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漢大學 韋志成
祖碑·豐碑·信碑
——拜謁《學記》
■江漢大學 韋志成
那時,公元前200多年。在西方,歐洲大陸蠻荒一片,救世主耶穌還不知道在哪里;新大陸的美洲還在沉睡,蒼鷹嗷叫著與原始部落共舞。此時,華夏已經(jīng)有了幾千年的文明史,萬里長江載著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滾滾東流。
而今,秦月漢關猶在,唐風宋雨仍存。在古都西安一望無涯的碑林中,有一塊翹楚,吸引著游客好奇的目光,它就是宋代鐫刻的《學記》石碑。時光漂洗著斑斑字跡,滄桑呵護著刀刻的印痕,那迷蒙卻掩蓋不了倔強的堅持真理的光焰,不可磨滅的品性。
中華民族文化的奠基石有“五經(jīng)”“四書”,《學記》是《禮記》49篇中的一篇,與《中庸》、《大學》齊名,其寫作年代大約在戰(zhàn)國晚期,公元前兩世紀。其作者眾說紛紜,據(jù)歷史學家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考證,說是孟子的學生樂正克,但也有不同意見??梢钥隙ǖ氖牵髡邔儆谌寮覍W派。
《學記》雖然只有一千二百多字,卻是我國古代第一部,也是世界第一部最早的教育學的開山著作,是我國教育史上一筆寶貴財富。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把它奉為經(jīng)典,作為辦學的指導方針。它從正反兩個方面,對我國先秦儒家教育思想進行理論概括和經(jīng)驗總結。鄭玄說,“名曰‘學記’者,以其記學教之義?!奔囱芯繉W習和教學的意義,揭示其規(guī)律,主要論述了幾個問題:
《學記》本著儒家仁政德治精神,高屋建瓴地指出了教育的意義和作用。它認為“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建立國家,要做的事千頭萬緒,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等等,什么都得抓,然而首先得抓教育。這是“古之王者”的一貫經(jīng)驗?!皟睹?,念始典于學,其此之謂乎?”兌為說(yue),《說命》,《尚書》中的篇名,典,經(jīng)常,對教育事業(yè)要始終念念不忘,以高度的精力抓好教育,突出教育,分清教育與政治的關系。對照今天我們“要把教育放在優(yōu)先發(fā)展的戰(zhàn)略位置上”,“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要為政治服務”等說法,不是可以看到它的深刻影響么?
為什么要先抓教育呢?它開宗明義指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在上位的人,如果要教化民眾,美化風俗,那一定得通過學習吧!教育,是為了人的文化,把教育的目的闡述得十分清楚。人是教育的對象,人更是教育的根本?!坝癫蛔?,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比说慕逃蛯W習,是人和動物區(qū)別的根本標志。提升人的文明,提高人的物質(zhì)和精神生活,必須依靠教育,把教育的作用提到了相當?shù)母叨取?/p>
既然一個國家的首要任務是辦好教育,辦教育的關鍵是必須仰仗教師,所以對教師必須尊重?!胺矊W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學?!眹?,尊敬。在教育工作中最難認識的問題是對教師的尊敬。只有教師被尊敬了,然后才能使人尊敬他所傳授的道理,只有他所傳授的道理被人們尊重了,然后民眾才能夠重視教育工作。這嚴密的表述,開創(chuàng)了我國尊師重道的教育傳統(tǒng)。怎樣尊師呢?“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狈饨ㄉ鐣燃壣瓏?,國君是至高無上的,但在國君面前,有兩種人可以不稱臣:一是作為祭祀對象的“尸”,表示虔誠;二是教師,因為教師是傳道之人,教師可以不稱臣。在朝廷上,天子南面而坐,臣子北面稱臣;而在學堂里,天子面東而立,教師面西而立,不能讓教師面北,不用臣子的禮儀對待,表示對教師的尊重。
教師的社會地位如此受到尊重,那是與他的作用分不開的?!澳転閹熑缓竽転殚L,能為長然后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苯處熓莻鞯乐?,教人“為長”“為君”之道,培養(yǎng)各級政府的官員,治國平天下的統(tǒng)治者,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培養(yǎng)各級政府的干部、公務員,各個部門的頭頭腦腦,如經(jīng)理、總管、董事長等,表明教師工作的重要職責。
重師、尊師,重道、尊道,師道緊密相關,教師的責任重大,理應受到社會的尊重。反過來,必須注重教師自身的素質(zhì)修養(yǎng),選擇教師必須有嚴格的條件,受到嚴格的訓練,是為“嚴師”。其要求有三:
一曰博學。“能博喻,然后能為師?!苯處煴仨毑W,如果是一知半解來應付學生,敷衍學生,所謂把教學當成是“記問之學”,是不能當教師的。
二曰懂行。“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所由廢,然后可以為人師也?!蹦苷页鼋虒W成功和失敗的原因,才能做教師,做到勝任愉快。
三曰明理?!敖桃舱撸L善而救其失者也。”明教學之道,要發(fā)揚學生的長處,補救學生的缺點,揚長避短。
結論,“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队洝吩唬骸跛拇┢鋷煛浯酥^乎?”三王,堯、舜、禹;四代,虞、夏、商、周;他們都很重視教師,慎重地選擇教師,就是這個道理吧。對教師地位的“尊”和教師素質(zhì)的“嚴”,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兩個方面,缺一不可。
在托古的名義下,《學記》首創(chuàng)性地提出了從地方基層到中央的完整教學體制。每年都招收學生入學,每隔一年進行一次考察,建立了嚴密的視導和考核制度。根據(jù)《周禮》,規(guī)定了1~9年的基本教學內(nèi)容和程序,分四級辦學:
1.二十五家為閭,聚居一巷,巷門有塾,孩子就塾受教;2.五百家為黨,黨有庠,教閭塾的升學者;3.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遂(即術),術有序,教授黨庠升學者;4.諸侯及天子國中設立學校,教世子、群后之子以及遂序選升之士。
九年分五個學段:一年視離經(jīng)辨志,句讀經(jīng)文章句,分析辨別意義;三年視敬業(yè)樂群,專心致志于學業(yè),能與他人切磋探討;五年視博習親師,普遍廣博地學習,尋拜名師受教;七年視論學取友,就學業(yè)問題議論是非,研究學問,以文會友,擇善而從;九年知類通達,能推論事理,觸類旁通。
前七年學習謂之“小成”,以認真讀書為基礎,注重廣泛學習,進一步論學,反映了學習的主動。同時,還注重道德修養(yǎng),始于辨志,重視樂群、親師和擇友,處理好個人與群體的關系。后兩年為“大成”,最可貴的是知類通達、比物類丑、融會貫通。強調(diào)“強立而不反”,自強自立,富有堅持精神,不違師教,臨事不惑。注意學生的遷移訓練,鼓勵學生在豐富的社會生活實踐中,形成能力和提高修養(yǎng)。
《學記》根據(jù)具體教學,從千變?nèi)f化的教學中,提煉出了如下教育原則:
1.禁于未發(fā)原則?!敖谖窗l(fā)之謂豫”,豫是先作好準備。要求教師對教學工作先要認真?zhèn)湔n,具有一定的預見性,要在可能發(fā)生的現(xiàn)象之前,引導學生向善的方向發(fā)展。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反之,如果“發(fā)然后禁”,其結果將“捍格而不勝”,捍格,遇到阻力而不奏效,抵消了教學效果。
2.及時施教原則?!爱斊淇芍^時”,按年齡和適當時機教學叫做及時,也就是孟子說的“時雨化之”的“時”。教學工作必須及時,施之早不合學生的接受能力和需要;施之晚學生的學習愿望消失,教學成了馬后炮。不合時機的教學,必然是“勤苦而難成”,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3.循序漸進原則?!安涣旯?jié)而施之謂孫”,陵,超越;孫,通遜,恭順;不超越學生的接受能力進行教學,叫做合乎順序。這也是“學不躐等”的同義語。它妥善地解決了教學的推進順序和進度問題。比如提問,“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木材中最堅硬的部分)”,教師答問,則像撞鐘那樣,“扣之以小者則小鳴,扣之以大者則大鳴”。教學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
4.因材施教原則?!皩W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睂W生的這四種失誤,教師一定要知道。他們有的貪多而不求理解,有的只滿足學習一點就沾沾自喜,有的見異思遷,學習不專一,有的學習停滯不前,不求進步。這四種學習的毛病,其心理表現(xiàn)各不相同。只有了解學生,才能長善救失。教學有針對性,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來進行。
5.啟發(fā)誘導原則。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故君子之教也,喻也。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導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也?!本咏逃龑W生,就是要他們通曉道理。要引導而不硬牽,要鼓勵而不壓抑,要開啟而不代為求得通達。這樣,能引導師生感情就融洽,能鼓勵教學就輕松容易,能啟發(fā)學生就能積極思考,師生關系和諧、教學進展順利、學生善于思考,這就叫善于啟發(fā)誘導。啟發(fā)教學的理論依據(jù)是什么呢?就是孔子對啟發(fā)教學的闡釋: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保ā妒龆?8》)
對這段話的理解,歷代注家見仁見智,其中朱熹《論語集注》的解釋最為妥貼:“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fā),謂達其詞。物之有四隅者,舉一可知其三;反者,還以相證之義。復,再告也。”
據(jù)此,“憤”,指學生學習的思維活動、心理狀態(tài),即對某個問題想弄通而沒有弄通的為難心態(tài)?!般?,指學生的言語表達,即想說出來而又語塞的情貌。所謂啟發(fā),就是教師針對學生的“憤”去“啟”,打開學生閉塞的思路,使其豁然開朗,把問題想清楚,弄明白;針對學生“悱”去“發(fā)”,幫助學生理清思想,運用恰當?shù)?、清晰的語言表達出來??梢?,教師的啟發(fā)針對學生的“憤”“悱”狀態(tài),點撥一下,指點一下,提示一下,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啟發(fā)中抓住學生的思維矛盾和表達矛盾,導而弗牽,這兩個矛盾解決了,教師的啟發(fā)就到位了,啟發(fā)教學就成功了,非常符合現(xiàn)代教育學與心理學理論。
此外,還有相關而善原則、藏息相輔原則,其中還提出了寶貴的樂學思想:“不興其藝(指禮、樂、詩、書),不能樂學?!睒穼W思想,是我國古代教育的珍粹。
近代教育家梁啟超論及《學記》時指出,“乃專標誨人之術,以告天下之為人師者”。關于誨人之術,主要有兩點:
一是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系?!半m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斅半,其此之謂乎!”教學相長,乃曠世之論,精辟之至。“學斅半”,教的人一半在教,一半在學;學的人一半靠人教,一半得自己學,辯證地解決了教與學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關系。學因教而日進,教因?qū)W而日深;己愈予人己愈有,己無予人己亦無。正如夸美紐斯所說:“教導別人就是教導了自己?!辈剪敿{也說:“教,是最好不過的學習方式?!?/p>
二是注重教學藝術?!吧聘枵撸谷死^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睆娬{(diào)教學的心理作用,激發(fā)學生內(nèi)在的學習動機,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心理基礎就是“志”,“士先志”,“辨志”,“游其志”,“繼其志”,以及“強立而不反”,很符合現(xiàn)代心理學的非智力因素說。教學語言是教學的主要媒介,教師舌耕為業(yè),金聲玉振,講究教學語言的藝術。
拜謁《學記》,概而言之,它是我國古代教育的祖碑、豐碑和信碑。它誕生在公元前200多年,是中國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最完備的第一部教育專著,比古羅馬的教育家昆體良(約公元35~95年)的《論演說家的教育》要早300多年,比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大教學論》(1657年)要早1900多年,所以,它是我國古代教育的祖碑,也是世界教育的祖碑。它雖然只有一千多字,但所涵蓋的內(nèi)容相當豐富,它以教學論為中心,全面地闡明了教育與政治的關系、教育的地位、作用、目的和任務、教育和教學制度、教學原則與方法、教與學的關系等,嚴謹完整,言簡意賅,博大精深,是我國古代教育的豐碑。它總結的教育教學經(jīng)驗,揭示的教育規(guī)律,獨步千古,可信可學可用,具有寶貴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即使在教育發(fā)達的今天,仍有啟迪心智的意義,閃耀著永遠的真理的光輝。
責任編輯 廖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