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狐貍和烏鴉》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故事,講一只狐貍用奉承話騙取烏鴉一片肉的故事,說明愛聽奉承話容易上當受騙。課文共6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講狐貍看到烏鴉嘴里叼著一片肉,饞得直流口水。第二至五自然段具體講狐貍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奉承烏鴉,使烏鴉一步步地失去警惕,最后受騙上當?shù)?。第六自然段講狐貍騙到肉后跑掉了。課文的重點是描寫狐貍如何騙到烏鴉嘴里的肉的。作者在突出這一重點的時候,主要是抓住狐貍為騙到肉而連施三計時的神態(tài)和語言來進行描述的。課文的結尾則簡潔明了地寫出了狐貍叼起肉一溜煙跑掉了。這實際上也是作者和編者留給老師和學生的一個自由馳騁的空間。
二、教學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苯虒W中要善于激活學生的知識和經(jīng)驗,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通過理解關鍵詞語和句子來理解課文內容,通過觀察課文插圖并加以合理想象來理解課文內容。在反復朗讀中學會用自己的話說出自己讀書的感悟,抓住不同動物的不同表現(xiàn)去思考,感悟文中的內涵,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
三、教學特色
巧妙引導,感悟探究,讀演結合,延伸存趣。
四、教學設計
(一)運用貼圖,巧妙引導
1 小朋友,還記得《烏鴉喝水》這篇寓言故事嗎?你能簡單地說說這個故事的內容嗎?
2 故事中的烏鴉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
3 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兩個動物,(出示狐貍和烏鴉的貼圖),想不想知道它們碰到一起會有怎樣的故事發(fā)生嗎?讓我們打開書,先看看課文中的第一幅插圖,圖上畫了些什么?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再看看課文中的第二幅插圖,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出,這個故事的結果是什么樣的?
[點評: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利用舊知,運用直觀、形象的貼圖創(chuàng)設輕松的課堂教學情景,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符合低年級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
(二)細讀重點,感悟探究
過渡:狐貍想吃烏鴉嘴里的肉,“它眼珠一轉”主意來了。它想出了什么主意呢?
1 自讀課文,說說課文中哪些地方最吸引人?
2 狐貍一共說了三次奉承話,它是怎么說的呢?烏鴉有什么反應呢?請在狐貍的動作、話語下面畫上“——”,在烏鴉的表現(xiàn)下面畫上“——”。
3 學生交流并板書。
狐貍————烏鴉
眼珠一轉 親愛您 沒有回答
賠著笑臉 您的孩子 看了一眼
搖搖尾巴 羽毛嗓子 非常得意 4 再讀課文,邊讀邊想,狐貍三次所說的話,有什么不同?烏鴉的表現(xiàn)發(fā)生了哪些變化?為什么會有這些變化呢?
(1)研究狐貍第一次說的“親愛的烏鴉,您好嗎”,引導學生聯(lián)系狐貍的表情。抓住關鍵詞語“眼珠一轉”及“親愛的”“您”這些親熱的稱呼,理解狐貍這么說的目的是為了與烏鴉套近乎,以取得烏鴉的信任。烏鴉“沒有回答”,為什么?烏鴉這時對狐貍多多少少還存有一點戒心,對狐貍的話并不信任。
(2)狐貍見一招沒有得逞,緊接著就使出第二招、第三招。請小朋友仔細閱讀課文第四至六自然段,讀后討論:狐貍和烏鴉的表現(xiàn)又是怎樣的?它倆為什么會這樣?
(3)各自讀書,相互交流。
(4)展開討論,感悟探究。
小結:狐貍賠著笑臉說話,是為了表示對烏鴉的態(tài)度友好、親熱,關心烏鴉的孩子也是為了進一步討好烏鴉。狐貍明明知道烏鴉的羽毛并不比麻雀漂亮,嗓音很難聽,人人都討厭烏鴉的聲音,硬是把不是烏鴉的優(yōu)點安在烏鴉身上,目的是想讓烏鴉開口,吃到它嘴里的肉。烏鴉盡管開始還有些警惕,但當狐貍問候它孩子的時候,它看了狐貍一眼,說明烏鴉已對狐貍產(chǎn)生了好感,對它的警惕也有所放松了。后來聽到了一些奉承話,更是得意忘形了,此時的烏鴉已完全相信了狐貍的甜言蜜語,對狐貍完全喪失了警惕,不再思考狐貍講這番話的用意,并不假思索地照狐貍說的去做了。
5 指導感情朗讀,讀中感悟。
開展朗讀競賽,看誰體會得正確、深刻。
學生自由練讀。
指名試讀,男女生分角色讀。
對狐貍的第一次說的話要用假裝的尊敬、問候的語氣讀;第二次說的話要用假裝親近、關切的語氣讀;第三次說的話要用夸張的贊美的語氣讀。這是因為狐貍的話并非出于真誠,而是別有用心。讀書時應該用夸張的語調,從而透露出狐貍狡猾的內心。對于烏鴉的三次表現(xiàn),分別用平穩(wěn)的語調,稍上揚的語調,興奮的語調來讀,表現(xiàn)出烏鴉一步步失去警惕的過程。
讓學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讀中感悟狐貍的狡猾和烏鴉的輕信。
[點評:直入重點,最吸引人的地方往往就是最精彩的也是興趣濃厚的地方,因為有了興趣就有了主動性。引導學生學會用自己的話說出自己讀書的感悟,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從中發(fā)現(xiàn)語言文字中蘊涵的內容,愿意與他人合作。抓住人物的不同表現(xiàn)去思考,真正感悟出文中的內涵,達到學習語文的目的。]
(三)讀演結合,開發(fā)潛能
1 (出示插圖)看看圖,說說狐貍一次次討好烏鴉的目的是什么?(騙走烏鴉嘴里的那片肉)
2 齊讀最后一小節(jié)。
3 烏鴉臉上的表情怎樣,它會想些什么?
4 烏鴉上當了,狐貍的目的達到了,烏鴉為什么會上當受騙?它是怎樣上當受騙的?
5 從烏鴉被騙這個故事中我們應該接受什么教訓?
(一個人喜歡聽奉承話,就容易上當受騙。)
(閃光的東西并不都是金子,動聽的語言并不都是好話。)
6 分角色表演。
根據(jù)課文內容選一種你喜歡的小動物,可以根據(jù)課文內容自由想象,要抓住小動物的語氣和心理活動的描寫,必要時可以配上動作等。
(狐貍:狡猾。講話言不由衷,別有用心。表演時對它的第一、二次問話,表面上要顯得親切關心,第三次說的話要演出虛假的贊美,有一種討好的味道。)
(烏鴉:蠢笨。別人奉承它,它一點兒也看不出是別有用心,反而越來越高興,直到最后上當。)
[點評:用學生最想說的話最想做的事引導學生,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在創(chuàng)新中學會做人。同時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在分角色表演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教師也可以作為伙伴參與活動,適當點撥引導,使課堂教學煥發(fā)生命的活力,讓思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五、續(xù)編故事。延伸存趣
1 拓展閱讀
介紹狐貍和烏鴉的拓展資料:《狐貍和葡萄》、《狐貍和蟬》、《狐假虎威》等。
2 作者賦予課文中的狐貍和烏鴉以人的思想、語言、行為,那么自然界中的狐貍和烏鴉又是怎樣的呢?(交流信息)
生:狐貍是個刁猾、狡詐的動物,別的動物稍不留神,就會吃虧上當。
生:狐貍有一張尖嘴巴和一條又長又大的尾巴,毛色多半黃褐,喜歡捕食老鼠、野兔、小鳥,一次吃不完,就扒洞埋起來,做上記號,下次再吃。肚餓時也會偷吃家禽。
生:烏鴉長得很難看,叫聲也讓人討厭。
生:從“烏鴉反哺”這個成語中我知道烏鴉是一個有孝心的動物。
3 續(xù)編故事,延伸存趣
課文的結尾說“狐貍叼起肉,一溜煙跑掉了?!贝蠹蚁胍幌?,烏鴉吃過這次虧以后,會怎么想,怎么說,怎么做?請大家拿起手中的筆,捅上想象的翅膀,像作者一樣編出你們自己的狐貍和烏鴉的故事,可以以“肉被騙走了以后”為題編一個小故事;也可以以“第二天,狐貍又看見烏鴉叼了一片肉……”為開頭編一個小故事,講給同學或家人聽,也可以投到雜志社,讓更多的人來知道。
[點評:這一環(huán)節(jié)注重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語文教學不僅要注意課內與課外的結合,還應注意語文教學與自然生活的聯(lián)系,拓寬學生的語文學習的空間。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發(fā)展語言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課堂教學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素質,語文教學應重視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生活在絢麗多彩的想象王國,通過續(xù)編故事,放飛學生的思想,任他們在自由創(chuàng)造的廣闊天空中展翅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