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湘西的山水是世界上最美最好的,知道湘西的民風民情是世界上最醇最釅的。當然,更知道湘西的人是最帥最靚的??墒牵嫖鞯哪晁?,該是一幅怎樣的風物?湘西的年景,該是一道怎樣的風情?湘西的年味,又該是一種怎樣的風韻?
湘西,是不是最美的一副春聯(lián),飛在時間深處、貼在中國民間?
殺年豬
湘西的年,是最有味道的。湘西的年味,從冬月就開始了。
冬月,當寒風開始颼颼勁吹時,一聲聲豬的尖叫聲就會從湘西的青山綠水間鉆出來,飄在山谷和云空。順著山,順著云,順著一陣陣豬的尖叫聲,你就會看見一個個村莊,看見村莊里的一叢叢翠竹和一棟棟木樓,看見木樓里的平場上有一頭豬被幾個男人扯出來。豬尖叫著拼命地往后奔,人七手八腳地拼命地往前扯。人和豬,在冬月的某年某月某日開始了一場戰(zhàn)爭。豬知道自己要慷慨就義了,委屈得呼天搶地地喊。人卻想吃豬的肉,硬了心腸充耳不聞。豬的主人家,躲在一角偷偷抹淚。晴天雨天的,主人吃苦吃爛地喂了豬一年,為的就是過年時能夠讓孩子們吃上一餐飽肉,就是為了熏一炕臘肉,以便過節(jié)和來客時客氣一點。豬哪里能夠不做犧牲呢?主人哪里能夠欽點豬不死呢?其實從養(yǎng)豬那天起,豬也知道它得為主人就義,豬的祖祖輩輩都是這樣就義的,豬打小就看到的。它不是怕死,是舍不得主人。主人起早貪黑地上山扯豬草,進屋剁豬草、煮豬食。就是為了它吃飽喝好。有時候還把它放出去曬太陽,看世界,交朋友,它很感激呢。為這樣勤勞而善良的主人去死一回,值得。可是,它舍不得主人,它臨死前想看主人一眼。主人卻不敢看,主人躲得遠遠的,在廚房里燒開水,水開了,淚也一滴一滴地落進鍋里,被開水煮得又燙又疼。
豬知道湘西的主人是不肯殺豬的,殺豬有專門的殺豬人。豬也知道主人的心和痛,就不在喊了,乖乖地被人拖上案板,一刀,就無聲無息了。豬閉了眼睛對主人默念:來世再做豬認你做主人。
當人們把豬放進一個大木桶里把豬修好,提起來,掛在梯子上或放在案板上時,黑色的豬就煥然一新,變得白白胖胖的了。熱漉漉的豬肉,輕輕一拍,就像風吹楊柳一樣,一浪追著一浪地抖動,那真叫肥,那真叫嫩,那真叫鮮!
主人在豬肉前默默地站了許久,然后撿起一把豬毛,點燃一根布條,從大門外開始給豬喊魂,邊念著豬的好,邊說著自己的鐠,一直走到豬欄邊,把豬毛和布條放下,表示豬又回到了欄里?;氐搅酥魅思?。
主人的心,也就稍稍安穩(wěn)了。
然后主人就把殺豬人砍好的豬肉,分幾塊給鄰居、親戚和殺豬的人。讓他們分享一下一年辛苦的殷實和溫情。
熏臘肉
殺了豬。就是熏臘肉了。從前,一個寨子只有幾戶人家殺得起豬,現(xiàn)在是家家都有錢殺豬了。那么,熏臘肉,也就是家家戶戶的事了。以前只是殷實人家能夠殺一頭豬,現(xiàn)在家家殺一頭豬外,有的還殺兩頭豬。一頭留著炕臘肉,一頭就留著賣好價錢。再富點的人家,還會殺一頭羊給豬做伴。
湘西的臘肉全國第一好吃,就是因為熏制的過程特別復雜,特別原生態(tài)。他們把豬肉、羊肉或者牛肉、狗肉,先抹上鹽,再抹上胡椒粉、花椒粉,然后,放在木桶里放上十天左右,讓鹽、胡椒、花椒的味道咬進肉里。咬好后,一塊一塊掛在火炕上,每天用柴火熏。一熏,就是好幾個月。湘西多各種各樣的雜木,各種各樣的雜木含有各種各樣的營養(yǎng)素,這些營養(yǎng)素隨著煙火熏到肉上,臘肉就有一種特別特別的香味了。特別是那些松枝、翠柏、檀木、桂皮和橘子皮等有特殊香味的木料熏制出來的臘肉,就更香了。
由于熏的時間長,湘西的臘肉沒有一點水分,放上幾年都不會變質,不會餿臭。吃的時候,用火把皮子燒爛燒焦,用熱水洗凈,那顏色就漂亮極了。皮子是金黃金黃的,肥肉是皙白皙白的,瘦肉則金紅金紅的,全都閃閃發(fā)亮!炒也行,蒸也行,全都肥而不膩,油而爽口,一鍋臘肉,香斷一村全街。
如果湘西人給你送臘肉來,不管是豬肉、牛肉、羊肉、狗肉、魚肉,還是野豬肉、山羊肉、斑鳩肉和豬下水,只要你沒有民族禁忌,你一定要收下,那可是天下第一美味!
打粑粑
打粑粑是個大活。一家打粑粑,幾家人幫忙。好不熱鬧。
打粑粑的原料以糯米為主,適當加點黏米。把糯米和黏米和好,泡一會兒,在甑子里蒸熟。熟了的米飯,一粒粒脹得發(fā)亮,很香。大人和孩子都會抓一團嘗嘗。一邊嘗一邊把糯米飯倒進木槽或石槽,兩個強壯的男人用粑粑槌你一槌我一槌地此起彼落。邊打還邊你一句我一句地吆喝著回應。“嗨”!“嗨!”“嗨”!“嗨”!男人的粗狂、男人的力量、男人的魅力,盡在高高舉起和重重落下的槌聲里。打粑粑的槌音,在村莊里悶鈍而響亮。糯米飯越打越爛,越爛越糯,越糯越黏糊,到后面下槌提槌時,槌上會拖出一條長長的白帶,像布匹和哈達,與槌子難分難舍,糾纏不清。糯米的黏性,就像磁鐵和強力膠,把粑粑槌緊緊地吸著、包著,扯不斷,化不開。男人越打越費力,卻越打越來勁,直到把糯米打成一團面團才放手。女人和孩子們就手里蘸點熟油,趕緊把打好的糯米團從粑粑槽里抱出來,放在一個簸箕里,趁熱捏成一個一個小籠包大小的小團子,一溜排開,放在一條長木凳上,用另外一個木凳壓上去,幾人一齊使勁擠壓,小團子就壓成了餅子,圓圓的,像一個個月亮,開在板凳上。粑粑就成了。在湘西,不管人多人少,每家過年時都會打一兩百斤粑粑。粑粑冷卻后,放在一個大水缸里,用臘水泡著,放到來年春天都還可以吃。大人下地勞動,小孩放牛守牛,帶上兩個粑粑,在火邊一烤,那粑粑就一點點軟,一點點漲,漲得老高老高,一扯,就扯出長長的絲線,黏黏糊糊的,像鄉(xiāng)下人的日子和愛情,清白而纏綿。
捉田魚
湘西的年菜里,魚是不可少的。風調雨順,年年有余嘛。
一切都準備妥當后,湘西的男人或者孩子就會嘴上叼一根細篾片,拿著沒了底的背簍,去田里罩魚。雖然冬天水冷刺骨,湘西的孩子卻最喜歡去罩魚了。秋收后的稻田里,往往還養(yǎng)著一水田的魚。湘西人從不給魚撒魚食的,就讓魚吃秋天里掉下的谷粒,啃秋天里留在田里的稻樁。經過了一個秋天的喂養(yǎng),那魚肥得往往在水里沉著游不動了。再游不動,要抓著它卻很難的,它再慢都比人跑得快。那水是魚的伙計,魚在水里怎么都比人靈。你挽了褲腳,再輕手輕腳,水都會故意發(fā)出響聲,給魚通風報信,魚就會按了魚雷,嗖嗖發(fā)射。當然,有的魚也耳背,或者有點聾,當你拿著沒了底的背簍深一腳淺一腳地輕輕靠近時,那魚還睡著,全然不知道豺狼來了。你就喜喜地,雙手把破背簍高高舉起,突然往水里一罩,魚就被罩住了!你用手在背簍罩著的水里摸啊、摸啊,只想摸著一條大大的魚,那魚,卻早已在你的破背簍靠近水面時,溜了!嘿嘿,溜了!那魚,又跑在前面笑嘻嘻地等著你。一次罩不到,你有耐心,兩次罩不到,你有耐心,十次二十次的罩不到時,你就沒有耐心了。你只好幾個人形成一個小包圍圈,一起拿著破背簍一秒也不停頓地快起快落。一個上午或者下午,你終于瞎子撞到米頭子,抓住了幾條。雖然冷得牙巴骨只打架,尿泡也冷得好像沒有了,你還是嘴里叼著用篾片串著的魚,滿足得很。那魚,終于沒有逃過你如來佛的手心,你還是勞有所得、年年有余了。
過趕年
過趕年,是湘西土家族所獨有的。
殺了豬、修了雞、宰了鴨、灌了香腸、熏了臘肉、推了豆腐、打了粑粑,湘西人就開始過年了。湘西人過年,是趕年,你從沒見過,也很少聽說的。湘西人過年從臘月二十四就開始了。按姓氏過。彭姓過臘月二十四,田姓過臘月二十五,向姓過臘月二十六,覃姓過臘月二十七,李姓過臘月二十八,王姓過臘月二十九,其他姓都過大年三十。
這有故事的。明朝時候,東南沿海倭寇橫行,屢剿不絕。湘西人急國家所急,痛國家所痛,在土司首領彭藎臣、彭翼南帶領下,三萬男兒,先后五次出兵遠征。湘西人會打仗,敢打仗,不怕死,很快就趕走了倭寇,保住了國土。明皇帝下旨頒昭,御賜皇匾,授予湘西官兵“東南戰(zhàn)功第一”的稱號。
當時的湘西土司王朝,都是家族和宗族制。土司王是彭姓人,率先出兵,出兵時正好是臘月二十四。所以彭姓人家就臘月二十四提前過年。過完年就出發(fā)。田姓人家是臘月二十五出兵,所以田家人是臘月二十五過年。依次類推,每個姓過年的日子都不一樣。因為天一亮就要出發(fā),所以都是晚上過。趕年的習俗就這樣留了下來。所以,進入臘月時,你只要聽見哪家在放鞭炮,你就可以知道這家人姓什么。所以,在湘西過趕年時,你就知道湘西人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是怎樣的一種義無反顧?怎樣的一種鐵血丹心?豐豐盛盛的一桌年飯,熱氣騰騰的一桌子美味,都是生活的香味、勞動的香味,是對先祖年復一年的敬意和思念。
湘西人過年,是要煮夠三天年夜飯的。就是說,過年時,要煮出三天的年夜飯,表示豐衣足食,吃得有余有剩。過年時,小孩不準吃雞爪子,吃了就成績不好,寫不好字,寫的字像雞爪子抓的。更不準吃豬尾巴和豬腳叉子(豬蹄),吃豬尾巴。會事事落后;吃豬腳叉子,長大問親(找對象)時,人家肯定打叉子,對象會被叉掉。大人小孩都不準泡湯吃,泡湯就會來年發(fā)大水,垮田坎,年成不好。
現(xiàn)在湘西人過年大多白天過了。一部分人依然晚上半夜過年,一邊看電視、打麻將,一邊辦年夜飯,辦好后,邊吃邊天亮了,預示來年的日子會越來越亮。
搶雞頭
大年三十,還要搶雞頭。
搶雞頭,是湘西孩子最高興的事。湘西的孩子們坐在家里守歲,就是為了等半夜三更的那一聲雞叫,等著搶那第一句嘹亮的長鳴。誰搶到了,誰就是來年的第一,成績第一,身體第一,吃的穿的第一,什么好事都是第一。寧為雞頭,不為鳳尾,說的就是這個理,搶的也是這個味。
過年,是孩子最快樂的事,可以穿新衣服,可以走親戚,可以放爆竹,可以進城下街,還可以搶雞頭。搶雞頭,就是爭著放爆竹。就是看第一聲雞叫時,哪個的爆竹先點燃。每家的孩子們,無論男孩女孩,都會興奮得坐臥不安,早早地把爆竹拿在身邊或者抱在懷里,等著半夜過后放鞭炮??春⒆觽儽е夼谧诨鹂舆?,大人急得不行,生怕火星飛進孩子懷里把爆竹點炸了,就提醒孩子遠一點,莫到火里炸了,孩子就乖乖地把板凳移遠點。抱著鞭炮等。但,有時候,還是偶爾有一顆兩顆的爆竹掉進了火坑邊,啪。一炸,滿屋火灰,嚇人一跳。孩子聽了樂得大笑,大人瞪了眼睛哭笑不得,只好讓孩子再遠點。孩子就又退了點,還不忘提醒大人:爹,搶雞頭時,你莫忘記喊我啦。但大人往往掐不準時辰,人哪里知道雞什么時候叫,所以。往往有的孩子搶到了雞頭,有的孩子就沒有搶到。搶到雞頭的孩子就歡天喜地的跳,沒搶到雞頭的孩子,就有些遺憾,擔心自己來年成績差水平低,什么都落后人家。大人就安慰:你聽到雞叫了米(沒)?聽到了,就會第一。不得第一,第二第三也是好事。孩子就說:我就想得第一。大人就說:想得第一,明年又搶。孩子就雄心壯志地:明年我不搶第一,我不姓什么什么。大人就開心地笑。
走丈人
湘西走丈人,是大年初一。
新年第一天就去走丈人,是湘西人對丈人的尊重。人家的女兒在你家苦了一年了,丈人想自己的女兒也想了一年了,新年的第一天就應該去丈人家拜年、感謝,讓丈人好好看看自己的女兒是不是還好好的。拜丈人,煙、酒、糖和一個豬腿是不能少的。其他的,能多就多,沒有也沒關系。那豬腿,熏了一些時候,有二十多斤,還系了一條喜慶的紅綢。兩口子拉著孩子,一人一背簍東西,邊走邊說丈人的好,邊走邊說村里的事,當然,也會邊走邊談論來年的生活計劃。高興時。男人還會吼一曲山歌。那山歌,不但自己的女人和孩子聽見了,四面走丈人的男女都聽見了。你就會時不時地聽到有人喊你的小名:喬三,走尕公尕婆去了!你就會也喜喜地答:哎,你也走尕公尕婆去啊!
尕公尕婆,是我們湘西對外公外婆的稱呼。兩口子結婚有了孩子后,就都跟著孩子叫岳父岳母為尕公尕婆了。就這樣,你在鄉(xiāng)村的路上,會一路上都碰到走尕公尕婆,給尕公尕婆拜年的人。有的本來就認識,不認識的,年年都在這路上碰上,也就認識了。然后,就會有人把他的表妹或者堂弟介紹給你,讓你幫著看看自己的親戚或者村里有沒有適合的人,穿下針,引下線。不久,就有一個新的小男人一個人走在拜年的路上了,拜了兩個年頭后,這個小男人就會在豬后腿的豬屁股上留一根豬尾巴,意思是告訴丈人:我今年是最后一年一個人給你拜年了,想跟你家女兒結婚了。如果丈人把豬尾巴留下了,就說明同意結了,如果割下來,退給這個小男人,就說明還要等一年才能結。這個小男人,就得再苦熬一年,等待丈人為愛開一盞綠燈。
送春
在一陣又一陣的鑼鼓聲中,一條彩色的蛟龍會引了一群送春的人走來。
送春的人,一臉桃花。迎春的人,桃花一臉。寫在送春和迎春人臉上的笑,像一縷縷春風,催開心中快樂的花,一盞,一盞,又一盞;一路,一路,又一路。敲鑼打鼓的那幾位,叫打鎦子。鑼,鼓,镲,鈸,還有嗩吶,一路顛顛的敲著、喊著、唱著,是天雷滾動的聲音,是陽雀催春的聲音,是曲水流觴的聲音,是百鳥唱詩的聲音。那龍燈,就是被鎦子一路敲醒的。打了一會兒小盹的龍,抖抖身,抬抬頭,一身鱗甲金光閃閃,在冬陽下閃亮。在山間,在水里,在莊戶人家的場院上,在大街小巷的城市中,只要龍寶一站,一耍,龍就會歡天喜地地舞起來,飛起來,飛舞得讓人眼花繚亂。龍伏在蒼山,就是龍脈。龍落進大地,就是龍種。龍走進人家,就是龍?zhí)ァ}埵羌榈幕?,有了送春的龍,就有了龍的附身的符?/p>
那些抬春的人,簡直抬的就是一個活色生香的世界,一個萬象更新的民間。金童和玉女們,都被人們描了眉,化了妝,穿著嫦娥的飛天長袖,捧著吳剛的桂花美酒,搖著諸葛的羽扇綸巾,提著關公的七星大刀,挽著黛玉的風月花籃,被大人們抬著行走??抽缘拈苑颉⒉伤幍睦先?、春耕的水牛、播種的女人、讀書的狀元、富貴的牡丹、碩大的仙桃、金黃的稻穗,還有神七,還有航母,都繪在一張張紙上,坐在一幅幅畫里,被人抬著,送進千家萬戶。那是一個個美好的祝愿,這些祝愿,會在新的春天一一生根發(fā)芽。也是一樁樁美好的現(xiàn)實,這些現(xiàn)實。會在新的一年再次實現(xiàn)。
就這樣,送春的人,一路辛苦著,從鄉(xiāng)間來到城市,又從城市回到鄉(xiāng)間,把祝福和春天送到了每一戶人家,送進了每一個人的心里。新的一年,就此開始。新年的春天,定會像花兒一樣燦爛和鮮艷。
湘西的春節(jié),就這樣過完了。湘西的年味,就這樣留在了民間。那些花草,那些果木,那些莊稼,那些城門,那些所有美好的事物和希望,都會在新年的心眼眼里長出來,染綠湘西,生動春天。來年的湘西,還會這樣熱熱鬧鬧的,有滋有味的,美在世界,醉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