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英
摘要:朱自清的散文清新樸素,委婉細膩,構思縝密,充滿濃郁的詩情畫意和抒情色彩,給人以特別強烈的美感。散文《春》是一曲貯滿詩意的春之歌,其詩意美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清新自然的語言美,嚴謹精致的結構美和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關鍵詞:朱自清;散文;春
朱自清是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著名的作家。他的散文清新樸素,委婉細膩,構思縝密,充滿濃郁的詩情畫意和抒情色彩,給人以特別強烈的美感。正如郁達夫所說:“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夠貯滿著那一種詩意,文學研究會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1]
《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發(fā)表于1933年7月上海中華書局印行的《初中國文讀本》第一冊,此后長期被中學語文教材選用,為廣大中學生所熟悉和喜愛。在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里,作者用詩的筆調描繪出一幅春意盎然的畫卷,彈奏出一曲清麗婉轉的“春的贊歌” [2],讀后使人仿佛置身于春天的懷抱里,徜徉在野花盛開、綠草如茵的田野上,聽婉轉的鳥鳴和著輕風、流水聲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聲悠悠地飄來,任輕柔的春風攜著花香、草香和新翻泥土的芳香徐徐地吹來,陶醉在如詩如歌的美妙境界中。
一、清新自然的語言美
讀朱自清的《春》,感覺如藍天流云,清泉叮咚,一份特有的舒美情致充溢于字里行間,給人以無限自然清新的感受。
“風華是從樸素出來”,這話用來品評朱自清的《春》的語言,是最切合不過的。朱自清善于吸收平易樸素、生動形象的口語,經(jīng)過精心的提煉加工,融入自己的文章中去。《春》一文中就運用了許多形象化的口語。如:“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作者寫小草的生長,不用“長”,也不用“冒”,而用一個“鉆”字,形象地再現(xiàn)了小草沖破層層土壤阻力茁壯生長的過程,表現(xiàn)了小草頑強旺盛的生命力。寫小草生長的范圍,不說“園子里,田野里,滿是大片大片的綠草”,而說“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用“瞧去”二字,引起人們的注意力,并吸收口語句法的特點,把“一大片一大片”放在前面,不僅突出了小草生長范圍之廣,而且語言顯得活潑自然,真切生動。寫春天百花盛開,不說春風吹過“桃樹、杏樹、梨樹,都開滿了花”,而加上“你不讓我,我不讓你”、“趕趟兒”等通俗化、擬人化的口語,有力地烘托出百花爭春時你追我趕、互不相讓那種鬧嚷嚷的喜慶氣氛,別有一番情趣,而且行文整齊而有變化,格調明快自然,表現(xiàn)了作者喜不自禁的賞春之情。這些語言都是作者從口語中提煉出來的,雖見匠心,而無斧鑿之痕,可謂于平淡中顯神奇。
文中還用了大量的疊詞,如“嫩嫩的”、“綠綠的”、“輕悄悄的”、“軟綿綿的”、“偷偷地”、“嗡嗡地”、“密密地”、“稀稀疏疏”等。疊詞是漢語口語的一個特點。這些疊詞的運用,不僅增強語感,豐富語言的表現(xiàn)力,同時也增添了行文舒美自然的韻味。
朱自清的散文語言,不僅注重自然,而且注重創(chuàng)新,追求自然和創(chuàng)新的辯證統(tǒng)一。在《春》中,作者運用了大量精妙妥帖的比喻,體現(xiàn)了作者語言的獨創(chuàng)性。如,文中形容野花,“象眼睛,象星星,還眨呀眨的”,惟妙惟肖地刻畫出野花在春天的懷抱里自由自在、陶然自得的情態(tài);形容春風,“象母親的手撫摸著你”,恰切地表達了春風溫柔、煦暖的特質;形容春雨,“象牛毛,象花針,象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不僅狀其形,而且傳其神,寫出了春雨所特有的輕柔、細密、光亮、綿長以及那份因風而“斜”的飄逸;贊美春天,“象剛落地的娃娃”,清新可愛,充滿希望,“象小姑娘”,美麗多姿,嫵媚動人,“象健壯的青年”,朝氣蓬勃,充滿青春的活力。這一個個比喻,不僅新奇、別致,而且貼切、自然,傳神傳情,充滿豐富的詩的想象,非其他語言所能替代。它體現(xiàn)了作者美好而獨到的情思,體現(xiàn)了作者所追求的語言風格——新而不失自然。
二、 嚴謹精致的結構美
“形散神聚”是散文結構的特點。這篇散文,首先寫盼春,“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兩個“盼望著”連用,加強語氣,表達了作者盼望春天的迫切心情。接著,作者用生花妙筆在讀者面前展現(xiàn)了六幅春景圖。先總寫春天的景色,“一切都象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然后分別描述最能表現(xiàn)春天的各種景物:山、水、太陽、春草、春花、春風、春雨等。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由簡筆勾勒到工筆細描,從各個側面繪聲繪色地描寫了春天清新明媚地自然景色,突出了早春的盎然生機。繼而又由景到人,寫人們在大自然的感召下,煥發(fā)出青春活力:“城里鄉(xiāng)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辈⑺角傻攸c出了作品詩意的內(nèi)涵——“一年之計在于春”,鼓勵人們珍惜春天的大好時光,抓住時機,努力奮斗。山水、花、草、風、雨、人這六幅畫面,字面上很少言春,卻又無處不在寫春。文章結尾,作者展開新奇、豐美的想象,用簡短而富于詩意的語言對春天進行了熱情洋溢的歌頌:“春天象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春天象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春天象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他領著我們上前去。”這和前文盼春、繪春的思想感情一脈相承,使文章渾然一體,形成緊湊完整的整體美,且言盡而意無窮,增添了作品耐人尋味的含蓄美。
《春》,以短短800多字的篇幅,包容了春天的各種景象,而又顯得博而不雜,層次清楚,中心突出,且文章疏密有致,濃淡相宜,且有和諧之美,可見作者在謀篇布局上的獨到匠心。
凝練,嚴謹,和諧,構成了朱自清散文《春》的結構美。
三、 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朱自清的散文,無論敘事,還是寫景,都帶有自己的感情色彩。在《春》這篇寫景散文中,作者一開始就用飽蘸感情之筆抒寫對春天的盼望,定下了全文感情的基調,接著又將詩情傾注于筆端,精心描繪了六幅春景圖,最后,用一連串美妙的比喻縱情對春天予以贊美。綜觀全文,一個“情”字貫穿始終,一切“景語”都是“情語”,在情景交融中,創(chuàng)造出了詩的意境和抒情氛圍。
由于作者不是為寫景而寫景,而是在描寫自然景物的過程中,融注了自己的感情,帶上了個人抒情的色彩,因而景物顯得活靈活現(xiàn)、充滿情趣。如:“野花遍地是,雜樣的,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象眼睛,象星星,還眨呀眨的?!币盎ū緛硎庆o止的沒有情感的東西,這里,經(jīng)過作者的感情過濾,化靜為動,變得有情致,有神韻,充滿了靈氣。一個“?!弊仲x予野花以躍動的生命活力,把野花在微風吹拂下?lián)u曳生姿的情態(tài)活脫脫地描繪了出來。再看作者筆下的春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地”,“綠綠地”,“軟綿綿的”,面對這“一大片一大片”嫩綠可愛的小草,作者也情不自禁,以無限天真的童心回味起少小時的樂趣,“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無拘無束,盡情戲耍。寥寥幾筆,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作者觀賞春草時欣喜若狂的心情。
在作者的筆下,花草含情,風雨有意。作者之所以能將春景描繪得這么美好生動,新穎逼真,除了得力于作者在遣詞造句方面的深厚造詣外,還是因為作者愛得深切,情自肺腑出。只有作者對生活、對春天懷有滿腔的愛,對春天的一草一木都寄予了很深的感情,他才會仔細地觀察、品味春天的一棵草、一朵花、一縷風、一陣雨,才會對客觀事物有著獨特的、細致入微的藝術感受,才會賦予春花春雨以獨特的神韻和情致,使作品具有真摯動人、詩意橫生的藝術表現(xiàn)力。
正如清人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的:“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嬌揉妝束之態(tài)。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沒有真情實感,沒有對春天萬事萬物的細致入微的獨到體察,作者也就寫不出這樣美麗的語言,道不出這樣美好的情思。朱自清當時雖置身在污濁黑暗的舊中國,但他的心靈世界一片澄澈明凈,他的精神依然昂奮向上。他把自己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把自己對美好事物的無限熱愛,對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熔鑄到文章中去,熔鑄到詩一樣美麗的語言中去,從而使整篇文章洋溢著濃濃的詩意,產(chǎn)生了經(jīng)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郁達夫,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上海,1935年版。
[2]春的贊歌,吳周文,語文學習,1996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