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0月28日,被稱為“世界空中王子”的51歲加拿大人杰伊·科克倫,沒采用任何保險措施,手握橫桿,在53分10秒的時間內,成功跨越架設在長江三峽夔門上長600多米的鋼絲。一項新的吉尼斯世界紀錄誕生了。
在成都的一家旅館里,一位24歲的年輕人通過電視轉播目睹了全過程。不同于鏡頭中歡呼的場面,他的臉上明顯寫滿了不服與神傷。他就是新疆“達瓦孜”的第六代傳人阿迪力,當時正準備赴昆明參加第五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
“在中國的地方,竟然讓外國人先走成功。第一個過三峽應該是我?!卑⒌狭π闹心畹?。原來,早在1994年秋天,原國家體委就準備舉辦國際跨越三峽比賽。但正當阿迪力全力訓練時,比賽卻因故取消。隨后他又決定在1995年6月20日跨越三峽,但因為沒籌措到足夠資金,只好再次取消。沒想到這一拖,竟被外國人搶了先。
雖然有些無奈和傷感,但來到民運會表演場上的阿迪力立刻表現(xiàn)出一如既往的專心和耐心。當他出現(xiàn)時,熟悉阿迪力的人和喜歡“達瓦孜”的人立刻沸騰了。只見他端著6米長,8公斤重的平衡桿在鋼絲上輕盈地奔跑,在奔跑的間隙作出金雞獨立、騎獨輪車等高難度姿勢,有時還會安安穩(wěn)穩(wěn)地在繩上“睡”一會兒。
一位新華社女記者親眼目睹了“達瓦孜”的神奇魅力,并深深被阿迪力的精湛技藝所折服。她深信這位帥氣的小伙子一定有跨越三峽的實力。于是,1995年11月7日,距科克倫跨過三峽不到10天,這位女記者將一條《“達瓦孜”傳人欲向空中王子挑戰(zhàn)》的消息,通過新華社,以中、英、法、德等多種文字播發(fā),在國內外產生了極大的反響。已有430多年達瓦孜表演史的阿迪力家族的名字,從此自新疆走向大江南北。
一年多之后,阿迪力在有關領導的大力支持下,終于籌措到40萬元資金。雖然與實際的需求有較大差距,但對他來說已經夠用了。1997年6月22日,阿迪力成功了,他以13分48秒的成績刷新了科克倫53分10秒的記錄。同樣距離、同一根鋼絲,阿迪力比科克倫的少用時39分。這鮮明的對比,更凸現(xiàn)出阿迪力的實力和決心。
從此,一個個紀錄不斷在他腳下誕生。2000年10月6日,阿迪力沒帶任何保險繩,成功跨越架設在南岳衡山芙蓉峰和祝融峰之間長達1399 6米的鋼絲,創(chuàng)造了“無保險高空走鋼絲世界最長”世界吉尼斯紀錄;2002年4月16日5月11日,阿迪力在北京平谷縣金海湖上創(chuàng)下了“高空生存25天”的紀錄;2009年4月25日,向張家界天門山高空鋼絲發(fā)起挑戰(zhàn)并成功,成為新的走鋼絲最大坡度的吉尼斯世界紀錄;2009年7月5日,阿迪力在新疆喀納斯景區(qū)又創(chuàng)造了海拔最高、交叉換位兩項新的紀錄。
但對阿迪力來說,民運會賽場才是他始終最渴望的地方。與挑戰(zhàn)世界紀錄不同,來民運會表演主要是展現(xiàn)達瓦孜的傳統(tǒng)高空走繩技法。而且,是民運會讓新疆的達瓦孜藝人走上了全國的舞臺上,是民運會讓達瓦孜為世人所知并有了今天這樣的知名度和成就。
1971年7月1日,阿迪力出生在新疆喀什地區(qū)英吉沙縣。很小的時候,身為達瓦孜第五代傳人的父親便向他講述著第一屆民運會的故事。在1953年,國家在天津市舉行了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及競賽大會,滿、蒙古、回、藏、苗、維吾爾、哈薩克、塔塔爾、傣、朝鮮、納西、漢等13個民族的395名運動員參加。歷史上備受壓迫和歧視的少數(shù)民族,第一次將自己的民間傳統(tǒng)體育項目,與漢族體育項目一起平等地拿到全國體育運動會上展示,達瓦孜也第一次出現(xiàn)在全國人民的面前。
1982年,年僅11歲的阿迪力帶著一臉的純真與對外面世界的陌生隨著達瓦孜的隊伍一起走進了民運會;1986年第三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阿迪力和達瓦孜隊友的表演獲得了表演項目的一等獎。第四屆、第五屆、第六屆……民運會成就了達瓦孜和阿迪力,阿迪力也從未缺席過民運會,見證了民運會的發(fā)展。從第二屆到第八屆的25年中,民運會不僅參賽、表演項目在增加,而且不斷走向規(guī)范化、制度化。第三屆民運會首次啟用了會徽、會標和會旗,并且制定了比較科學的比賽規(guī)則。第四屆民運會更是第一次推出了會歌……
由喬羽作詞、徐沛東作曲、壯族青年歌手韋唯演唱的《愛我中華》,從廣西南寧唱響全國,唱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其中,譜曲時廣泛采用了廣西、云南等地少數(shù)民族的音調。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
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愛我中華
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多次在中央電視臺的春晚中歌唱,還被編入初中音樂教材,并名列31首被“嫦娥一號”搭載的歌曲之中?!稅畚抑腥A》這首緣自民運會的歌曲,已成為人人皆知的愛國歌曲。
2007年,第八屆民運會來到東部沿海的廣州市。自1953年天津舉辦第一屆民運會以來,50年間共舉辦了7屆,由第一屆時的13個少數(shù)民族發(fā)展到55個少數(shù)民族,參加人數(shù)也由50年前的400人發(fā)展到第八屆民運會的9000余人。競賽項目越來越多,使用的器械越來越規(guī)范,運動規(guī)則更趨合理,原來僅在個別地方流行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登上了大舞臺。民運會也成為民族文化融合的盛會。各族人民通過民族體育競賽和表演,增進了了解、共識和團結,民族體育成為各族之間溝通的橋梁。
對于阿迪力來說,現(xiàn)在將希望與力量放在了培養(yǎng)少年的身上。由國家民委有關部門和阿迪力共同籌建起的達瓦孜學校,從各省區(qū)選一兩名學生來此培養(yǎng)。這些孩子在學校系統(tǒng)學習6年,除了學達瓦孜,也要學好文化課。他希望達瓦孜技藝能為更多少數(shù)民族所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