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8日晚,蒙古族長調民歌全國巡演首站演唱會在內蒙古自治區(qū)包頭市第一工人文化宮唱響。著名蒙古族長調大師拉蘇榮、扎格達蘇榮、阿拉坦其其格、烏日彩胡,青年歌手布仁巴雅爾,新生代歌手比利戈巴特爾、龍梅等,以及“烏博長調組合”,為觀眾傾情獻上了一首首蒙古族長調民歌。民歌如從血液中涌出、如在天際流淌,深深打動了觀眾的心。
這一刻,人們不禁想起了2005年11月25日——一個對于蒙古族和維吾爾族,對于中國的少數(shù)民族都具有非凡意義的日子。
就在這一天,“蒙古族長調民歌”和“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雙雙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其中,“蒙古族長調民歌”是中國首次與外國就同一非物質遺產(chǎn)聯(lián)合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并通過的項目。
世界上有些東西是獨一無二的,永遠不可復制的,即使是音樂藝術這一人類共同的情感表達,也是如此。這些天才的藝術創(chuàng)造,以無與倫比的藝術技巧和藝術形式,千百年來一直在深深打動人類心靈、觸動人類情感。
蒙古族長調和十二木卡姆正是這種藝術。
“藍藍的天上白云飄,白云下面馬兒跑……”聽著這動人的歌聲,我們仿佛看到遼闊無邊的大草原上,勤勞的牧馬人馳騁在成群的牛羊邊,揮起手中的鞭子……那景象真是令人心曠神怡!這悠揚的曲子就是蒙古長調。
在蒙古語中,長調稱“烏日圖道”,意即長歌,是相對短歌而言。除指曲調悠長外,還有歷史久遠之意。蒙古族長調是游牧文化的一朵永不凋謝的花,是一種具有鮮明的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獨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語言述說著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美學的感悟。蒙古族長調集中體現(xiàn)了千百年來蒙古民族游牧文化的特點,并與蒙古語言和文學等息息相關,代表了蒙古族歌唱藝術的最高成就。最重要的是,它有著和世界上任何民族歌唱藝術都不同的結構和要素。遠在蒙古族形成時期,長調民歌就已存在。蒙古族長調民歌與草原、與蒙古民族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關,它承載著蒙古民族的歷史,是蒙古民族生產(chǎn)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標志性展示。
蒙古族長調的特點為字少腔長、高亢悠遠、舒緩自由,宜于敘事,又長于抒情;歌詞一般為上、下各兩句,內容絕大多數(shù)是描寫草原、駿馬、駱駝、牛羊、藍天、白云、江河、湖泊等。蒙古族長調以鮮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獨特的演唱形式講述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藝術的感悟,被稱為“草原音樂活化石”。蒙古族長調動聽,但十分難學,因為它的諸多結構要素遠遠復雜于其他民歌,代表了蒙古族歌唱藝術的最高成就,千百年來主要靠民間藝人口傳心授。在很長的一段時期里,古老的蒙古族長調曾一度瀕臨消失,近年來才又逐漸復蘇起來。
蒙古族長調民歌也是一種跨境分布的文化。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qū)和蒙古國是蒙古族長調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區(qū)。2007年,以拉蘇榮為會長的內蒙古長調藝術交流研究會成立。中蒙兩國蒙古族長調民歌聯(lián)合保護專家組,在蒙古國境內搶救收集了200多首瀕臨失傳的長調民歌、錄制了80盤音像資料帶,為搶救、保護、傳承蒙古族長調民歌積累了大量第一手資料。目前,面對蒙古族長調民歌整體衰微的趨勢,兩國在田野調查、研究、保護方法、保護措施等方面,正進行著密切和有效的聯(lián)合行動。
如果說,長調是流淌在蒙古人血液里的音樂,是離自然最近的一種音樂,是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產(chǎn)物,那么,維吾爾族的十二木卡姆則集傳統(tǒng)音樂、演奏藝術、文學和戲劇、舞蹈于一身,是具有抒情性和敘事性相結合的一門綜合藝術。
十二木卡姆這種音樂形式在世界各民族的藝術史上獨樹一幟,堪稱一絕。“木卡姆”源于阿拉伯文,原意為“最高的位置”,后來在維吾爾語中轉意為“大型套曲”,是一種維吾爾古典音樂曲牌的音譯名稱。維吾爾木卡姆融音樂、文學、舞蹈和民俗表演為一體,被譽為反映新疆維吾爾族生活的“百科全書”和“活著的文物”。
新疆作家劉學杰把維吾爾族的十二木卡姆譽為“照亮人心的月亮”、一部偉大的音樂作品、一部稀有的厚重的傳世之作、一部空前絕后的泱泱巨著……
的確,振聾發(fā)聵的十二木卡姆內容之豐富超出想象,一個人能唱其中的一兩套者便是“不得了”的事。十二木卡姆從頭唱到尾得唱整整一天一夜24小時。20世紀50年代,新疆英吉沙縣烏恰鄉(xiāng)的農民藝人吐爾迪阿洪是惟一一位能完整唱完十二木卡姆的人。
為搶救這瀕于失傳的音樂瑰寶,1950年,賽福鼎·艾則孜同志專門向文化部請求從北京派音樂專家到新疆相助。文化部派出音樂家萬桐書、劃熾、劉鋒、丁辛等音樂家組成“十二木卡姆整理工作組”開始了艱辛的挖掘、整理工作。他們找到吐爾迪老人,用一臺老式鋼絲錄音機錄下了十二木卡姆的全部內容。
目前,新疆正對民間現(xiàn)有的木卡姆傳承人進行保護,擴大其活動范圍和頻率,并通過制定相關政策提高優(yōu)秀民間藝人和掌握樂器制作技藝工匠的生活、醫(yī)療保障水平,調動其積極h生。除了原生態(tài)保護,自治區(qū)人民政府還計劃培養(yǎng)一批木卡姆專家學者,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木卡姆學,以系統(tǒng)進行維吾爾十二木卡姆的研究工作。同時,還積極開展與國際木卡姆研究組織和學者的交流,培養(yǎng)民間傳承藝人和專業(yè)表演藝術家,建立維吾爾十二木卡姆藝術陳列館等。
蒙古族長調和十二木卡姆都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音樂最經(jīng)典的代表,都屬于人類最重要的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在中國很多譽滿寰宇的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中,少數(shù)民族瑰麗多姿的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占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歷史位置。除了蒙古族長調、維吾爾十二木卡姆外,還有人們熟知的“格薩爾”、“瑪納斯”等英雄史詩、侗族大歌、藏劇和“羌姆”等文化寶庫中的諸多精品,以及很多民族滲透著儺文化內涵的民俗祭禮儀式形態(tài)的遺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