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于是乎,“合作學習”隨處可見,有的甚至于達到了“濫”的程度,步入了另一個誤區(qū)。具體表現(xiàn)在:
合作討論貫穿整個課堂。筆者曾經(jīng)親歷過這樣一節(jié)課:一位老師上魏巍的《我的老師》一文,事先預設了一張合作學習的表格,分四步組織合作討論:1. 利用工具書一起查字典讀準下列字音;2. 利用工具書給下列詞語注釋;3. 討論歸納全文共寫了哪幾件事;4. 你們認為文章在寫作上有哪些地方值得學習借鑒。一堂課就圍繞問題分小組討論,課堂氣氛確實熱鬧了,所有學生確實合作了,預設的學習內(nèi)容也觸及到了,似乎很符合新課程的理念??墒菍嶋H收獲卻很少?
問題明了仍堅持合作討論。合作學習一般是在個人難以解決問題時才適用的團隊互助性學習。但有的老師為了給課堂增“彩”,不管問題是否需要討論,硬性組織小組合作。筆者遇到過這樣一個場面——師:“同學們,奧楚蔑洛夫在文中共變了幾次?請分小組討論一下?!彼煲鹆藸幾h,有的說“六次”,有的說“五次”,有的說“三次”,還各有各的理由,看起來是一次“成功”的合作互動學習,但是仔細想想老師提的這個問題有“合作”之必要嗎?
合作看似熱鬧實際流于形式。不少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將一些需討論的問題拋給學生后就萬事大吉,接下來任由學生爭論不休,最后不管問題是否解決,請幾個學生上來簡單交流一下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這樣的合作表面看起來熱熱鬧鬧,但深入調(diào)查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真正參與討論并有所收獲的學生為數(shù)極少,大部分學生或是抓住細枝末節(jié),東拉西扯;或是高談闊論,不辨本質(zhì);或就事論事,缺乏深度。
那么,怎樣才能走出課堂合作學習的誤區(qū),增強合作學習的實效呢?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 恰當把握合作學習的時機。課堂上,什么時候可以進行合作學習呢?孔子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學生“憤”“悱”之際,正是進行課堂合作的最佳時機。具體來說,在遇到以下情況時,可以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首先是在學生不能獨立解決或完成的時候,組織合作學習。在課堂中,由于學生理解的深度、廣度有限,對于一些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學生的理解往往不統(tǒng)一或不全面,這正是進行合作學習的好時機。其次是在解決文本教學重點難點的時候,組織合作學習。課文的重點之處往往蘊含著豐富的內(nèi)容或深刻的意義,學生自主探究難免以偏概全或不能深入下去。此時,教師引導學生合作學習,能使學生讀深讀透。如文言文《兩小兒辯日》蘊含著什么深刻的道理,這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教師可在學生充分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弄清了兩小兒辯論的觀點和理由的基礎上,組織學生討論一下讀了這篇課文想到了什么,鼓勵學生人人參與,讓學生從多種角度感悟兩小兒喜歡探索的精神和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第三,在問題需要發(fā)散性思考而沒有固定答案的時候,組織合作學習。如在教完《小石潭記》,我讓學生思考:為了發(fā)展旅游事業(yè),當?shù)財M開發(fā)小石潭景點,請你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為該景點寫一則簡介。對于這樣的問題,我讓學生先自己寫,然后在小組內(nèi)交流,每個小組再推選一名寫得好的同學在班上介紹。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學習,就能取得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
二、 合理選擇合作學習的話題。合作學習的話題怎樣選擇呢?① 有利于突破文本重點難點的話題。在閱讀教學中,教學重點或難點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獨立解決起來都有一定的困難,這時教師如果能夠適時組織合作學習,那么往往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上《甜甜的泥土》一課時,在講到“泥土為什么是甜的”這一教學難點時,首先給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思考,爾后因勢利導,讓學生就此問題討論。在討論中,學生的思維打開了,深深理解了“甜甜的泥土”中蘊涵的深深的母愛以及其他一些人對小亮的關愛。② 有利于提高學習興趣的話題。比如《皇帝的新裝》這篇童話,故事在“有一個孩子說了一句:‘可是他什么也沒穿啊’”這樣的情境中落下帷幕。這其實是作者留下的一個空白。如果此時在教學中繼續(xù)讓學生合作討論:“故事結束了,但皇帝的游行并沒有結束,下面請同學們展開想象,大膽地為本課設計一個你認為合理的結尾。葉圣陶曾為本文續(xù)寫過結尾,老師希望同學們將合作的‘成果’和大作家來個大比拼。”對于這樣精彩的童話,續(xù)寫本身就是學生很感興趣的環(huán)節(jié),而和名作家的“大比拼”更是再次挑起了學生的興趣,但是要想在比拼中有取勝的可能,單槍匹馬可能會讓學生感到有一定難度,因此反而會喪失一部分興趣,這時的合作學習可謂是很好地滿足了學生的需要,對于激發(fā)學生興趣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經(jīng)過這種“高層次”的合作,學生能想象出和名作家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結尾,對他們來說,該是多么巨大的鼓舞啊。這樣的合作學習抓住了“契機”,真正地發(fā)揮出了合作學習的優(yōu)越性。③ 有利于“三維目標”實現(xiàn)的話題。比如一位老師在教學《水調(diào)歌頭》這一課時,要求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對“‘高處不勝寒’僅僅是指禁不住高處的寒冷嗎”這一問題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并將小組學習結果在班中進行匯報。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最終弄清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認識到作者豁達的胸襟。也正是源于這一次合作,學生結合自己的知識與經(jīng)驗,欣賞詞的內(nèi)容,領悟作品的內(nèi)涵,從中獲得了有益的人生啟示。三維目標在這里高度地融合,體現(xiàn)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統(tǒng)一,“語文之美”也得以體現(xiàn)。
三、 有效引導合作學習的深入。合作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可以是生生合作,可以是師生合作,也可以是生本合作。但不管哪一種形式,都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時,教師不能等待、觀望,而是要深入到小組當中,和學生處于平等地位,或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策略,供小組磋商、協(xié)調(diào)、參考,或了解討論的進程,及時為學生提供最新的思維素材和深化題旨的信息,幫助學生挖掘討論的深度。如一位教師教學《孔乙己》,先引導學生討論小說的最后一句“我到現(xiàn)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孔乙己到底是死了還是活著?為什么?學生深入文本,找出依據(jù),各抒己見,課堂氣氛極為活躍。接著,教師拋出下一個問題:孔乙己為什么會死?引導學生探討文本的題旨。在學生的討論過程中,這位教師自始至終深入各小組,密切關注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變化,適時地提出第三個問題:你對孔乙己這個人是否同情、怨恨?為什么?這三個問題,如行云流水,由表及里,具有序列性和梯度性,促使學生研討問題的關鍵,幫助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挖掘出文本深層次的內(nèi)涵??梢娦〗M討論中,教師不僅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學習情境,架設學習橋梁,而且要巧妙引導,及時調(diào)控,層層剝筍,使討論逐漸深入,引人入勝。
當然,“合作學習”中出現(xiàn)的誤區(qū)可能不止這些,對策方法也是多種多樣。只要我們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理念,真正地對“合作學習”這一教學現(xiàn)象進行深刻的思考,靈活地運用,有效地引導,就能使學生在小組討論中激活思維,交流所得,拓展能力,就能讓小組討論更合理更科學,就能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收獲豐碩的果實。
[作者單位:江蘇省吳江市梅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