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容
【摘要】目的 觀察周圍性面癱急性期針刺配合中藥對療效和療程的影響。方法 對治療組在周圍性面癱急性期(發(fā)病7 d內)采用針刺配合中藥治療,對照組在急性期采用西藥治療的治療研究。結果 針刺配合中藥治療組痊愈率85%,對照組60%,兩組比較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并且針刺配合中藥組療程短于對照組(P<0.01)。
【關鍵詞】周圍性面癱;急性期;針刺配合中藥;對照治療觀察
【中圖分類號】R745.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814-8824(2009)-03-0059-01
周圍性面癱是由于莖乳孔內的面神經炎癥所致,早期病變?yōu)樗[或脫髓鞘,嚴重者可有軸突變性,臨床上分為3期。發(fā)病1~7 d為急性期,8~15 d為靜止期,15 d以上為恢復期。目前,西醫(yī)很多臨床醫(yī)生不主張早期局部針刺治療,而筆者通過對周圍性面癱60例的觀察,發(fā)現(xiàn)早期治療得當可提高療效,縮短療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共120例,均為本中醫(yī)館收治的發(fā)病在1~7 d的患者,分為兩組。針刺配合中藥組60例,男25例,女35例;年齡最小12歲,最大70歲。對照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齡最大72歲,最小10歲。
診斷依據為患側眼裂擴大,不能眨眼,鼻唇溝平坦,口角歪向鍵側,患側不能鼓腮,食物停在頰間不易裹出,舌前2/3味覺減退,無耳聾、耳鳴、重聽,無眼干。
1.2 治療方法 針刺配合中藥組:采取局部隨取與循經遠道取穴相結合的方法,主穴取風池、合谷。配次穴取牽正、承漿、絲竹空、攢竹、地倉、水溝、陽白、四白等。頭面部穴位淺刺,手法宜輕,不捻針;患側面部及耳后行TDP局部照射,留針30min,1次/d,10 d為1療程。中藥以銀翹散加減銀花、連翹、菊花、桑葉、蟬蛻、防風、荊芥、秦艽、蔓荊子、荊荷、生地、茯苓、僵蠶、地龍、黃芩、羌活各15g,細辛6g,生甘草10g,1日1劑,10 d為1療程。
對照組:強的松30mg,每日1次口服,逐漸減量。
從發(fā)病之日,15 d內患者各自采用不同的治療。15 d后,治療組停用原來的針刺方法改用透穴治療;對照組因服用激素繼續(xù)減量,加用透穴療法。取患側陽白透魚腰、絲竹空透太陽、攢竹透睛明、四白透迎香、地倉透頰車、承漿透夾承漿。面部兩組穴位加用6805-A電針治療儀治療,通電20分鐘,采用疏密波,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宜,留針30 min,10次為1療程,中藥以牽正散和八正散加減白附子、全蟲、僵蠶各10g,黃芩60 g,西洋參、白術、茯苓、當歸、炒白芍、熟地、桃仁、紅花各15g,地龍、黃精各20g,炙甘草10g,1劑/d,10劑為1療程,總共1~4個療程后統(tǒng)計療效。
1.3 療效標準 參照《實用耳鼻喉科學》面神經功能恢復評審標準進行評定。痊愈:面部所有區(qū)域正常。顯效:面部有輕微的功能減弱及輕微的聯(lián)帶運動,面部靜止時對稱,張力正常,上額運動中等,眼輕用力可完全閉合,口輕度不對稱。有效:面部有明顯的功能減弱但雙側無損害性不對稱,可有不嚴重的聯(lián)帶運動,攣縮或半側面部痙攣,面部靜止時張力正常,上額運動微弱,眼用力可完全閉合,口角明顯不對稱。無效:面部靜止時不對稱,上額無運動,眼不能完全閉合,口輕微運動。
2 治療結果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針刺配合中藥組痊愈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說明急性期針刺配合中藥可提高痊愈率。
針刺配合中藥組痊愈者平均療程(18.62±5.81)d,對照組平均療程(27.86±6.31)d,兩組療程比較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表明急性期針刺配合中藥后療程明顯縮短。
3 討論
有人認為急性期禁用針刺療法,其原因是這一期會加重神經損傷,影響其水腫消退。而筆者臨床觀察,發(fā)病早期屬風寒襲絡,邪在表淺,針刺宜選用輕刺激以祛除風寒之邪。早期針刺配合中藥還能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增加新陳代謝迅速消除水腫,使受壓迫造成的神經功能損害得以降低,從而使神經功能恢復,并防止后遺癥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