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在南京學習的時候,聽一位語文專家說過,曾經(jīng)有人做過調(diào)查,調(diào)查中學生對各科的興趣,喜歡什么學科,不喜歡什么學科。結果顯示,語文既不是學生最討厭的科目,也不是學生最喜歡的科目。這個結果讓我思考了很久,它之所以能觸動我,是因為再多的理論分析也掩蓋不了嚴峻的現(xiàn)實:為什么人文性如此濃厚的語文不能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語文教師該如何改變自己的思路,該如何去教好語文?
每帶一屆新生,我都會在第一堂課問他們同樣的一個問題:如何解釋“語文”這兩個字。學生的答案幾乎是相同的,“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字”。圍繞這個問題,我都會用一節(jié)課時間去闡發(fā)我對“語文”的理解,對于高中生而言,“語文”應理解為“語言”的“文學”,我還進一步狹義地把“文學”理解為“文學修養(yǎng)”,直接一點說,語文就是要盡力塑造一個個“人”?!靶抡n標”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睂τ谡Z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討論已經(jīng)進行了十幾年,沒有太多資歷的我不想?yún)⒓舆M這場討論。我只想說“人文性”是語文的鮮明特征。新大綱明確規(guī)定“發(fā)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那么,何謂人文性?我認為,人文性不單是文學性,不單是文化性,也不單是人的自然性,它應該是三者的有機融合,是一切有利于人“健康”發(fā)展的東西。
如何讓學生喜歡語文?筆者認為,需要“情”。19世紀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歡欣和鼓舞。沒有興奮的情緒,怎么能激動人,沒有主動,怎么能喚醒沉睡的人,沒有生氣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我認為,語文教學中需要三種情感:教師的熱情,文本的真情,學生的激情。
一、教師的熱情
教師要有敬業(yè)的熱情。我們要樂于為教師這個職業(yè)奉獻一切,不是因為“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yè)”,不是因為教師的生活、收入穩(wěn)定。選擇了這個職業(yè),就要做好犧牲名和利的準備,“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陶行知是教師的楷模。面對著一雙雙求知的眼睛,教師不能馬虎;面對著幾十甚至幾百人的未來,教師不能退縮。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只有用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汗水去澆灌,滿園的花朵才會競相開放,燦爛奪目。
教師要有上課的熱情。許多感人至深的文章往往是作家用真情實感寫成的。同樣,要把一篇篇感人的文章教得讓學生感動,教師也一定要“先感動過”,要“進入角色”。教師備課時,首先應該查清作者的寫作背景,明確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盡量設身處地地體驗作者的創(chuàng)作沖動,從字里行間品味作者的喜怒哀樂,與作者同喜同憂同樂同悲。只有如此,教師才能當好學生的“導演”,引導他們進入教學情境。正如托爾斯泰所說:“把自己體驗過的情感傳達給別人,而使別人也為這段情感所感染,也體驗到這些情感?!?/p>
教師進入課堂后,必須要有飽滿的熱情、最佳的心境和高昂的教學激情,以此感染學生,從而引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教學過程不但是信息交流的過程,同時也是情感交流的過程。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既有認識成分也有情感成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用自己的熱情理解文本,調(diào)動課堂氣氛,以充分滿足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有新鮮感,讓學生時時處于學習的最佳狀態(tài)。
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最重要的是情感因素。教師要愿意教、善于教,學生才會喜歡學、勤于學。只要教師愿意付出自己的熱情,使課堂變成師生間的情感溝通的地方,教與學就會升華為愉悅的情感交流。
二、文本的真情
語文課本中的許多文章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熏陶作用,它們對于學生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的感染教育,是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的。但我們很多的語文教師卻忽略了這一點,他們認為講文本就是為了講知識點,講知識點就是為了考試得高分,許多教師像醫(yī)生解剖尸體一樣把文章分解開來交給學生,死板板地按固定程序上課,干巴巴地照搬教學參考書,總認為講得越細越好,學生記得越牢越好,如此下去,再美的文章也會變得索然無味,再好的詩詞也會讓學生昏昏欲睡,如此的課堂又怎么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收到感人的效果呢?相反,如果教師也能像文章作者一樣“發(fā)諸真情,出于自然”,進入文章的思想境界,挖掘潛藏于文字背后的真情,用“心”去教,用“情”去導,學生怎么會無動于衷呢?
詩人臧克家說過:“一文未成,多次痛哭,要寫出感人的文章,自己一定要先感動過。”許多感人至深的文章往往是作家用真情實感寫成的。文本中的“情”,既包括文章作者的“情”,也包括主人公的情。如蘇教版《現(xiàn)代散文選讀》中的《我的母親》《我的一位國文老師》,按照教學的要求,講授這兩篇文章要讓學生學會寫人的方法,如果教師機械地把課文分解成講什么人,記敘了什么事,用了什么方法,本來簡單的文章就會被“拆解”得支離破碎,毫無美感而言。相反,如果我們能先引導學生去關注胡適對母親的那種深深的思念和感激之情,以及梁實秋對老師的那種深深的愛和敬慕之情,效果可能就會大不相同?!案腥诵恼?,莫先乎情”,如果教師教學不能從情人手,單純按照參考書去上講解,根本就不可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如《把欄桿拍遍》,文章內(nèi)容似乎很深,但只要教師正確引導學生去領會辛棄疾對祖國的愛與壯志不得實現(xiàn)的愁苦,其他的難點就會迎刃而解。事實證明,文本中的情感往往是學生的關注點,《紅樓夢》中錯綜復雜的情,《史記》中司馬遷的情,李白、杜甫、蘇東坡、李煜這些偉大詩詞家的情,對親人、朋友、故鄉(xiāng)、民族的情,這些數(shù)不勝數(shù)的情,才是學生心靈中的那根弦,我們只有找準它,撥動它,才能產(chǎn)生共鳴,產(chǎn)生和諧的琴聲。教師講課,首先就是要讓學生去充分挖掘文本中的這些“情”,讓文本中的“情”去感動學生,那么他們就會愿意去讀,愿意去聽,愿意去思考,如此,教學就會事半而功倍。
三、學生的激情
完美的課堂教學單有教師的熱情和文本的真情是不夠的。教師在課堂中只注重個人的情感和技術發(fā)揮,那只會變成唱獨角戲,孤零零的文本也只是知識和情感傳遞的媒介。課堂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在課堂上的感情,直接影響著一堂課的質(zhì)量。如果學生長期對教師所講的知識或設置的問題絲毫不感興趣,就必將失去學習信心,導致厭學。既然學生的情感對教學有如此大的推動作用,那么教師就要想辦法去調(diào)動學生的激情。
語文教師要有廣博的知識。學高方為師,有人說:“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要有一桶水?!蔽矣X得這個比喻很形象也很貼切。當然,教學并不單純是把這些廣博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要加深學生對于語文這門學科的了解,了解語文的博大精深,了解語文豐富的蘊含。如此,才能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求,才能滿足學生對情感的追求,才能激發(fā)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所以,教師對作者了解要比學生多,對故事了解要比學生全,對內(nèi)容把握要比學生準,對道理的認識要比學生深。
要懂得尊重學生。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zhì)來說,就在于讓學生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我總跟學生說,對于語文而言,沒有成績好壞之分,因為只要肯花時間,語文都能讀得懂,記得牢。教師一定要從觀念上消除不平等的思想,一位成功的教育者一定要懂得尊重學生,要深入細致地了解學生的天然稟賦及個性特點,在此基礎上因材施教,給他們一個廣闊自由的發(fā)展空間。只有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高揚“以人為本”的價值思想,才能使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有安全感、愉悅感、尊嚴感,才能讓學生喜歡你,喜歡語文課。
要激發(fā)學生的激情,可供教師借用的手段很多,比如:上課語調(diào)的抑揚頓挫,教態(tài)的豐富多變。甚至教師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傳遞著一定的情感,都在牽動著學生的心。
總之,完美的語文教學,決不能拋去情感,再多的教學手段,都要以情感為引線,如此,才能讓語文的課堂精彩紛呈,才能讓學生喜歡語文,語文教學也才能塑造一個個“人”,一個個“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