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贇
說起仿古建筑,很多人不以為然,他們把“仿古”簡單地等同于“復古”。誠然,現代建筑隨著中國城市化的高速發(fā)展而出現,已成為一種不可阻擾的趨勢。但是,現代建筑是否就應該拒絕傳統(tǒng)?傳統(tǒng)是一個延續(xù)的概念,是一個包含過去、現在和未來整個時間維度上的開放系統(tǒng),它不可能被切斷、否定。建筑是藝術,是文化,有歷史的繼承性,有民族傳統(tǒng)和地方傳統(tǒng),中國的建筑當然也不能回避傳統(tǒng)。同時,中國傳統(tǒng)建筑有著輝煌燦爛的歷史,豐富多彩的面貌,從城市到群體設計,空間處理,景觀組織,以及各地的民居風采等等,無不令人嘆為觀止。而對于中國傳統(tǒng)建筑藝術的追求,可以說貫穿了中國的近、當代建筑史,這至今仍建筑界關注的焦點。從上個世紀30年代老一輩建筑師開始探索的現代建筑平面宮殿形式,到今天的園林空間民居形象,都是在對傳統(tǒng)建筑藝術繼承過程中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造的具有中國民族形式的建筑,或稱之為現今人們常說的仿古建筑。
仿古建筑是在對中國傳統(tǒng)建筑藝術繼承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具有中國民族形式的建筑。本文通過對山東曲阜闕里賓舍與深圳萬科第五園這兩個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環(huán)境的仿古建筑的評析,探索創(chuàng)建中國形式建筑。
“中國彩色”之建筑的早期探索
正如童先生所說的:“一個房屋既然建筑在中國,就應該多少表現點中國彩色?!痹缭谛梁ジ锩?,中國第一代建筑師就有意識地掀起了“吾國固有之建筑形式”的討論與實踐熱潮,一方面他們整理中國的古建筑遺跡,建立了較完善的中國古代建筑史;另一方面,在實踐上,他們對中國的傳統(tǒng)民族建筑形式進行了多方位、多層次的探索,創(chuàng)造了相當豐富的具有中國傳統(tǒng)形式的作品。如呂彥直先生設計的南京中山陵、廣州中山紀念堂,這兩個作品最大的特點就是在西方的建筑結構上使用了中國的傳統(tǒng)建筑的形式。中國老一輩建筑師在創(chuàng)造中國固有的建筑形式的道路上,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優(yōu)秀成果,結合西方先進的建筑結構,在形式上仿古很突出,是當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潮在建筑上的體現。他們?yōu)楹笕死^續(xù)探索與運用中國傳統(tǒng)建筑藝術奠定了基礎。
中國式建筑是對傳統(tǒng)內在民族性的傳承
關于現代建筑與傳統(tǒng)結合的問題,日本建筑師黑川紀章主張應該把建筑傳統(tǒng)區(qū)分為“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對傳統(tǒng)有兩種理解:一種是指眼睛看得見的,如建筑的樣式、外觀和裝飾等;一種是指眼睛看不見的,如建筑的中軸線,中軸線是無形的,但又是確實存在的。”認為,不能只把看得見的東西作為傳統(tǒng)照搬到現代建筑中來,而要注意眼睛看不見的東西。他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也實踐了這一點。又如李澤厚曾說過:“民族性不是某些固定的外在格式、手法、形象,而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假使我們了解了我們民族的基本精神,……又緊緊抓住現代性的工藝技術和社會生活特征,把這兩者結合起來,就不用擔心會喪失自己的民族性?!彼倪@個主張,也是明確地強調對待建筑傳統(tǒng),應該著眼于內在的民族性。中華民族有著自己獨特的審美觀念和文化心理結構,形成了中國獨特的傳統(tǒng)文化藝術。亦如藝術的其它門類——繪畫、文學、音樂一樣,中國傳統(tǒng)建筑藝術除了它迥異于西方的形式特征外,更重要的是隱藏在形式背后豐富的文化心理內涵。如果說老一輩建筑師創(chuàng)作的現代建筑平面宮殿形式,是以傳統(tǒng)建筑的形式特征來體現民族風格的話,那么,山東曲阜的闕里賓舍與深圳萬科的第五園這兩個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環(huán)境的仿古建筑,則不僅僅是形式上,更是從內在的人文精神中體現了民族風采。
曲阜闕里賓舍的四合院形式——注重人在其中的感受
上個世紀80年代戴念慈先生設計的闕里賓舍位于山東曲阜,曲阜是一個歷史文化名城,城中的孔廟、孔府、孔林又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賓舍的位置在孔廟的西側和孔府的南面,與孔府僅一街之隔。因此,它是建造在兩組非常重要的古建筑的中間部位,是個敏感的地方。這樣的古文物環(huán)境氛圍決定了闕里賓舍必須尊重傳統(tǒng),但又不能搞成新古董。事實上,賓舍建筑不僅在保護古建筑周圍環(huán)境方面沒有起到消極的作用,而且在創(chuàng)造民族形式上產生了積極的效果,可以說,它既是中國的,也是現代的。
中國傳統(tǒng)建筑是以群體組合見長,人們對所在建筑群的生活體驗和藝術感受也只有進入到各個院落才能真正得到。庭院是中國古代建筑群體布局的靈魂,它是由屋宇、圍墻、走廊圍合而成的內向性封閉空間,“中國建筑的立面構圖完全依隨著平面組織方式產生的,它的重點在于考慮著如何更好地做出限定空間——‘內院的效果”。由于院落寬敞,可在院內植樹栽花,飼鳥養(yǎng)魚,疊石造景,依然有濃縮的自然空間。庭院不僅是人們組織生活起居的核心空間,也成為人們在居住空間內與天與自然對話的場所。因此,無論在生理和心理上,院落都形成了一個為人們各種活動所需要的場所。四合院所體現的正是這種室內空間與室外空間自然融合的設計思想,是中國北方的傳統(tǒng)住宅形式。闕里賓舍雖然是公共性建筑,但它卻采用了這種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傳統(tǒng)四合院形式。它不僅向人們傳遞著傳統(tǒng)中國人特有的生活方式,也向人們傳遞著中國“天人合一”的自然宇宙觀,社會的人在這四方空間中達到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建筑的全部屋頂都采用了傳統(tǒng)的坡屋頂,從而使整個建筑的輪廓線保持強烈的民族形式,而且僅兩層高,不至于和周圍的文物古建筑“喧賓奪主”。在賓舍四合院內,溫馨、和睦、恬靜、幽雅,院內青磚鋪地,綠樹成蔭,斑斑光影、陣陣花香,聲聲鳥語。所有房間都可以看到室外的景色,室外是室內的借景,而建筑向院落的立面,又成了院落的借景。
賓舍建筑是以兩個院落為主的建筑群,有明顯的中軸線,左右不對稱卻又及其均衡,這又體現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群平面布置的均衡之美。沿著中軸線布置的兩個院落形成了“庭院深深深幾許”的空間組織,這種庭院式的組群布局所造成的藝術效果,有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只有自外而內,從逐漸展開的空間變化中方能了解它的全貌和高潮。有人以之比作中國山水畫的長卷,能產生步移景異、引人入勝的效果?!爸袊慕ㄖO計和中國的畫卷,特別是很長的手卷很相像,用一步步發(fā)展的手法,把你由開頭引向一個最高峰,然后慢慢收尾,比較有層次,而且趣味深長”。
這種由單座建筑組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元組成有層次、有深度的空間序列,是以人和人的視覺心理感受為主的,它考慮“人”在其中的感受,更重于“物”本身的自我表現。這種人文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有著我們民族深厚的文化淵源,而闕里賓舍建筑所要突出的正是這種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氛圍。“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門廊上的匾額點明了賓舍的意象,使整個建筑充盈著詩意和文學,更賦予了它人格靈性。
萬科第五園的園林空間民居形式——追求“詩意地棲居”
從人的視覺心理感受出發(fā),以院落空間為中心精心組織建筑群體空間序列的設計意向,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美學精髓,這在傳統(tǒng)園林空間中發(fā)展到極致。人悠游于園林中,通過空間的引伸和時間的延續(xù),再加上人們的情感意趣才能獲得完整的藝術形象。中國傳統(tǒng)園林,不論園的規(guī)模如何,四周有廊、亭、軒、廳等建筑,或者是粉墻,而其中往往有林木、假山、池水,山懷水抱,曲折蜿蜒,并且做出許多層次,“多方勝景,咫尺山林”,在有限的空間范圍內創(chuàng)造出無限的意境。
意境美是中國傳統(tǒng)園林刻意追求的,在某種意義上與現代哲學追求“詩意地居住在這世界上”頗為相通。不滿足于物質與技巧的華美,既包含著人的自然化,也包含著自然的人化。在建筑上就要求設計者在充分駕馭于解決基本矛盾的同時,朝向創(chuàng)造環(huán)境氛圍特色這一更高的層次拓展。
21世紀,深圳萬科在“嶺南四園”的基礎上,探索現代生活與園林的結合,建造了萬科第五園。這是一種新型的、南方的中國式的園林空間住宅形式,是追求“詩意地棲居”而創(chuàng)造的富于中國傳統(tǒng)精神的現代建筑。
集中提煉“墻”的形象是第五園建筑在外部處理上的亮點,也凸現了中國形式的傳統(tǒng)特征??v觀中國傳統(tǒng)建筑幾千年來幾乎都承襲著一種十分突出的外部形式,那就是“墻”的形象,如城墻、宮墻、院墻等。這些傳統(tǒng)上極具防御性的高而實的外墻對于現代建筑來說顯然并不完全適用,但其對住宅私密性的保障是不可或缺的。中國傳統(tǒng)園林大多是高墻深院封閉式,目的就是為了阻隔塵世,抵制喧囂,使園內清靜幽美的境界深藏而不致外泄。園內又有蜿蜒曲折,高矮、虛實不一的廊墻。園林中的長廊本來是作為建筑物之間的聯(lián)系而出現的,同時,廊墻又起到分割空間的作用,形成了園內豐富多變的空間層次。在第五園,很突出墻的形式,各種高低、長短、虛實不一的墻體通過不同組合來分割或圍合空間,形成了豐富的空間層次。墻上根據不同的要求或開窗、或開門、或開洞,產生了以實墻造成隔景,以門、窗、洞口之框形成框景,以漏窗形成漏景,以及借用其它景觀豐富、充實自己的借景等多種景致。這種傳統(tǒng)的藏露互補、虛實相生的表現手法使得第五園的意境空間景深化了。
第五園建筑在內部處理上,則強調“院”的作用。庭院別墅的“前庭后院中天井”以及通過組合形成的“六合院”和“四合院”;情境花園的“立體”小院(院落+露臺);合院陽房的圍合所形成的“大院”,其種種院落形式無不著力體現中國傳統(tǒng)建筑當中那種“內向”型的空間,真所謂“庭院深深深幾許”了,同時也表達了中國人人性上更為內斂含蓄的品格取向。傳統(tǒng)院落的語言符號,被重新融合到全新的建筑組合中去,購置成全新概念的院落形式,從而達到人文氛圍的營造,自然感的強調。第五園通過街坊——街巷——大院小院——內院的空間層次上的過渡,在有限的空間當中創(chuàng)造出多重的變化,人們在這種多層次的空間序列中步移景異,從時空交錯中體會著無限的意境。
這里是一個摒棄嘈雜和喧鬧的場所,是現代都市人所向往的“壺中天地”。無論是四合院式住宅還是園林空間住宅形式,這種以院落為核心的中國傳統(tǒng)形式的建筑體現了人們對自然生活的向往。中國傳統(tǒng)建筑藝術之所以有經久不衰的魅力和再生性的旺盛生命力,其原因不只是為它的藝術魅力,而且是它具有一種內在的民族心理規(guī)定性,“與今天中國人的心理結構有相呼應的同構關系和影響”。我們應該立足傳統(tǒng),更要超越過去,而不僅僅是模仿,要在批判中吸收和借鑒,創(chuàng)造出既能體現社會民族發(fā)展的文脈,又符合現代功能與審美要求的富有時代氣息的中國形式新建筑。
參考文獻
1. 童著.童文集.第一卷.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0.12
2. 王弦.傳統(tǒng)的復興——論當代仿古建筑.藝術探索,2008,22(4):104-105
3. 顧孟潮,張在元主編.中國建筑評析與展望.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4
4. 吳良鏞等.曲阜闕里賓舍建筑設計座談會發(fā)言摘登.建筑學報.1986,1(209):8-15
5. 潘古西主編.中國建筑史(第五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3
6. 王受之著.骨子里的中國情結.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4.11
7. 李澤厚.美的歷程:修訂插圖本.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
8. 宗白華等著.中國園林藝術概觀.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7
張,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公共藝術系
欄目策劃、責任編輯:趙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