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學法就是教師為幫助學生理解文本而創(chuàng)設特定的情境的方法。我在教學《十八歲和其他》這篇課文時,緊扣“體驗”“對話”這兩個關鍵詞,在總結兩代人矛盾原因的過程中,聯系學生實際探討:“你同意文中父親歸納的原因嗎?你是如何看待兩代人之間的矛盾的?你和父母產生過矛盾嗎?有了矛盾你是如何處理的?你的父母又是如何去做的?你認可他們的做法嗎?現在你是怎么想的?”問題一出,同學們馬上轉換了角色,不再是遠距離地觀看書中兩代人的矛盾,而是講自己的故事,評價自己的行為。大多數同學表示在生活學習中常與父母鬧矛盾,而解決的方法又比較極端,比如說:冷戰(zhàn)、爭吵、絕食甚至是離家出走等。同學們講得真切,聽得投入,有的同學講著講著就泣不成聲。學生有了自己的生活體悟,就為與文本、與老師、與家長的對話創(chuàng)設了一個很好的情境,搭起了一座橋梁。這樣的生活體驗,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完善了學生人格。
學生生活“三點一線”,周而復始地上課、下課,難免會覺得學習很乏味。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地穿插一些與課文有關的歷史故事、奇聞逸事,不但能調節(jié)氣氛,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而且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比如在教學《燭之武退秦師》時,我給同學們講一講春秋五霸的故事,晉國的“驪姬之亂”,同學們馬上來了興趣,這時再讓同學們課后去找一找《左傳》故事“城濮之戰(zhàn)”“退避三舍”“蹇叔哭師”,經過這樣一個探尋過程,學生不僅對《燭之武退秦師》的歷史背景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而且對《左傳》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學完課文之后,同學們紛紛找《左傳》閱讀,想要了解更多的春秋故事。
[作者單位:江蘇省灌云縣伊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