《德國刑法典》第323條a規(guī)定“行為人故意地或者過失地通過酒精飲料或者其他醉人的藥物使自己處于昏醉狀態(tài)的,處5年以下的自由刑或者金錢刑?!盵2]
(三)原因自由行為的主觀要件
如前所述,對原因自由行為進行追究刑事責任并不是出于嚴格責任的要求,同樣需要滿足行為人主觀具有罪過的要求。通說對原因自由行為的罪過形式并沒有做出限制,即故意和過失都可以成立?,F(xiàn)今只有少數(shù)國家的立法將原因自由行為限于故意,如瑞士刑法第12條規(guī)定,“如果精神障礙或意識錯亂是由行為人自己故意造成,并在此狀態(tài)下實施犯罪行為的,不適用第10條和第11條的規(guī)定?!盵3]第10條為無責任能力不處罰的規(guī)定,第11條為限制責任能力減輕處罰的規(guī)定。
三、原因自由行為的處罰依據(jù)
(一)原因自由行為與責任主義的沖突與調和
如前所述,現(xiàn)代責任主義奉行實行行為與責任能力同時存在的定罪量刑原則。行為人以殺人的意圖而大量飲酒,從而置自己于酩酊狀態(tài),并在此狀態(tài)下順利完成殺人行為。若對此類行為依責任原則則不應予以責難。
(二)原因自由行為可罰性的理論聚訟
1.責任原則維持說。該學說是在責任能力與實行行為同時存在的責任原則的體系下尋求原因自由行為可罰性的合理依據(jù),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具體形成了以下幾種學說。
(1)統(tǒng)一行為說。該說將原因自由行為中兩相分離的原因設定行為與精神障礙下的結果行為統(tǒng)一起來,從行為人設定原因行為之時起直至行為人所期望的侵害法益的危害結果行為發(fā)生時止,是一個統(tǒng)一的,完整的犯罪實行行為。
(2)因果行為說。該說于19世紀70年代興起,其認為在原因自由行為中,行為人的自陷行為是犯罪的實行行為,而導致法益侵害的結果行為是原因自由行為的純粹結果。
(3)間接正犯類似說。利用他人的無責任能力狀態(tài)實現(xiàn)其犯罪意圖的有責任能力者,為刑法理論中的間接正犯,由后者直接承擔刑事責任。
2.責任原則修正說。又稱同時存在原則修正說。該說認為原因自由行為中的責任能力未必與實行行為同時存在,只要求廣義的行為與責任能力同時存在就可以了。
(1)原因行為時支配可能性說。此說認為,由于原因行為對結果行為是可能的,所以在此限度內(nèi),能夠為責任奠定基礎,并且不違背“責任能力與實行行為同時存在”的原則。
(2)意思決定行為時責任說。此說要點在于,行為開始時的意思決定,既然貫穿至結果發(fā)生的行為的全體,其最終的意思決定之際,能認為有責任能力,即使現(xiàn)實的實行行為即結果惹起行為之際喪失責任能力,不妨礙追究作為有責任能力者的責任。
3.責任原則例外說。此說認為應在堅持一般責任原則的前提下,承認有例外情形的存在。將對原因自由行為進行追究刑事責任作為是對“責任能力與實行行為同時存在”責任主義原則的例外。
(三)對上述幾種學說的評價
統(tǒng)一行為說和因果行為說將原因自由行為的原因設定行為認為是犯罪行為中的實行行為,從而說明原因自由行為依法處之并未違背責任原則。這樣是欠妥當?shù)模环矫?,這兩個學說將實行行為提前至原因設定階段,擴大了實行行為的范圍,雖然做到對原因自由行為處罰有據(jù),但是損壞了實行行為定型化的機能,也存在擴大刑事責任之嫌;另一方面,原因設定行為本身并不具有刑法意義上的實行行為性,硬要在沒有實行性的行為中找出實行行為,是不合理的偏執(zhí)行為,是荒謬的。就間接正犯類似說而言,其不能解釋當行為人自陷于限制行為責任能力時其行為可罰性與否的問題。此外,間接正犯者的主觀罪過只能是故意,而原因自由行為者的主觀罪過卻還包括過失。
四、我國原因自由行為立法的必要
(一)各國關于原因自由行為的立法及比較
1.在對原因自由行為的立法模式選擇上,具體有總則和分則兩種。瑞士和意大利等國將原因自由行為規(guī)定于刑法總則中,而德國刑法典則將其規(guī)定在刑法分則處。
2.各國刑法對原因自由行為中的原因設定行為范圍的規(guī)定有不同。瑞士、意大利刑法及日本司法判例對原因設定行為的范圍不只限于醉酒或者麻醉劑,而德國刑法則僅包括醉酒或使用麻醉劑的情形。
3.各國關于對原因自由行為的原因設定時期的心理態(tài)度要求不完全相同。意大利、德國刑法及日本判例將主觀的故意和過失均包括于主觀罪過之中,而瑞士刑法典對原因設定行為的罪過僅限于故意。
4.各國對行為人自陷于的具體的精神障礙狀態(tài)規(guī)定不盡一致。多數(shù)國家刑法規(guī)定使自己置于精神障礙的程度既包括無責任能力狀態(tài),也包括限制責任能力狀態(tài),而德國刑法則僅限于無責任能力狀態(tài)。
(二)我國刑法對原因自由行為予以明確規(guī)定的意義
1.對原因自由行為進行規(guī)制是維護刑法法益的需要。傳統(tǒng)刑法中,犯罪行為的本質特征是社會危害性,即犯罪行為首先是對社會具有侵害性的行為。而社會危害性是一個外延很廣的概念,不法行為甚至一些不道德行為也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而且社會危害性也是一個抽象性的概念,究竟什么樣的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究竟達到怎樣的危害程度就是犯罪行為?在實踐中往往不能準確的把握。刑法法益概念的提出,科學而圓滿地解決了這些模糊問題。刑法法益與社會危害性相比,具有專屬性,科學性及規(guī)范性的特點。刑法法益是由刑法所保護的而為行為人所侵害或可能侵害的社會生活利益。原因自由行為正是對他人生命安全或某領域社會關系存在威脅或危害的行為,是使人們觀念里的社會安全感系數(shù)降低的行為,是容易使法律意識淡薄的人實施犯罪行為的行為。而且事實中存在的原因自由行為表現(xiàn)形式多樣化,其法益侵害性不低于有名犯罪行為。在刑法上沒有理由不對此類行為進行規(guī)制。
2.對原因自由行為進行規(guī)制是貫徹我國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需要。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是我國在進行預防和打擊犯罪活動中一貫遵循的國家政策之一,在我國法治理念形成和發(fā)展的進程中對抑制犯罪著實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在社會高速發(fā)展,經(jīng)濟利益沖突,各種矛盾激化的今天,從刑事觀念到刑事法律立法和執(zhí)法中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顯得尤為必要和緊迫。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在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強調此政策在當下和未來的重要意義,該政策已成為全國上下對刑事法律的統(tǒng)一認識。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強調對行為人的行為該寬的寬,該嚴的嚴,寬嚴之間相互救濟。
3.對原因自由行為進行規(guī)制是嚴密我國刑法網(wǎng)的需要。我國現(xiàn)行刑法是于1997年對1979年刑法做出調整進而形成的,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意義,之后相繼出現(xiàn)的幾個修正案及一些立法解釋和司法解釋大多對刑事司法實踐中不斷出現(xiàn)的新型犯罪形態(tài)給予了相應的制約。
(三)原因自由行為在我國刑法中的合理坐標
刑法理論一般認為,刑法明文規(guī)定原因自由行為具有可罰性,“不僅能有利地推動對該類行為的理論研究,而且也為及時準確地打擊該類犯罪提供法律依據(jù),因此是十分必要的。”[4]原因自由行為理論在我國刑法中沒有得到充分適用,現(xiàn)行刑法第18條第4款,“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北徽J為是我國類似于原因自由行為的立法例。而實踐中不僅僅只有醉酒的人犯罪這一種原因自由行為,鐵路扳道員工作期間因睡覺忘記扳道導致發(fā)生事故,故意服用擾亂精神的藥物進而犯罪行為等諸多行為亦是可歸入原因自由行為之中的。此條僅幾個字的表述過于粗疏,有待完善。我們應當借鑒國外對于原因自由行為規(guī)定。
參考文獻:
[1]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4.
[2]馮軍,譯.德國刑法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195.
[3]徐久生,譯.瑞士聯(lián)邦刑法典[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
[4]喻偉.刑法學專題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77.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