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掃千軍如卷席的劉鄧大軍,1950年卻在進入阿佤山的門戶處,戛然止步。
勢如破竹的部隊,得到了來自西南局的緊急命令:在沒有了解民族地區(qū)情況、沒有得到民族同胞支持的情況下,暫緩進軍。
拉勐是當地極有威望的佤族頭人。他曾帶領佤族人抗擊英軍,還曾帶領部落抗擊日本侵略者。
1950年,拉勐觀察著停留在佤山外的解放軍。他沒有等來槍聲,卻等來了動員他上北京參加國慶觀禮團的民族工作隊。
這個充滿傲氣的頭人,十分坦蕩地說對客人說:“英國人來了我打英國人,日本人來了我打日本人,國民黨我也打;現(xiàn)在解放軍來了,我還沒看清楚?!?/p>
他并未妄言。一百多年間,阿佤山上的戰(zhàn)爭,總是因為外族闖入他們的部落,搶奪他們的礦產、占領他們的家園,這其中有英國人、日本人,也有國民黨軍隊。
為慶祝國慶一周年,中央人民政府決定邀請少數民族代表赴京觀禮。當時全國究竟有多少個民族還沒有準確鑒別,但中央要求“爭取一個民族不漏,一個代表性人物不漏”,各民族上層只要不是“人民公敵”就要盡量爭取。在云南,能到北京是許多人夢寐難求的事情。但在佤山卻不一樣。
阿佤山上,18個頭人,沒有一個要去,沒有一個同意去。
工作隊耐心地、反復地做著工作。拉勐的態(tài)度終于松動。他決定按照佤族傳統(tǒng)信仰中的打雞卦,來占卜兇吉——打雞卦是在雞的骨頭小孔上插上很多竹簽,竹簽交織出的不同圖案,代表著不同的信息。
拉勐打出的雞卦,總是兇卦。
這一天,拉勐終于打出了一個吉卦。他決定下山。但是,一出門,他卻看見頭上一只小鳥正往后飛。拉勐立刻止住腳步:“小鳥把上天的旨意告訴我了,此行大兇不能出門!”
拉勐又把大門關上了。然而,民族工作隊在等待他。始終耐心地等待他。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拉勐終于答應下山了。
這是一次讓人為難的送別儀式。神圣的佤山木鼓為拉勐敲響。但是,這一次,木鼓應當敲出什么節(jié)奏呢?——出征的?報警的?祭祀的?節(jié)日喜慶的?這一天,為拉勐送行的木鼓,發(fā)出模棱的、含義不明的響聲。佤山的木鼓從來沒有過這樣渾融難辨的旋律。誰能知道,拉勐該不該離開?
拉勐走路,騎馬,坐大卡車,乘飛機……在飛機上,他感覺頭暈目眩。終于到了北京。
10月1日的國慶大典到來了。在少數民族觀禮團中,有34名來自云南的各民族頭人。那是怎樣盛大而激動人心的場面啊!拉勐不由自主感到從未有過的興奮。
很快,真正見到毛主席的日子來了。獻禮過后,每個少數民族觀禮團的成員,都上臺去,與毛主席一一握手。
毛主席的手那樣大那樣寬,還有,那樣軟!——這是佤族頭人對于與毛主席握手的刻骨銘心的印象?!爱敃r的感覺就是哭而不掉淚那種,就是哭而不掉淚。無法比喻那個心情!”與拉勐一同進京的滄源佤族頭人之子肖子生,50多年后這樣描繪自己的感覺。
少數民族觀禮團后來還到了上海、武漢、重慶,然后回到云南。
拉勐沒有回家。他先去參加了思茅普洱地區(qū)的民族團結代表會。
就在這個會上,黨政軍領導非常認真地征求代表的意見,希望大家提出一種表示民族團結的好方法。一路上有著萬千思緒的拉勐,與另一位佤族頭人李保當即提出:為了各民族永遠團結不變心,永遠跟著共產黨,我們應該按佤族習俗,搞一次盟誓!
在中國民間,盟誓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制度。作為人與人之間交往的一種信用憑證,盟誓建立起了在神靈崇拜文化下的自我約束機制。當人們面對社會生活中的重大事項或糾紛時,參與盟誓者通過直面神靈的方式,與他者建立起一種堅固的信用關系。
拉勐的提議,立即得到滇南地區(qū)所有代表的熱烈贊同。大家當即開會,決定就在普洱,舉行盟誓儀式。
佤族的剽牛盟誓,極其盛大、莊重以至神秘。所有代表公推拉勐作為剽牛手——這個和毛主席握過手的拉勐,這個享有至高無上榮譽的拉勐,當然應當由他來承擔這個歷史的角色。
1950年的12月26目,盟誓大會在普洱紅場舉行。來自普洱地區(qū)15個縣,包括各民族支系在內的26個兄弟民族,歡聚在一起。
木鼓不響佤族不剽牛。木鼓響了,還有許多復雜的程序要進行。在佤族的傳統(tǒng)里,當剽牛手剽殺牛后,要看這頭牛的倒向,是吉利還是不吉利。如果倒向南邊,就是吉利;如果倒向北邊,那將證明盟誓的失??;盟誓雙方不再舉行下邊的儀式,所有盟約及時取消。
木鼓聲中,拉勐拿起了剽槍。
年過六旬的拉勐身手不凡,一剽就擊中牛的要害。
人們看著那頭牛。它并未倒下。在人們的目光中,它轉來轉去;終于,倒掉了,倒掉了。而它倒下的方向,是南方!完全符合人們所期望的結果。滿場歡聲雷動。
所有的人高興得不得了。在廣場上,拉勐打著滾,翻來翻去?!昂昧撕昧?”他不停地這樣說。而在場的佤族群眾則高呼:“共產黨永白(萬歲)!永白!永白!”
緊接著,拉勐和所有民族代表共同商議,寫成了“團結誓詞”。一張桌子,一塊紅布,還有紅紙,在他們面前擺著。48位代表——上前去,在寫好誓詞的紅紙上,莊重地簽下自己的名字。隨后,刻石立碑。
這就是“民族團結盟誓碑”。后來被稱為“民族團結第一碑”。事實上,它也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塊民族團結誓詞碑。
這塊碑在1951年元旦過后豎立于普洱縣城的紅場,“文化大革命”時期被丟棄,后保存于縣文化館。1985年,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成立時,碑石被移立于縣政府院內,現(xiàn)屬省級文物。碑的質地為石灰石,高142厘米,寬66厘米,厚12厘米,基座為雙手拱托造型。碑首為仿宋楷書“民族團結誓詞”,下為誓詞及參誓入簽名,共18行。碑文包含漢、傣、拉祜文,全陰刻。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現(xiàn)在,民族團結盟誓碑的碑文,依然清晰可見。在它上面,是這樣幾行字一
我們二十六種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區(qū)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奉行了剽牛,喝了咒水,從此我們一心一德,團結到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誓為建設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奮斗。此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