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對“寫作”方面提出的總目標是:“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p>
“習作”是起步作文,又是學習寫作的一種方式,帶有練習(練筆)的性質,因此定名為“習作”。本文結合小學3~6年級語文談談習作教學的基本途徑。
一、改革課堂習作教學結構。精心創(chuàng)設習作情境
學生的認知活動多在課堂上進行,習作教學也依賴于課堂這一主陣地。我們應突破傳統的習作訓練模式,采用“創(chuàng)設情境一習作指導一習作實踐一習作評點一范文借鑒一修改潤色”的課堂結構。這種習作教學結構模式,體現了習作訓練的意向,即感知體驗一梳理思路一創(chuàng)新構思一取長補短一提煉優(yōu)化。這種習作訓練流程,以學生為主體,適合學生年齡心理特征,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利于學生進行動腦動口、主動參與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
習作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過程,學生一旦處于主動狀態(tài),必然會爆發(fā)出創(chuàng)作的火花,而要使學生處于主動狀態(tài)就必須激發(fā)其興趣,充分調動其積極性。因此,在習作教學中,教師要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滿足學生的參與欲望,激發(fā)學生的習作靈感。教師應該精心創(chuàng)設各種形式的情境活動,渲染習作氛圍,豐富習作想象,拓寬感知領域。教師可以通過角色扮演、實物展示、生活體驗、多媒體課件等方式創(chuàng)設情境,這些情境活動都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連,化遠為近,化靜為動,化微為顯,使學生有“物”可寫。同時,情境活動變抽象為具體,變間接感受為直接感受,使學生入境入情,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如睹其物的效果,激發(fā)學生習作興趣和情感,誘導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讓學生真正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知識的積累和對生活的感受,是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基礎,對于提高學生習作水平有重大的意義。而生活體驗和廣泛閱讀,正是豐富積累的兩大途徑。教師應在習作前引導學生善于觀察,參與生活實踐,體驗和感悟生活中的喜悅和艱辛,積累習作素材;同時加大閱讀量,積累詞匯,豐富語言。比如,某位教師在四年級上了一次習作活動課“補襪子”。教師先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補襪子。然后進行指導,教師沒有硬性規(guī)定,只在黑板上隨機出了幾個習作題目引發(fā)學生思路:“看花容易,繡花難”“唉,我這個人真笨”“哇,好丑啊”“咦,她的手真巧啊”……每個題目都充滿童趣,選擇的范圍大了,學生的思維就活了,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愛怎么寫就怎么寫,再加上親身實踐后感受頗多,寫出的文章自然是學生真情的流露。
二、提供習作實踐機會。提高習作技能技巧
把參與情境活動的體驗感受用準確、具體、生動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是習作教學的目的和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學中,注重一個“練”字,抓住“情動”這一切入點,先后用“口頭表述、習作實踐、習作互議”等環(huán)節(jié)提高感知效應,啟迪學生的智慧。在“練”的環(huán)節(jié)中,要給足學生自主習作的時間和空間,要求學生在邊表述邊再現的情境中大膽創(chuàng)新構想。在習作互議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自談習作構思,然后相互評議,達到口述拋磚引玉,自我實踐個性發(fā)掘,互議互補,相得益彰。
單有生活素材的積累及對材料的感受感悟,沒有一定的寫作基礎知識及寫作技巧,習作水平是提不高的,這就需要指導學生學習掌握一般的基本寫作知識及寫作技巧,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想象,寫出有新意的文章。在指導學生習作時,應努力創(chuàng)造求真、求誠的寫作氛圍,盡力拓寬學生自由表達的空間,鼓勵學生講出真話。在習作課上,提倡自由表達,從內容到形式,怎么想就怎么說、怎么說就怎么寫。應盡可能少寫命題習作,而讓學生根據教師的引導自擬題目,或自己選題,自己命題,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喜好的學生的不同要求,使之有事可記、有話可說、有理可寫、有情可抒,使每個學生都有飽滿的情緒,都能產生強烈的寫作沖動。在有了強烈的寫作情感的基礎上,再進行習作指導、思維訓練和語言的錘煉,那么。學生的習作能力一定會有很大的提高。
三、探索習作評改的有效方法,促進良性循環(huán)
評改是提高學生習作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成功的評改,會對激發(fā)學生的習作興趣和動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應從習作的評改形式和評語的內容表述上,重視其積極鼓勵的作用。
從習作的評改形式上看,以書面批改為主,提倡面批和互改相結合。書面批改是教師常用的批改方式,面批是書面批改形式的補充,當著學生的面,對其習作邊分析邊批改,雖然費時費力,但效果明顯,也是十分必要的。實施面批法,既可以是教師對某一個學生習作中出現的毛病全面進行診治,也可以是教師對幾個學生習作中出現的同類問題進行分類批改。面批結果表明,親和融洽的氛圍能使學生感到教師的關愛,更愿意接受教師的指正,更容易理解教師的評判,也能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對教師的批改牢記心中,以后不再重犯或少犯類似的毛病。
最能體現學生主體作用的形式就是“互批”,即由教師確定明確的批改標準,然后組織學生分成小組,經過討論后互相批改彼此的習作。學生在批改的過程中要找出別人習作的優(yōu)點和缺點,寫上評語并打上分數或等級。這種“互批”的方式既有利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每次習作的要求,又有利于學生相互間取長補短,從而達到大家提高的目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習作積極性。這種“互批”的方式改變以往“教師評講,學生聽講”的陳舊格局,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先評后改”,鼓勵學生參與評議修改的全過程。站在為學生的終生學習和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的高度,訓練學生掌握修改的方法,使他們真正成為習作的主人。針對不同的習作,還可采取不同的方式,“群評自改”“互批自改”“小組交流”“集體評議”等,可多種方式并用,互相配合,彌補欠缺。在評議中,鼓勵多爭論,無論是互批還是小組交流、集體評議,發(fā)現不同意見,不必立即強求統一,而應鼓勵爭論。因為文章的優(yōu)缺點在爭論中才能顯露出來。
當然,也許在互批過程中會出現批改沒有分寸、詞不達意等情況,但只要教師在每次互批之前進行精心的準備,如制定出清楚細致的批改標準;對互批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做好充分的準備,再加上每次互批之后進行復查,是可以保證每次互批的質量的。
從習作的評語內容上看,提倡教師進行“賞識批改”,即批改時能站在學生角度,理解學生心理,本著尊重學生意愿的原則,多保留、少刪改,多鼓勵、少批評,多建議、不指責。如某位教師在批改學生作文時,發(fā)現二名學生行文中用到“三步并作一步”,教師認為能夠理解其想表達的焦急心情,可以保留,而不必改成“三步并作兩步”的習慣說法。學生天真的話語,能不改就不改,保護學生說真話、實話、心理話,樂于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
寫評語應注意如下方法與要求:一是寫建議評語。包括建議寫具體,建議理清層次,建議多寫一些內容,建議把文字改通順等。使學生既看到自己習作的進步,又知道存在什么問題及怎樣修改。比如,“建議寫具體”的評語,把傳統習作評語“寫得欠具體”改為“這處景點很有意思,大家都想知道得更多,對該景點再作一些描寫好嗎?”……二是寫評語應講究實際,注意藝術。對較好的習作,不能贊揚過頭;對較差的習作,也不能說得一無是處。三是寫評語要簡潔、明確。簡潔是指語句簡明扼要,明確是指清楚明白。比如,“語句欠通順”的評語,就顯得籠統,應指出哪個句子欠通順,原因何在,讓學生明明白白地去改正自己習作中的不足。
總之,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教師不論采用哪種形式,都應該遵循一條原則,即盡力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融“情意培養(yǎng)、技能訓練、習作實踐”于一體,重“積累、感覺、感受、感悟、表達”,讓每個學生都參與習作過程。這樣必定會使學生感到自己是習作的真正主人,從而提高習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