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寧
如同三鹿奶粉、蒙牛一次次教育國人學習“三聚氰胺”等化學知識一樣,近兩三年來,股狂和股災也總算教會了大家流動性泛濫或枯竭這點金融知識。
這也算是一次資本啟蒙吧,不然,以前大家還以為央行談“流動性”是談論黃河決口或斷流呢。這不,不僅我學會了,有朋友對此顯然也了然于胸。
在我發(fā)表了《“中國2009國際郵展”將引爆郵市》一文后,馬上有人在我博文后留言說:“由于郵票發(fā)行量大、流動性不好等特點,即使能短暫火熱,但最終又要套無數的投機者?!?/p>
左思右想,我倒覺得把這句話里的“郵票”一詞改為“股票”、“不好”變成“太好”,可能表述得更為真切些:“由于股票發(fā)行量大、流動性太好等特點,即使能短暫火熱,但最終又要套無數投機者。”
稍微回顧一下去年的股市歷程,難道其運行軌跡不是如此么?因此,問題的癥結并非在什么“流動性”上,因為只要是投機,尤其是瘋狂投機,最終的結果永遠是“即使能短暫火熱,但最終又要套牢投機者?!?/p>
發(fā)股、配股、送股、拆細……只要股票還有折騰價值,上市公司便會變出無數“流動性”滿足你對“量”的“欲望”。還記得2007年到2008年中國石油上市前,中國股市給大家的“流動性”嗎?那時,中國平安也想“流動”一把、瀟灑一把呢。把股民嚇得幾乎崩潰。
其實,“流動性”的真實內涵,永遠是一個相對于價值的概念。比如,貨幣發(fā)行量如果超過了對等的社會財富的價值,財富就會貶值,預期貶值便會導致消費者暫時降低買入欲望,于是,流動性便減速了。買賣歷程變得緩慢;而到達一個平衡點后,貨幣發(fā)行量又大致和其衡量的社會財富對等了,貶值過程逐漸停止,升值預期開始,導致消費者的買入積極性提高了,于是,流動性加強,物價上漲,買賣也便非常容易了。
這就不難理解。為何“流動性大”、換手率畸高的中國股市在去年會發(fā)生“消滅中產階級”的超級股災。因為那里貌似“流動性大”,但依然有“幾個跌?!睙o從賣出的情況,更何況,“鈍刀子割肉”,讓你一步步在買入價之下“流動”,再繳納實實在在的手續(xù)費、印花稅,你的財富也就在“流動性大”的陷阱里逐漸變成0000000000之類的“電子符號”了。
因此,是否把你“留在沙灘上”的關鍵在于,你是否買了大大高于其本身價值的貨色,或者,更投機點講,在于你是否聰明地以為你可以在“珠峰”上賣出你的貨而永不進場“抄底”!
不難看出,“流動性”與“發(fā)行量”雖有關系,但“流動性”的真諦卻并不在“發(fā)行量”,而在于其真正的價值,價值低了,流動性自會噴薄而出!是為股市投資者熟悉的“價值投資”,也是巴菲特屢試不爽的投資大道。當然,需要補充的是,“流動性”好壞在一定階段內還取決于市場趨勢。在趨勢向好的時候,即便是小小的郵票,其流動性也絕不會低于你的預期。一句話,我看好中國郵市,我便相信它如今已有足夠的流動性;我暫時看淡股市,便相信它的“流動性大”目前還只是一種幻象。我不信一個建行的市值能抵得上整個華爾街,就像我去年不信中石油的市值能抵得上美孚石油、微軟、花旗等五大美國豪門一樣。
中國郵市經過12年低迷后早釋放了絕大多數讓郵人憎惡至極的“流動性”,而中國股市背后,至今還藏著無數叫做“大小非”、“大小限”的未來“流動性”,更遑論它還得負重全球經濟危機下注定縮水的“股東價值”了。
君不見,為了應對流動性泛濫帶來的金融風暴,各國央行財政的,都又在忙著制造“流動性”么?這是以毒攻毒呢,還是揚湯止沸?去年至今,猛注“流動性”的美國已破產了39家銀行,說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