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夢霞 黃瑛瑛
【摘要】高職高專大學英語教學是高職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滿足不同類型的高職人才對英語不同需求的關鍵?!耙詰脼槟康牡母呗毚髮W英語課程體系改革研究”課題組成員為了探尋一種好的適用高職學生學習英語的方法,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對比與調查,筆者將本課題組成員兩年來對該課題的實踐研究與調查結果進行綜述與總結。
【關鍵詞】創(chuàng)新;1+N模式;ESP;人機對話
引言
高等職業(yè)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任務是培養(yǎng)面對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第一線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yè)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因此,作為基礎教學課程,大學英語課程其教學目的就是要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具有一定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從而能借助詞典閱讀和翻譯有關英語業(yè)務資料,在涉外交際的日常活動和業(yè)務活動中進行簡單的口頭和書面交流,并為今后進一步提高英語的交際能力打下基礎。
1.課題之理論綜述
1.1 建構主義理論
該理論認為,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是學習者主動地根據先前的認知結構,借助于他人和環(huán)境的幫助,通過獨特的信息加工過程,注意和有選擇地知覺外在信息,建構當前事物的意義的過程。它啟發(fā)我們,在英語教學中,應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但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利用多媒體和英特網等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開展協(xié)作教學;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自主結構并促進教學考核形式多元化。
1.2 現代認知心理學的認知策略
認知心理學的認知策略認為大學英語的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基礎。
1.3 “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思想
“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中心,一切從學生的需要出發(fā),充分發(fā)揮組織者、傳遞者、導航者和培養(yǎng)者的作用,從英語教學者角色轉變?yōu)橛⒄Z教育者。
1.4 高職教育的基本導向和指導方針
高職教育要以就業(yè)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人才培養(yǎng)要滿足職業(yè)崗位的綜合能力和素質的需要。其教學遵循的是以“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教學指導方針;提出“英語課程不僅應打好語言基礎,更應注重培養(yǎng)實際使用語言的技能,特別是使用英語處理日常事務和涉外業(yè)務活動的能力”。而在20世紀80年代發(fā)展起來的ESP(專門用途英語)就對高職教育具有良好的適應性,Stevens(1988)提出了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的四個區(qū)別特征:(1)需求上滿足特定的學習者;(2)內容上與特定專業(yè)和職業(yè)相關;(3)詞匯句法和語篇上放在與特定專業(yè)、職業(yè)相關的活動的語言運用上;(4)與普通英語形成對照。
1.5 國際著名語言學家Rod Ellis認為個體差異是影響學習者外語學習的重要因素
Hawkey,Garderner,Schumann等都對學習者個體差異對第二語言學習的影響有深刻的研究,我國語言學家桂詩春在其《心理語言學》一書中指出“外語教學必須從研究對象開始”。
建立在以上理論基礎之上,本課題組進行了大量的問卷調查和研究對比。
2.基于課題理論的調查與研究結果
為了探尋一種好的以應用為目的的高職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本課題組成員分成兩大組,一組成員對周邊省及省內11所兄弟院校(包括深圳職院,株洲鐵道職業(yè)技術學院等首批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進行問卷調查及訪談,另一組成員上網搜索所有與高職英語教學有關的現有研究成果。一年半之后我們匯總兩組的研究結果,從研究結果中我們發(fā)現目前很多高職院校以及現有的研究結果還明顯存在下列問題:
問題一:大學英語教學基于語言的共核部分,仍以普通基礎英語作為主要教學內容。
課堂上的知識與學生的職業(yè)需要相關不大,無法激發(fā)學生的較持久的學習動力。英語學習對許多學生來說非實際需要,而更是一種理想需要。大學英語與專業(yè)英語存在嚴重脫節(jié)。
問題二:ESP課程設置不合理,理論教學時數偏少。
從理論上講,專門用途英語教學應與基礎英語教學同等重要,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并非如此。一般來說,各高職院校都比較重視通用英語教學,教學管理規(guī)范,要求嚴格,可是到了專門用途英語,院校之間、專業(yè)之間的差異就大了。通過對周邊高職院校(湖南科技職院,湖南交通職院,湖南商務職院,湖南鐵道職院,湖南電力職院,湖南對外貿易職院)開設專門用途英語的情況進行調查,我們發(fā)現:有3所院校根本就沒開設ESP課,另外三所院校盡管開設了ESP課程,但也只是有極少的幾個專業(yè)開設專門用途英語,而且周學時數2-4節(jié)不等。而高職院校(基礎)大學英語課時一般在180-220學時之間,二者理論學時懸殊如此之大,反映了高職院校在大學英語和專業(yè)英語銜接問題的認識上有待提高,對高職院校英語課程設置體系作戰(zhàn)略性的調整,是值得人們關注且必須考慮解決的大問題。
問題三:教學評估體系不完善。
通過課題組的調查發(fā)現,當今,大多數院校對學生的評價仍舊單純的采用傳統(tǒng)的終結性評估方式,較少考慮學生的思維與問題解決技能,只注重學生對已學知識的回憶與再認,而沒有注重教學過程中學生表現和學業(yè)發(fā)展情況。
問題四:既懂英語又懂專業(yè)的師資隊伍薄弱。
根據所調查的情況來看,起初計算機英語一般都是由英語教師上,結果學生反映老師對專業(yè)了解不夠,后來換成由計算機老師上計算機英語,學生又反映老師的英語口語不標準。這一矛盾目前還沒得到解決。
問題五:學生英語口語和聽力能力差,所學知識在實際運用中不知靈活變通。
本課題組通過對六所高職院校的1500份問卷調查發(fā)現,60%的學生認為自己英語口語和聽力能力亟待提高,他們認為大學英語要以應用為目的,增加專業(yè)英語知識的講解。授課方式以聽說為主,重視口語和聽力能力的培養(yǎng)。
3.課題研究之創(chuàng)新
本課題組通過調查研究訪談發(fā)現問題之后,經過一系列探討、研究并實踐,得出了一些創(chuàng)新的建議與見解。
3.1 壓縮大學英語課程,實施階梯式ESP課程模式
盡管不少高職院校和諸多現有的研究結果都曾提出了ESP教學這一概念,但方法不具體,操作也難以進行,本課題組首次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方法。具體操作可按下列方法進行:
新生入學時,院校按系對學生進行需求分析,根據他們的英語基礎及個人的需要假定分級為A、B、C,大學英語教學階段的ESP課程可初步構建為一個階梯式的框架(表2),根據不同專業(yè)學科的特點,具體課程可以在這模式下做進一步的細化:
階梯式ESP課程模式
3.2 對學生測試系統(tǒng)采用行為表現評估體系,進行“1+N”評價模式
在這個模式中,“1”是每學期末全院統(tǒng)一的機試,試題來源于學院試題庫,時間為100分鐘,題型與國家英語應用能力考試題型相同,“N”為構成平時形成性考核項目的總稱,包括學生出勤、課堂表現、學生檔案,電子郵箱等形式。
教師在登記課堂表現時應注意:首先,教師和學生共同培養(yǎng)一種理念,即對問題的回應是趨于開放的(open-ended);其次,教師應盡量不打斷學生的發(fā)言,讓學生自主控制節(jié)奏,學生在經過數次訓練后會有意識地自我完善;再次,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回答問題所進行的討論,對某個特定問題,教師只是提供一種可能性的答案,并不糾正學生錯誤和強制學生接受標準答案。觀察作為一種科學的研究方法,可應用到行為表現評估中,為進一步的評價采集豐富的信息。
學生檔案強調在一段時期內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進步和表現三方面的評價,包括學生的優(yōu)秀成果和反映學生不足之處的作品,以及反映學生通過努力得到提高的材料。學生檔案記錄學生成長,課堂表現,教師建議,學生改進情況等一系列信息。教師和學生不斷往檔案內補充新近收集的資料并定期整理和處理檔案中的信息。結合學生自評和同學互評,教師把觀察到的學生的弱項及時反饋給學生,以便對學習有所啟示。一份較為完整的學生檔案通常包括:封面、目錄、作品、時間、草稿、反饋。通過參與建設檔案,激勵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由于學生自己參與,他們對檔案中顯示的有關自己弱項的描述和建議,會有比較高的認識。
電子郵箱是老師專門為學生設立的。學生有任何問題,或是對教學上有任何建議,都可以以信件的形式發(fā)給老師。一個學期下來,老師可以通過郵件的形式檢測到每個學生目前的學習狀態(tài),也可以用來檢測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
3.3 對大學英語與專業(yè)英語的對接提出了具體而又切實可行的策略分析
本課題組對大學英語與專業(yè)英語的對接策略從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教師隊伍、教學設計以及教師評估等方面進行了具體的分析。分析認為我們既要通過英語等級證書等實質的數據來全面考核任課教師和學生的成果,也要制定相應的方案來考核對于專業(yè)英語知識的掌握程度。如通過期末考試,或者參加各種專業(yè)技能證書考試的方式等等,另外要做到真正以應用為目的,培養(yǎng)既懂通用的外語知識,又培養(yǎng)所學的外語知識與就業(yè)的崗位相匹配的專業(yè)+外語的復合型人才。
另外課題組打破傳統(tǒng)的辦公模式,讓大學英語老師走進全校各專業(yè)教研室,與專業(yè)老師共同商討教學方法,尋找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
3.4 利用多媒體和網絡等多維方式讓學生進行網絡自主學習
網絡上也有許多專家或者是從事英語教學的工作者提出過網絡自主教學這一說法,但課題組成員發(fā)現多是簡單地將教學內容放在網上讓學生閱讀或者練習,我們這里提出的網絡教學是多維的。
①大班授課與小班操練相結合,采用與大學英語教材配套的光盤進行教學,以生動直觀,圖文并茂的內容吸引學生,而對于師生及學生間參與度高的內容,如課堂討論,辯論,演講等則采用小班教學。組織學生參與各種語言學習活動,營造寬松活潑的學校氛圍。
②網絡互動教學不僅是師生之間的互動,還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生生互動”。要利用網絡讓學生之間模擬真實的交際環(huán)境,進行聽說技能的培養(yǎng),例如可以利用騰訊QQ的群聊模式,老師監(jiān)督學生之間互相利用語音模式或視頻模式進行口語的交流,這樣不僅可以通過反復的模擬現實環(huán)境鞏固學習內容,并貫徹了“學一點,會一點,用一點”和“邊學邊用,學用結合”的原則還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3.5 對學生進行差異教學,實行個性化教育,注重因材施教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一模一樣的樹葉,同樣,在我們的課堂里也沒有兩個同樣的學生,因此差異教學十分必要。本課題組探索出一套有效的差異教學方法,并在課堂教學中付諸實踐。
①實行分級教學。分級教學主要從學生主體,課堂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效果評價,教材選擇等方面進行。
②制定差異教學目標,調整教學內容,實行滾動編班制度。
學分制下的大班教學目標就應當體現差異,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無論對于哪一層次學生,為他們設立的目標都應在他們最近的發(fā)展區(qū)。在大班里必然存在學生基礎水平的差異,對教學內容的選擇應適合這一學情。我們可以試用這種辦法:同教材,同進度,異要求,以適應不同的教學目標和要求。同時我們還可以實行滾動編班制度:在原行政教學班的基礎上,大學英語課程根據英語入學考試成績編成A級、B級和C級班(其它不分層次教學的課程仍在原行政教學班上課)。然后根據第一、二學期期末考試卷面成績重新編第二、三學期A級、B級和C級班。
3.6 實施人機對話的口語+聽力考試
課題組首次在高職英語測試中提出實施這種測試模式。這種模式可以進行基于計算機的考試成績管理與分析,以更好地發(fā)揮考試對教學的反饋作用。大學英語作為公共課,英語教學一直都缺少大規(guī)模英語口語測試手段。為切實深化大學外語改革,我們課題組正協(xié)助該校外語系申請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口語考點,致力于網絡多媒體技術的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模式以及網絡測試的探討,將為實現“無紙化”人機對話口語測試開辟新徑。
4.結論
本課題組以應用為定向和目的,在研究和調查中始終堅持使學習者運用語言來獲取真實的成果,使用所擁有的語言資源來解決問題。對于我國高職英語教學的改革,本課題組仍將不懈的努力探索,尋找更好更切實際的符合高職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以及培養(yǎng)具有良好專業(yè)交際能力涉外人才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何培芬.運用克拉申二語習得理論改革大學英語聽力教學[J].教育與職業(yè),2006,(18).
[2]劉潤清.語言測試和它的方法[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3.
[3]劉然.英語課程考試方法的探索與實踐,《普通高等專科英語教學改革理論與實踐》[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陳劍懋.改進我校大學英語教學的建議[J].桂林航天工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02,(3).[5]陳旭玲.網絡環(huán)境下的互動教學關鍵技術的研究與實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05,(3).
[6]談松華.網絡時代的遠程教育[J].中國遠程教育,2003,(1).
[7]陳曉茹.行為表現評估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研究[J].廣東工業(yè)大學學報,2008,(6).
[8]劉致敏.認知策略的應用與大學英語教學改革[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3,(5).
基金項目:本文系以應用為目的的高職高專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改革研究課題,(項目編號: GZGZ7607-12)。
作者簡介:
賈夢霞(1977—),女,湖南益陽人,長沙民政職業(yè)技術學院外語系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外語教學法、二語習得。
黃瑛瑛(1964—),女,湖南瀏陽人,長沙民政職業(yè)技術學院外語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外語教學法、英語語言學。