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對朋友說:“平生最教我‘驚艷’的是兩位老太太,一位是沈從文夫人張兆和,另一位是楊振寧的前妻杜致禮。”
算起來。見到張兆和女士大概是十多二十年的事了,是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在黃永玉畫展的開幕酒會上。展覽是在中環(huán)的大會堂,酒會很熱鬧,我轉了一圈之后,就想看看畫。后面展場里人不多,但有一位老太太特別吸引我的目光。她穿白色棉布中式衣服,黑布鞋。一頭銀發(fā),很整齊地梳向腦后。
后來我一直在想,到底是什么特質如此有吸引力,以致我的目光離不開她。首先是香港看不到這樣的老太太,我們常常見到好看的老太太,雍容華貴的老太太,但很難見到像這樣有書卷氣的老太太,氣質是那樣好,感覺內涵豐富,韻味散發(fā)出來,并且,年輕時美麗的影子依稀可辨。其次,她看畫看得非常專注,神態(tài)像座雕像。個子小小的,有點瘦弱,我走近,她轉過頭來,微微一笑,笑容有點靦腆,目光卻謙和友善。
當下我根本不懂老太太是誰,后來是看到沈從文書上的照片才恍然大悟。那天還有個小插曲,證明“驚艷”的不只我一個。詩人戴天走過來打招呼,他也好奇:“那白衫老太太是誰?”
像這樣氣質不凡的老太太,一定是有獨特家世的。近讀金安平《合肥四姊妹》,更證實這一看法。
這四姊妹是:元和、允和、兆和、充和。論個人成就,四姊妹中可能張充和最高。她是名書法家(沈尹默入室弟子),而且學問比起另外三姊妹更為深厚淵博。這是語言學家周有光的評語,周有光是少數幾位曾跟愛因斯坦聊過天的中國人之一,今年九十九高齡,是二妹允和的丈夫。其實這四姊妹,學養(yǎng)都是一流的,并且都能唱昆曲。大姊就嫁給當年上海昆曲紅小生顧傳玠?,F在唯一在世的小妹張充和是詩人卞之琳苦戀的“女神”,但她后來嫁給德裔美籍漢學家傅漢思——沈從文的朋友。
四姊妹年輕時,兆和特別引人注目。書中說姊妹們都不懂為何兆和那么多人追求,她們認為大姊元和更美,甚至張兆和也認為自己不漂亮。但這是不對的,兆和的獨特氣質我想在當年已經叫很多男士迷戀,所以被稱之為“黑鳳”“黑牡丹”。追求最厲害的自然是沈從文——這是現代文學史上一段最浪漫的故事。
張兆和在中國公學念大二,她讓她的老師沈從文“驚艷”而一見鐘情。沈從文因此發(fā)動情書攻勢,張兆和不但不領情,還告到校長胡適那里去。胡適“包庇”沈從文是肯定的,正是有胡適這位伯樂,才能破格讓小學都沒念完的千里馬沈從文教大學。
故事許多人都知道,但是書中有些細節(jié)卻新鮮有趣。話說十八歲的張兆和跑到校長胡適家里。發(fā)現“高朋滿座”,很多是認識的人。胡適請她過兩小時再來,屆時可以單獨談談。當晚張兆和在日記上這樣寫著:
他夸沈是天才,中國小說家中最有希望的什么,及至我把態(tài)度表明了,他才知道我不愛他……他又為沈吹了一氣,說是社會上有了這樣的天才,人人應該幫助他。使他有發(fā)展的機會!
很滑稽的是張兆和要去告狀,而校長胡適竟苦口婆心力勸張兆和接受沈從文的愛,說:“(沈從文)崇拜密斯張倒是真崇拜到了極點?!睆堈缀痛鸬煤芫剩骸拔艺f這樣的人太多了,如果一一去應付,簡直沒有讀書的機會了?!?/p>
見面之后胡適寫了封信給沈從文,說,張兆和太年輕不懂事,不適合你。但是張兆和為什么最后改變初衷嫁給了沈從文呢?很可惜書里未能詳細交代。
但是這樣一位個性很強、思想很新的民國女子。當我上世紀八十年代見到的時候(應該七十好幾了),卻是非常含蓄溫文,看不到任何鋒芒。我想是婚姻生活改變了一切。
雖然沈從文獲胡適破格聘請,但畢竟沒有學歷,很多人不服氣,尤其是后來沈從文又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更受排擠。有個叫劉文典的古典文學教授就說過:“陳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該拿四百個大洋月薪,我該拿四十個大洋,朱自清只值四個大洋,沈從文,四個大洋都多了。”
沈從文是藝術家,藝術家不會過日子是正常的,沈從文經濟不好,但還是收藏成癖,專門購買小罐小碗、瓶子和漆盒,養(yǎng)著一位很任性的幺妹“小九妹”。 抗戰(zhàn)爆發(fā),沈從文去了昆明西南聯大教書。有一時期夫妻兩地分居,張兆和自己帶著兩個兒子。經濟困難,她從不向富有的娘家要一個錢。《合肥四姊妹》說:“兆和是張家姊妹中最簡樸的,她摒棄奢華逸樂,因為她相信簡樸是好的,凡事靠自己就是體貼他^——減輕他人的負擔?!?/p>
更大的災難還在后頭。一九四九年之后的沈從文所面臨的,就不僅僅是受排擠或經濟拮據的問題,而是政治上的迫害。他得過憂郁癥,喝煤油、切腕、割喉自殺過,走投無路。北大的教職被撤,調到北京歷史博物館為文物貼標簽。但有誰能想到,這卻造就沈從文完成了歷代中國服飾研究,成了首屈一指的專家。
書中披露了在幾十年的婚姻生活中,曾是沈從文的學生、小他八歲的張兆和一直是他的精神支柱,甚至某些方面還是他的老師。好比說張認為沈不適宜寫評論文章,她給他寫信:
你放棄了你可以美麗動人小說的精力,把來支離破碎,寫這種一蹶一蹶不痛不瘁諷世譏人的短文。未免太可惜。本來可以成功無縫天衣的材料,把來撕得一絲絲一縷縷,看了叫人心疼。我說得太直了,希望你不要見怪。
不僅如此,其實張兆和還幫沈從文糾正語法上的錯誤和錯字。這并不奇怪,沈從文小學都沒畢業(yè),張兆和出身名門,所受的教育深厚而完整——書中說她英文也是好的。
葉圣陶說:“九如巷張家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睆埣宜逆⒚脼槭裁纯梢杂辛己玫慕逃?二三十年代的中國,男子都還有那么多的文盲,女子識字的更是鳳毛麟角。那是由于她們的曾祖父。曾祖父張樹聲曾任兩江總督、兩廣總督,最后官至直隸總督。他的遺訓是子孫不留家財,只供教育。姊妹們還有一位很開通的父親,這位終生不求功名只愛讀書的父親,為他的女兒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讀書的最佳環(huán)境——興辦樂益女中,葉圣陶就曾在該校任校長。
像我這樣的讀者看來,這張家四姊妹要比宋家三姊妹更具吸引力。宋家姊妹當然顯赫。直接影響中國近代史。而張家四姊妹呢?我想是中國的、傳統(tǒng)的,文學藝術的、富有詩意的。我認為她們更女性化,也更有韻味,所以更美麗——不是華麗。華麗高高在上,美麗貼近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