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靜
受自然、人文社會、村落、結構布局、建筑類型特征、空間形態(tài)、組成要素、規(guī)則等因素的影響,明清時期徽州民居內部空間的頂面墻面、地面鋪墁、雕刻彩繪的材料選用及施工工藝呈現(xiàn)出特有的特點。
一、頂面和墻面
明清徽州民居頂面(這里所說的頂面指廳堂的頂面)具有地域特征。明時民居為“樓上廳”,樓上高敞,樓下低矮,樓上多為會客主要活動場所,又因建筑屋頂特點,頂面為梁架結構的坡頂,所以室內空間的雕飾和彩繪大多集中在頂面梁架及其構件上。而清時民居改為“樓下廳”,樓下高敞,樓上低矮,樓下成為了主要活動場所,頂面也由原來的梁架結構轉變?yōu)橐阅窘Y構為基礎的平頂。頂面多施加彩繪,也有用草席等材料裝飾,這在豐富空間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室內的亮度。
與頂面相比,明清徽州民居墻面表現(xiàn)形式大致相同。建筑內部墻面多以木板分隔,外墻則為磚木結構。但也有例外,如黟縣宏村承志堂(圖1)是以兩層木板壁中間加設磚墻作為內部墻面的,更好地滿足了防潮、保溫、隔熱及隔音的功效。
二、地面鋪墁
徽州的一般庶民除臥室外,一樓多做灰土地面。富裕者多用青磚鋪墁,大戶多按一定式樣鋪裝:一般天井下方四周多采用正鋪,樓下廳堂內地面多采用斜鋪,正斜的搭配鋪裝即在功能空間上作了界定,也打破了灰色地面帶給人的單調感,使其富有變化。如績溪上莊的胡適故居、宏村德義堂的地面鋪裝等。在施工工藝上,考究者在青磚內加入蛋青及蛋殼,通過加潑糯米汁來加固青磚,并用油灰嵌磚縫。有的還將青磚水磨出亮刷桐油,有的做成長條磚正鋪(如南屏敦睦堂、潛口方觀田宅等),或在正廳廳中鋪置一整塊石材(名為團圓石),還有的在廳堂地面四角及中間埋置陶土罐,起防潮與回音作用。
徽州民居廂房及二樓地面為木地板鋪裝,一樓廂房木地板高于廳井地面,柱間有地栿梁、木龍骨使室內木地板懸空,起到防潮保溫的作用,顯然這是原干闌式構架形式的子遺。地栿梁上往往設置通風口,形狀多樣,有錢幣形、桃形、萬字形、半圓形等。同時為防止木構架的木柱受潮變形腐壞,木柱下墊置柱頂石,亦稱為柱礎,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是干闌式構架遺跡的表征(圖2)。
值得注意的是,徽州民居天井下方,具有排水、排污作用的通道,一般為大塊青石板鋪裝??傮w上看,明代為高深的明道,清中后期以后,變成暗道,幾乎跟周邊地面持平。
三、雕刻與彩繪
徽州民居所用的材料大都就地取材,呈現(xiàn)出獨有的特色。尤其是徽州“三雕”——木雕、磚雕、石雕,在民居建筑裝飾藝術中更是獨具一格。
“三雕”中,木雕運用范圍十分廣泛,所占比例最大,涉及到裝飾構件和家居器用等各個方面?;罩萁ㄖ賰认蛐头忾]式架構,室內多以木構架為主,這為木雕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徽州地區(qū)木材儲量和品種俱豐、書法繪畫藝術的發(fā)展、篆刻等技術的發(fā)達,為木雕發(fā)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明清徽州經濟的發(fā)展,顯貴宅主多將精力花費在宅第內部的裝飾上。此外,徽人重內質,富有含蓄內斂的文化審美意識,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木雕的發(fā)展。就木雕工藝上看,徽州木雕主要運用有淺浮雕、深浮雕、平板線刻、透雕、圓雕等表現(xiàn)形式,在內部的梁架、梁托、斗拱、雀替、隔斷、欄板、檻窗、隔扇門、窗扇等處予以表現(xiàn),特別是天井四周的欄板、檐條更是木雕豐富之處(圖3)。
徽州木雕的特色之一是在每一處木雕的內容、造型和工藝形式方面,都有一個明確的傾向。再根據(jù)宅主的審美理念、心理需求作出選擇。如天罩的運用,使得兩邊分隔的空間既連通又分隔,雕刻工藝一般為透雕。同時,徽州木雕中的人物雕刻十分寫實?;罩菽镜翊蠖疾煌坎势?,而髹以桐油,既起到了防腐之功效,又保持了木質的質素及紋理。有些富裕宅主多在雀替、月梁、月陀、木床花板等部位飾金漆,施彩繪。黟縣宏村承德堂天井四周的隔扇絳環(huán)板處雕刻細致,取自不同故事內容,整個木雕保持原木本色,古樸典雅;雕工精美絕倫的蘆村志誠堂隔扇門的絳環(huán)板也是木雕的重點裝飾部位,以戲文傳說、儒學禮教、世俗故事等為主要內容??梢姼羯冉{環(huán)板處為木雕中最為重要的部位之一??傮w來說,隔扇絳環(huán)板大多不施彩漆,表現(xiàn)木質本色;有的飾金和漆,但色彩也較單純,以紅、黑、金色為主,不失整體性。黟縣宏村建于清咸豐年間的承志堂(圖4),宅主汪定貴乃是大鹽商。宅第木雕繁復,雀替、門額、月陀隔扇門及廳堂兩側隔扇門的裙板等處,精雕細刻并施以彩繪、金漆。裙板在清時也是雕刻的重要部位,其上大多不留大面積的空白,通常用云紋、回紋等線結構貫穿整個畫面,使得畫面更加飽滿豐富。多使用散點透視處理畫面,在以天井上方為主光源的照射下,景物栩栩如生,中心突出,光影效果明顯,層次感較強。窗欄板的雕刻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較為巧妙地運用了光影變化。在宏村樹人堂、南屏行吾素軒等宅第廂房的窗欄板雕刻上可見一斑。
又如,同為木雕重點裝飾部位的雀替、月梁、月陀也十分講究。雀替多采用圓雕方式,主要以獅子、人物、植物等為雕刻內容,也有朱漆貼金,如承志堂雀替等。月陀位于梁架中間,以浮雕為主,也有透雕、線刻相結合之例,有方形、梯形、橢圓等造型方式,內容也以植物、人物、動物等為主,時而也與雀替等配合貼金。月梁的雕刻裝飾多在位于天井四周之處作包袱,以浮雕為主伴以線刻等手法,內容以傳說故事、民風民俗、名人帙事、戲劇等為題材。
此外,木雕也影響了徽式家具的制作。木雕在家具上多采用浮雕表現(xiàn)手法,層次分明。除了家具等陳設物品本身構件的木雕裝飾外,也多使用在大件家具的門面及雕花床柜等家具面板的裝飾上。這種家具風格影響了京式、蘇式家具的制作,同樣徽式家具也受到其他地域裝飾藝術及材料的影響。如部分民居內木雕隔扇門的隔扇心、家具背板心等處,用瓷質材料加以裝飾,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景德鎮(zhèn)瓷器材料的影響。
雕刻的風格隨時代的變化略有不同。明時民居較重功能簡裝飾,手法粗放剛勁,清新明快,體現(xiàn)了當時人們求實歸真的品格追求。圖案較簡單,以幾何圖形為主,多以水波紋、魚水紋、花草蟲鳥為主要題材。清時民居雕刻或清秀雋永、或縝密繁瑣、或柔和飽滿工細精巧。與木雕相比,由于徽州磚雕(圖5)體積較小,在民居中運用范圍有限,主要雕飾部位多集中在入口的門樓、門坊、影壁等處,美化了入口立面,使得素雅的墻面具有了層次感。在磚雕表現(xiàn)形式及風格上,明清也有不同,明時風格趨于粗獷,雕飾樸素,形象稚拙,圖像的對稱性較強,題材多為植物花卉、龍鳳圖樣,一般是浮雕或淺圓雕。至清時,雕刻漸趨工巧繁縟,并將人物故事作為雕刻題材,構圖靈活,雕刻層次增加,較繁雜瑣碎?;罩荽u雕與其他地方磚雕有不同之處,北方磚雕往往多集中在大門的墀頭、廊心墻、影壁磚雕、檐墻等處,雕刻內容多以植物、幾何紋樣為題材,畫面構圖多采用對稱的形式,相對徽雕來說比較有規(guī)則且工整。
徽州石雕主要取材于當?shù)厮a的青黑色的“黟青石”。黟縣山上多產青石,此石處于高山,石質硬軟適度,細膩且有光澤,多用于建材和石雕?,F(xiàn)存較好的徽州古民居的石雕大都取材于此類石材。
徽州石雕以浮雕、圓雕、透雕及線刻為基本雕刻手法,刀法融精致于古樸大方。在門罩處常與磚雕結合并用,增加了層次感。徽州石雕題材受材料本身質地的限制,內容一般以吉祥如意的花鳥魚蟲等為題材。石雕多運用于入口門罩、抱鼓石、石獅、漏窗、梁柱下部柱礎、臺基等部位。石雕力求凝重沉穩(wěn),多追求體量感。為避免石質材料的過顯沉悶,石制柱礎多加以雕飾。明時柱礎多以覆盆、伏蓮等形態(tài)為主。清時柱礎(圖6)的形態(tài)更為豐富多樣,有鼓形、方形、八角六角形等。石雕漏窗,以方形、圓形、葉形形狀為主,雕飾內容除幾何形狀外,也以山、石、植物等為題材,構圖疏密勻稱靈活多變,雕飾手法追求古拙凝重。石雕漏窗的設置,有利于屋內的通風與采光,在美化建筑立面的同時,也使得內外相汲、引室外風光入室,構成“桃花似火噴墻外、翠綠竹蔭借東家”“四面春光入、無處不花香”的庭院景致?;罩萋┐笆瘢憎鹂h最為集中。抱鼓石則多見于大宅入口兩側,有避羞之用,形體較高,獨立石材制成。石鼓表面一般不作雕飾,多在須彌座等處以花卉紋樣為題材,運用二方連續(xù)或四方連續(xù)等構圖形式,以浮雕或淺圓雕表現(xiàn)方式進行雕飾。
與“三雕”相比,彩繪也是徽州民居建筑的一大裝飾特色,但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運用并不普遍。徽州彩繪多見于天花、梁枋等處,月梁處多飾以包袱錦圖案(圖7)。通常來說,梁柱彩畫分成三段:有中段的枋心、兩端的箍頭及兩者之間的藻頭,多刻以花草等組團圖案。其中的錦紋圖案多做成系袱子形式,一樓天花彩繪多先在天花淺灰黃色底上繪出有規(guī)律的席紋或木紋,然后再飾以花草等組團圖案,紅白綠藍各色兼用,用色清新淡雅。富裕人家常在梁柱、雀替、隔扇等處與木雕相結合飾以貼金。明時彩繪多集中在樓上梁架等處,如明代程氏三宅;清時則多見于一樓天花及梁坊處,墻角、墻面、入口門樓等處也有彩繪出現(xiàn),構圖較自由??傮w來說,徽州彩繪清秀素雅。由于徽州民居主要靠天井采取自然光,所以室內光線昏暗,彩繪在美化空間、滿足審美要求的同時,也起到了反射光線,提高室內亮度的作用。
四、材質的選用及施工工藝
明清時期由于徽商的巨資投入,工匠受徽州版畫、篆刻及新安畫派等藝術的影響,使之技藝超群漸漸形成“徽州幫”,并以其獨特的傳統(tǒng)手法和精湛的技術雄視一方。
徽州古代工匠在營造前,先用“畫墨”的方法來確定施工的尺寸、中心等。而“會墨”則是工匠們以口頭磋商的形式擬訂出設計樣式等。經此后,工匠們協(xié)商便可進行實地操作。木、磚、石之匠活都有自己的一套施工程序。
木匠活的施工程序分出山料——起工駕馬——畫墨接榫——排列(料)——豎屋請梁——理柱等工序。
磚雕工序分放樣開料——選料——磨面——打縫起線——雕刻——補損修繕等工序。
石匠活施工程序分由挖腳——采石——砌石——制安細料等工序。
從木、石、磚匠活的工藝流程可以看出:首先,木、石、磚活皆為就地取材,這使得徽州民居具有了自己的地域特色,如臺基、石雕門樓、抱鼓石、柱礎等以當?shù)厮a石材為料,皆為深色,增添了徽州古民居的凝重、深沉感。其次,根據(jù)用材功能位置的不同,選用不同的材料。木質材料徽州品種俱豐,材料有優(yōu)等之分。不同的功能需求,可以選用不同種類木材,比如,杉木耐腐蝕,木質相對較松軟,故大部分木雕選用此材料;楓木粗且直,不易腐爛多用作梁架;株木、栲木木質細膩耐磨不易腐爛,用于門檻和地板等處;樟木雖有香氣,木質細致卻不耐爛,一般不用作建材,多用來制作家具。磚雕則是以當?shù)氐哪嗤翞樵牧希T樓等處既要求耐侵蝕又需張顯財力、地位,這樣的部分多選磚雕。對于石材,較為大塊地用于屋基、柱礎等用料,剩余碎石用于填充墻體。
材料的選用與雕飾的類型也是與民居建筑本身相關聯(lián)的。前面已提及明清時期徽州民居的不同之處,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工種對材料的選用和雕飾的搭配。同時,工序也有雷同之處,均是從動工前的整體規(guī)劃設計到放樣再到出坯,撇出大體層次粗坯輪廓到最后的精雕細琢而最終完成。
作者單位:上海市東海學院應用藝術系
(責任編輯:軒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