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我發(fā)現(xiàn)學生缺少對文本的揣摩與探究的習慣,因此,便決定通過《落日的幻覺》這篇課文的教授,讓學生掌握精讀的方法以讀懂文本。
精讀就是認真仔細的研讀。通過精讀應完全理解閱讀材料的內容和觀念。精讀應認真細讀,揣摩探究,甚至咬文嚼字,并結合文本加以聯(lián)想和想象,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進而形成自己對文本的判斷和評價。我認為精讀并非要求我們一定要按照傳統(tǒng)的分析模式去閱讀,從時代背景到作者介紹、分段分層、主題思想、寫作特點一路下去。我的做法是:字字讀到、捕捉要點、推敲琢磨、觸類遷移,并力求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掌握精讀這四個要求。
第一步,先引導學生精讀標題:“落日的幻覺”。我們捕捉到這五個字中要點是“幻覺”,而“落日”是來限制幻覺的,是落日的幻覺而不是其他的幻覺。然后請學生聯(lián)想我們生活中還有沒有類似的幻覺。學生一下子就能想到“海市蜃樓”“筷子放到水里變彎”。為了幫助他們聯(lián)想,我選取了幾幅有關幻覺的圖給學生辨認,有轉動的大飛輪、圖中的黑點、圓柱還是方柱等。對于這些幻覺,學生早已了解了光學原理。于是自然引出:為什么落日會有幻覺,會有哪些幻覺?
第二步,學生合作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思考兩個問題:落日的幻覺有哪些,幻覺的成因是什么。朗讀之后,學生很快找到幻覺有四個,主要集中在第二段。而第四至七段回答了幻覺的成因。捕捉到要點后,推敲剩余的第—和第三段。學生在抓關鍵詞的基礎上很容易得出,第一段是以生活現(xiàn)象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第三段是承上啟下的過渡段。這樣就快速地理清了文章的結構層次。并且看出這篇事理說明文的說明順序是由現(xiàn)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另外,還捕捉到本質是本文的說明要點。
第三步,就是精讀文章的重點——第四至七段。因為這是一篇科普文,很多物理學的知識學生沒有學過,很難看懂課文。所以,為了幫助他們理解,在精讀第四段時,我設計了一個情境:假設老師是一個物理光學研究所的研究員,今天專門到一所小學組織小朋友們開展科普活動,請同學們幫助老師進行宣傳。先請學生陪我一起朗讀第四段。然后一起推導成因:散射→短波光的散射比長波光強得多→長波光散射弱→長波光直射力強→能夠穿透增厚大氣層→而其中黃色、紅色光穿透能力最強,所以太陽看起來深黃、殷紅→黃昏時空氣中煙塵比清晨多,所以落日的顏色更深。捕捉完要點、推導結束后,引導學生推敲琢磨關鍵詞,讓學生找到文中特別重要的詞句品味。因為小學生們年齡小,要想把知識講明白,就一定要進行聯(lián)想。例如用一個拳頭和一個巴掌打人,肯定是拳頭打人疼,因為集中比分散的力量更強大。這樣就理清了第一個幻覺的成因。
剩下的第五至七段就由學生按照精讀的要求來做一做科普宣傳。在精讀第六段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我提出了一個疑問。既然課文中說落日應該是圓的,只不過看起來是扁的,那為什么在王維的《使至塞上》有這樣一句描繪落日的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呢?讓學生探究一下這兩句詩有沒有問題,到底落日是圓還是扁。在精讀第七段時,我還提出了一個疑問。關于落日變大的問題,有人曾做過辯論。在《兩小兒辯日》中就有“太陽變大”的問題,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那么太陽到底是日出日落時大還是日中時大呢?請學生作一次科學探究。經(jīng)過討論,學生弄清第六段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光線折射原理。而第七段在我的“光滲現(xiàn)象”與“背景襯托”的提示下,學生已討論出了一些原理。
最后一步是總結與布置仿寫第二段的作業(yè)。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也是一篇科普文。若是不用精讀方法,那么許多學生都讀不懂文章。我們從五個方面(1. 作品感受:抓住標題,理解全文;2. 文意把握:整體感知,理清結構層次;3. 要點概括;4. 詞句理解:分析重點段落,關鍵詞幫助理解;5. 內容探究:運用所學知識,聯(lián)系積累,聯(lián)系生活),按照四個要求(字字讀到、捕捉要點、推敲琢磨、觸類遷移)來精讀這篇課文,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后當同學們遇到讀不懂的文字,不妨多試試精讀。精讀不但是充分理解閱讀材料的重要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理解、鑒賞、分析、概括、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第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