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短小精悍,蘊涵著美的意境、美的情思、美的畫面和美的節(jié)奏,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好教材。
一、 樹立審美觀念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大千世界紛繁復雜,人的審美觀念也千差萬別,美好的事物未必能引起人們普遍的美感。小學生年齡小,判斷是非、美丑、善惡的能力還較弱,因此在古詩教學中,要通過對詩意的講解,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促進他們健康地成長。
(一) 解詩意,入詩境。教師在古詩教學中,通過對詞語和詩句的解讀,引導學生進入優(yōu)美的意境,使其感受詩人所抒發(fā)的情感。堅持從正面引導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審美觀。例如教學《石灰吟》,就應突出石灰不愿安居深山,勇于獻身人間,甘愿犧牲,留下清白的高大形象。借以抒發(fā)作者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氣節(jié)。又如王冕的《墨梅》這首詩,應讓學生理解墨梅的素凈淡雅(絕無濃妝艷抹)的形象,寄寓著的詩人鄙視流俗、堅貞自守的高尚情操。
(二) 精講讀,品文情。學生朗讀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必須依賴于誦讀的實踐活動。如《鋤禾》一詩,學生對詩的內(nèi)容大都有所感知,在教學中,應重在誦讀的指導,細細體會詩中所蘊含著的勞動之艱辛、成果之珍貴這一內(nèi)涵,養(yǎng)成熱愛勞動、珍惜成果的美好情操。又如教學《梅花》一詩,通過誦讀精講、帶領學生觀賞梅花,使學生體會梅花斗寒抗雪英姿勃勃的品質(zhì),以及頑強的生命力,把學生的情感導向新的高度。從梅花的秉性中領悟到做人的道理,從而培養(yǎng)學生不怕困難、知難而進、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
二、 陶冶審美情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情感,并能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币虼?,在語文教學中要千方百計地調(diào)動學生學習語文的激情,找準情感的基點,使學生激情滿懷地學習,以獲取情感與人文精神的養(yǎng)料,從而豐富他們的情感世界,開啟他們的想象力,培養(yǎng)他們高尚的審美情趣。而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就具有高尚的審美情趣,具有強烈的人文精神和高雅的格調(diào),具有永久的藝術(shù)魅力,其中一些寫兒童的詩歌富有兒童所喜愛的童真童趣,還有親切感人的意境,因此,古詩是小學最好的審美教材。要充分運用古詩教學,加強對學生審美情趣的熏陶。
(一) 感知形象美。教學《山行》一詩時,啟發(fā)學生想象:詩人描寫了什么?(高山、石徑、白云、人家、楓葉)詩人又是抓住什么特點?按什么順序把這些景物集于一幅畫面上的?讓學生在腦海中浮現(xiàn)出一幅多彩的秋色圖。接著,讓學生動手把腦中浮現(xiàn)出的畫面畫出來:遠處,有一座寧靜的山莊秋色正濃,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伸向遠方,山民居住的小屋炊煙裊裊;近處,夕陽下的楓葉一片紅艷……然后讓同學之間相互比較討論,說說自己的創(chuàng)意。這不僅培養(yǎng)想象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還可以從中得到美的愉悅,激發(fā)出強烈的學習興趣。
(二) 體味意境美。古詩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這種意境美最好的表現(xiàn)方式,是通過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使詩情畫意盡在學生腦海中。如何去展現(xiàn)?誦讀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誦讀,才能體會出詩的真味。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綠”“何時還”等,都表達了一種濃烈的思鄉(xiāng)情,學生通過品讀理解,進一步體會到詩人思鄉(xiāng)心切的情懷。此時,再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與詩人產(chǎn)生共鳴,詩與情、情與境的交融,是古詩教學的最高境界,唯有如此才能使學生領略到古詩詞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學生吟誦詩文,抑揚頓挫,韻味無窮,不僅可以感受到漢語言的音律之美,詩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還可以積累語言,受到熏陶感染。
三、 提高審美能力
提高審美能力是教育的目的。它包括對美的感受能力、賞析能力和再創(chuàng)能力。在古詩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對美的感受能力,主要表現(xiàn)為美感的敏銳性、準確性和深刻性。
(一) 加強誦讀,明確詩意。教學古詩時,要在范讀、引讀、齊讀、默讀、自由讀、背誦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中進行展示,激發(fā)興趣和想象意境,做到“其義自見”,從而準確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意思。如教學韓愈的《早春》,要通過反復誦讀啟發(fā)引導,使學生準確地領悟到該詩表面上是寫春天的花草樹木爭芳斗艷,吐露芬芳;其深層的意蘊卻是一種價值觀:萬物巧拙不一,天賦各異,但只要各盡其能,就能顯示出自己生存的意義和價值。教學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要通過誦讀,使學生明白:若是在白天,行船江上,縱情山水,或可暫時忘卻人生坎坷旅途悲凄??墒窃谶@萬人歸家的傍晚,詩人卻停船于杳無人煙的江上,怎能不產(chǎn)生落魄江湖的哀愁和遠離鄉(xiāng)土的感嘆呢?
(二) 推敲語言,體驗情感。古詩多數(shù)含蓄深刻、立意高遠,其內(nèi)涵不是一讀就能理解的,需要引導學生深入到美的本質(zhì),領略美的底蘊,以培養(yǎng)學生分析鑒賞和邏輯推理能力。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異鄉(xiāng)”和“異客”這兩個“異”字,要引導學生仔細推敲,前“異”指的是他鄉(xiāng)與故鄉(xiāng)有別,包括文化習俗的差異。后“異”除了指在他鄉(xiāng)做客之外,還有心理上、感情上,與當?shù)厝?、與當朝者格格不入的意思,強化了孤獨感,有力地反襯了思鄉(xiāng)之情。
“情”是古詩的根源。詩是詩人“情動而辭發(fā)”的產(chǎn)物。沒有感情就沒有詩,沒有詩人真摯濃烈的感情,就不可能產(chǎn)生動人心弦的詩歌。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披文入情”,使學生體驗古詩中蘊含的豐富情感,通過審美體驗,得到心靈的陶冶。如孟浩然的《春曉》一詩,句句寫景,字字含情,詩句看似寫景,實為抒情,情景交融,達到難以分離的境界。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從景入手,從字詞的理解以及再現(xiàn)詩的畫面入手,體會詩人是如何描寫“啼鳥”“風雨”“落花”等景物,借助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體會詩中“不覺”“知多少”等字詞的情感色彩,從而把握詩人愛春、惜春的深情。
總之,加強古詩教學中的審美教育,能鍛煉起學生形象思維,活躍學生的想象力,激發(fā)學生感知美、發(fā)現(xiàn)美、探尋美的熱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泗洪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